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深蓝汽车的秋季新品发布会本应是一场技术秀,却最终演变成信任危机的爆发点。当搭载更大容量电池的深蓝 S09 超长续航超充版以相同价格亮相时,距离这款旗舰车型首发仅过去 4 个月,那些刚提车的老车主们发现,自己手中的新车已然 “变相贬值”。这场被车主怒斥为 “背刺” 的风波,撕开了深蓝汽车在销量压力下的焦虑与挣扎,而其寄予厚望的 “华为合作牌”,似乎也难掩品牌根基的薄弱。

保价承诺成空谈:一场始于信任的崩塌
2025 年 5 月,深蓝 S09 的上市发布会堪称一场 “信誉宣言”。面对市场对 23.99 万元起售价的质疑 —— 毕竟这是深蓝首次冲击 2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时任 CEO 邓承浩抛出重磅承诺:6 月 30 日前下订用户可享 “一年保价”,保价至 2026 年 6 月 30 日,明确覆盖同款车型指导价下调或现金促销。“绝不背刺车主” 的激昂表态,搭配 “新央企” 背景背书,成为不少消费者下单的关键推力。
车主李华的选择颇具代表性。尽管留意到深蓝 S09 的 40 度电池比同级别 “9 系” 车型少 13 度,但销售 “大电池版至少明年推出且必然涨价” 的说法,加上保价承诺的兜底,让她最终打消顾虑。另一位车主王森更是将保价条款写入购车协议的细节视为安心保障。数据显示,上市当晚深蓝 S09 就交出大定破 2.1 万辆的成绩单,看似印证了保价策略的成功。
但这份信任在 9 月 8 日彻底碎裂。新款 S09 以 “加量不加价” 的姿态登场,核心电池容量大幅提升,价格却与老款持平。更让车主愤怒的是深蓝的回应 —— 将新旧车型界定为 “不同款”,以此规避保价承诺。“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核心参数,同价选长续航是常识,这就是明晃晃的变相降价。” 王森的吐槽道出了数千车主的心声。更讽刺的是,有车主发现老款 S09 已在门店悄然降价清库存,进一步坐实了 “贬值” 事实。
维权之路格外艰难。李华的投诉帖被下架,官方账号视而不见;王森得到的只有 “文字游戏式” 回复;所谓 “加 1 万元换电池” 的补偿传闻,因品牌信任破产无人买账。截至 9 月 30 日,深蓝仍未给出正式解决方案,客服仅以 “换电池涉及整车调整” 为由搪塞。这场风波已从单纯的车主维权,演变为对品牌公信力的全面拷问。
销量焦虑下的狂奔:从目标下调到资不抵债
深蓝的 “背刺” 行为,本质上是销量压力下的慌不择路。这款被寄予 “冲高厚望” 的 S09,实际销量远未达预期:5 月零售 1630 辆,6 月 3250 辆,7 月回落至 2186 辆,8 月仅 2467 辆,与上市初的大定数据形成刺眼反差。在首月交付破万已成爆款标配的新能源市场,这样的表现无疑是冲高失败的信号。
旗舰车型哑火,主力车型也难扛大旗。深蓝销量最高的 S05 在 10-15 万元 SUV 市场月销仅 8000 左右,在竞品围剿中毫无优势;定位轻越野的 G318 月销仅千辆级别,未能打开新市场。叠加 1-8 月累计 19.86 万辆的销量,距离年初 50 万辆的目标尚不足半数,最终被迫下调至 36 万辆,降幅达 28%。邓承浩曾坦言 “月销超 3 万可盈利”,但今年以来仅有 6 月接近这一门槛,盈利更是遥遥无期。
财务数据更显窘迫。长安汽车财报显示,2023-2024 年深蓝累计亏损 45.7 亿元,2024 年末净资产为 – 35.03 亿元,负债率飙升至 110%,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在新能源行业 “烧钱换增长” 的逻辑下,持续亏损与销量低迷的双重压力,迫使深蓝做出 “牺牲老车主换销量” 的短视选择。
此前车机强制推送广告、高管争议言论等事件,已暴露深蓝在用户运营上的短板。而此次保价风波发生在品牌冲高的关键车型上,无疑是对用户基础的致命打击。正如车主李华所言:“曾经的信任成了笑话,那些过往的差评现在都成了实锤。”
华为牌能否破局?技术依附难掩核心短板
在产品力不足、口碑受损的困境中,深蓝将突围希望寄托于华为。2025 年 2 月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后,深蓝迅速完成全系车型的智驾升级:S05、S07 等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SE 系统,旗舰 S09 更是配备 ADS 3.0 与定制鸿蒙座舱,成为 “含华量” 极高的非鸿蒙品牌。组织层面的绑定同样深入,引入华为系高管姜海荣担任总裁,试图复制其在荣耀的成功经验。
从行业规律看,华为智驾确实具备销量拉动效应。问界 M9、智界等 “华为系” 车型持续领跑高端市场,享界 S9T、尚界 H5 等车型上市即大定破万,印证了技术赋能的价值。深蓝的押注看似切中行业趋势 —— 麦肯锡报告显示,2025 年智能驾驶功能的用户期待值同比提升超 40%,城市 NOA 已成为细分市场破局关键。
但深蓝的华为合作存在明显局限。与问界的深度绑定不同,深蓝仅采用华为智驾解决方案,核心的鸿蒙 OS 生态并未完全接入,难以形成 “整车智能” 的协同效应。更关键的是,品牌自身缺乏技术长板:超级增程技术虽有专利,却仍遭续航短吐槽;微核加热等技术尚未形成市场认知。车主选择 S09 时,提及的是 “鸿蒙座舱”“六座布局”,却鲜有深蓝自身的核心卖点,暴露了品牌辨识度的缺失。
姜海荣的到来虽带来营销新思路,但难以短期内弥补产品短板。其 “技术 + 情感” 的营销理念,需要扎实的产品力支撑,而当前深蓝面临的是信任危机与质量投诉的双重考验。方向盘共振、座椅抖动、解锁故障等问题,显示出基础品控仍有欠缺,这并非营销能解决的根本问题。
突围之路:从规模焦虑到价值重构
深蓝的困局,本质是传统车企转型中 “规模依赖” 与 “价值塑造” 的失衡。在 10-20 万元舒适区待久后,既未能像比亚迪一样构建技术护城河,也未能如理想般精准捕捉用户需求,盲目冲高与产品迭代失序最终引发信任危机。要走出困境,仅靠华为技术或营销换血远远不够。
首先需要重建用户信任。对于 S09 保价风波,逃避无法解决问题,参考行业案例推出合理补偿方案(如电池升级补贴、终身权益包等),才是挽回口碑的第一步。长期来看,需建立透明的产品迭代机制,杜绝 “隐瞒信息割韭菜” 的短视行为,将用户运营从售后投诉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
其次要明晰技术定位。与华为的合作应从 “功能堆砌” 转向 “体验融合”,结合自身增程技术优势,打造 “增程 + 智驾” 的差异化标签。同时需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将 1500 项增程专利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续航优势,避免陷入 “样样有却样样不精” 的尴尬。
最后需回归产品本质。“智领 2030” 战略中 1000 亿元研发投入的承诺,应落地到具体产品创新上,而非单纯扩充车型矩阵。在新能源市场从 “价格战” 转向 “智驾竞速” 的当下,深蓝需要找到真正的爆款逻辑 —— 不是靠 “加量不加价” 吸引眼球,而是靠 “人无我有” 的价值创造站稳市场。
对于深蓝而言,S09 风波既是危机也是转机。若能正视问题、补齐短板,依托长安的制造根基与华为的技术赋能,仍有突围可能;但若继续在销量焦虑中迷失,即便抱紧华为大腿,也难以改变 “缺爆款、无口碑” 的宿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早已进入深水区,唯有真正尊重用户、聚焦价值,才能穿越周期、实现长久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