九绵高速全线通车:最美山间高速开启区域发展新篇章

2025 年 9 月 29 日,对于四川交通事业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备受瞩目的 G8513 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简称 “九绵高速”)全线正式通车,这条蜿蜒于山间的高速公路,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四川的北部山区与外界,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

九绵高速起于九寨沟县郭元乡青龙桥(甘川界),衔接 G8513 甘肃武都至九寨沟段,途经九寨沟县、平武县、北川县、江油市,最终抵达绵阳市游仙区张家坪,接入 G93 成渝经济区环线高速。路线总长约 245.809 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设计时速 80 公里。全线共建桥梁 131 座、隧道 45 座、互通立交 18 处、收费站 17 个、服务区 6 处,桥隧比高达 82.15%,是典型的 “桥隧密集型” 高速。

这条高速的通车,彻底结束了九寨沟、平武、北川三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极大地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通车前,成都至九寨沟的车程长达 8 小时,对于许多游客来说,漫长的旅途可能会消耗掉一部分游玩的精力。而如今,随着九绵高速的开通,这一行车时间被大幅缩短至 4 小时,绵阳至九寨沟也仅需约 3 小时,“朝赏锦绣天府、午游童话九寨” 的美好愿景已成为现实。

九绵高速的建设堪称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项目穿越龙门山、岷山等崇山峻岭,跨越涪江、火溪河等多条河流,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穿越多条地质断裂带,还历经了 “8・8” 九寨沟地震、多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考验。然而,建设者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应用地质预报、液压爬模、挂篮悬浇等技术,因地制宜研发了 6 项专利、创新了 4 种工法,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例如,在隧道施工中,面对高压富水、围岩大变形等问题,地质预报系统就像是一双 “慧眼”,提前感知地质变化,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在桥梁建设中,超高墩液压爬模、连续刚构桥挂篮悬浇等先进工法,则让一座座大桥如彩虹般横跨山川,不仅稳固耐用,还与自然美景相得益彰。

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全国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九绵高速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施工理念。项目穿越白马王朗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及平通河裂腹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设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做好弃渣的处理和生态恢复工作等,真正实现了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九绵高速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条交旅融合的风景线。它串联起了九寨沟、黄龙、王朗自然保护区、白马藏族乡、平武报恩寺等 30 余处优质文旅资源,形成了 “一路皆景、一路通景、一路向景” 的交旅融合格局。游客们在行驶过程中,既能感受到高速公路带来的便捷,又能欣赏到沿途的壮美风光,实现了从 “交通线” 向 “风景线” 和 “经济线” 的跨越式发展。它有效促进了大九寨旅游环线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沿线丰富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升级,直接串联了大九寨、大熊猫、大蜀道三大世界级文旅品牌,为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此外,九绵高速的全线通车,对于四川融入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促进沿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四川向西连接甘肃、青海、新疆的重要出川通道,将进一步加强四川与西部各省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四川的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沿线地区的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也能够更便捷地运输到外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九绵高速的全线通车,是四川交通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四川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更加美好的蓝图。相信在这条最美山间高速的带动下,四川北部山区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沿线人民的生活也将更加幸福美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