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认知健康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阿尔茨海默病(俗称 “老年痴呆”)作为导致认知衰退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通过科学饮食干预,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降低患病风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罗夕夕结合中国饮食特点,整理出 18 类富含抗氧化剂、Omega-3 脂肪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的 “护脑食物”,它们能从对抗神经炎症、改善脑血流、保护神经元等多维度守护大脑健康,以下为详细解读。

海洋藻类:低成本的 “脑营养宝库”
以紫菜、海带、裙带菜为代表的海洋藻类,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食材,不仅价格亲民,还蕴含丰富的维生素、钙、铁、碘等微量元素,其中碘元素对维持脑部正常代谢至关重要,钙和铁则能辅助神经信号传递。
- 食用建议:每周 2-3 次,每次取 10-15 克干品(约 1 张标准紫菜大小),可制作紫菜蛋花汤、紫菜包饭,或用温水泡发后凉拌,最大程度保留营养。
- 注意事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控制碘摄入,食用前务必咨询医生;选购时优先选择无添加盐、无调味剂的纯藻类,避免 “日式预制菜中华海藻” 等深加工产品(钠含量高);泡发后需反复冲洗,去除残留沙砾。
鸡蛋:全营养的 “认知助推器”
鸡蛋被誉为 “营养全能王”,其含有的优质蛋白质是脑细胞修复的重要原料,而胆碱更是大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前体物质 —— 乙酰胆碱直接影响记忆与学习能力,研究证实,适量摄入鸡蛋能显著提升中老年人认知功能。
- 食用建议:每周 5-8 个,推荐煮、蒸或用喷雾橄榄油快炒(减少油脂摄入)。早餐吃鸡蛋时,搭配黄瓜、番茄等蔬果,可实现营养互补。
- 注意事项:必须彻底煮熟(蛋黄凝固),避免沙门氏菌感染;对鸡蛋过敏者需用鹌鹑蛋等替代品,确保蛋白质摄入充足。
瓜茄类蔬菜:抗炎护脑的 “绿色卫士”
苦瓜、丝瓜、莴笋、芦笋等瓜茄类蔬菜,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K 及抗氧化多糖。维生素 C 能清除脑部自由基,维生素 K 可改善脑血管弹性,而多糖成分则能抑制神经炎症、稳定血糖,间接减少高血糖对大脑的损伤。
- 食用建议:每种蔬菜每周 1-2 次,每次 100-150 克(约 1 根中等莴笋的 1/3),采用清炒、凉拌或煮汤的方式,避免长时间炖煮导致营养流失。
- 注意事项:选购时选择表面鲜亮、果肉紧实的新鲜蔬菜;烹饪前用流动清水冲洗,减少农药残留风险。
叶菜与彩色蔬菜:大脑健康的 “基础防线”
绿叶蔬菜(菠菜、油菜、芥兰)和彩色蔬菜(胡萝卜、南瓜、紫甘蓝)是 “护脑饮食” 的基石。绿叶菜中的叶酸、维生素 K 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脑血管损伤),彩色蔬菜中的 β- 胡萝卜素、花青素则能增强神经元抗氧化能力。
- 食用建议:每日摄入 5 份(每份约 125 克,相当于 1 把菠菜或 1 个小南瓜),兼顾深绿色与彩色蔬菜,可蒸后凉拌、煮汤,或加入杂粮饭中提升口感。
- 注意事项:菠菜等含草酸的蔬菜,需焯水后食用,避免与豆腐等含钙食物同煮(影响钙吸收);经济条件允许时,优先选择有机叶菜(减少农药残留)。
浆果类:小巧却强效的 “脑活力果”
蓝莓、草莓、桑葚、杨梅、树莓、鲜枸杞等浆果,是花青素的 “富集地”—— 花青素能穿透血脑屏障,直接保护神经元、改善脑血流,还能搭配维生素 C 增强抗炎效果。其中桑葚在南方常见,营养价值与进口蓝莓相当,性价比更高。
- 食用建议:每日 125 克(约 1 杯),新鲜浆果可直接食用,冷冻浆果(无添加糖)可加入酸奶、燕麦粥中。鲜枸杞可泡水后嚼食,避免高温破坏营养。
-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总量,搭配无糖酸奶食用;食用前用食用小苏打浸泡 30 秒后冲洗,减少农药残留;避免果酱、蜜饯等加工品(含糖量高)。
富含 Omega-3 的鱼类:大脑细胞膜的 “修复剂”
鲅鱼、秋刀鱼、黄花鱼、三文鱼、鲭鱼、鲫鱼等鱼类,富含 Omega-3 脂肪酸(DHA 和 EPA)——DHA 是大脑细胞膜的核心成分,能增强神经信号传递效率,EPA 则能降低 β- 淀粉样蛋白水平(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致病物质),显著降低痴呆风险。
- 食用建议:每周 3-4 次,每次 300 克(约 1 条中等黄花鱼),采用蒸、烤或煮汤的方式,避免油炸(破坏 Omega-3)。
- 注意事项:优先选择小型鱼种(带鱼、黄花鱼)或认证洁净水域的三文鱼,减少重金属积累风险;海鲜过敏者可用亚麻籽、核桃替代 Omega-3 来源;确保鱼类新鲜,变质鱼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豆类:植物蛋白与脑健康的 “双重保障”
黄豆、黑豆、红豆等豆类,不仅是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还含有 B 族维生素、铁、镁等营养素。B 族维生素能辅助大脑能量代谢,铁和镁则能稳定血糖、调节胆固醇,通过保护心血管健康间接支持大脑功能,符合 MIND 饮食(护脑饮食模式)中 “每周至少 3 份豆类” 的建议。
- 食用建议:每周 3 份,每份 150 克(煮熟后,约 1 小碗红豆汤),可制作豆腐、豆浆、杂豆汤,或与谷物搭配做成杂粮饭。
- 注意事项:豆类需提前浸泡 8 小时并彻底煮熟,避免腹胀;痛风患者需减少黄豆等高嘌呤豆类摄入;一次性不宜过量,以免增加消化负担。
全谷物:大脑能量的 “稳定供给站”
糙米、小米、荞麦等全谷物,保留了麸皮和胚芽,富含复杂碳水化合物、B 族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复杂碳水化合物能为大脑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避免血糖波动损伤神经元),膳食纤维则能改善肠道健康,通过 “肠脑轴” 间接调节认知功能。
- 食用建议:每日 3 次,每次 50-100 克(约半碗糙米饭),可制作杂粮粥、全麦馒头,或用小米搭配南瓜煮成主食。
- 注意事项:晚餐适量食用,避免过量影响睡眠;麸质过敏者选择小米、糙米等无麸质谷物;提前浸泡半小时后用高压锅烹饪,口感更软糯。
坚果:便携的 “脑活力小零食”
核桃、花生、杏仁等坚果,富含健康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 和蛋白质。维生素 E 能减少脑部氧化应激,不饱和脂肪酸则能改善脑血流,其中核桃因富含 Omega-3(ALA),被称为 “脑果”,是护脑坚果的首选。
- 食用建议:每周 5 次,每次 30-40 克(约 1 手抓量),可作为两餐间的零食,或磨成粉末加入粥、酸奶中。
- 注意事项:坚果热量较高,需严格控制份量(避免发胖);对坚果过敏者需避免;选购无盐、无糖、无油炸的原味坚果,减少添加剂摄入。
薯芋类:低升糖的 “脑健康搭档”
红薯、紫薯、芋头、山药、莲藕等薯芋类食材,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B6、钾及抗氧化成分。维生素 B6 能参与神经递质合成,钾元素可调节脑血管压力,其低升糖指数(GI)能稳定血糖,避免高血糖对大脑的长期损伤。
- 食用建议:每日 100-150 克(约 1 个小芋头或半根红薯),蒸、烤或煮食最佳,可替代 1/2 的白米饭(减少精制碳水摄入)。
-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总量,搭配绿叶菜食用;避免油炸(如薯条、薯片),高温会产生有害物质;过量食用可能腹胀,需根据消化能力调整。
种子类:磨碎更易吸收的 “脑营养小颗粒”
芝麻、亚麻籽、南瓜籽等种子,富含 Omega-3(ALA)、维生素 E 和矿物质(锌、镁)。亚麻籽中的 ALA 需磨碎后才能被人体吸收,能辅助改善认知功能;南瓜籽中的锌元素则能增强记忆力,减少神经炎症。
- 食用建议:每日 1-2 匙(15-30 克),亚麻籽、芝麻磨碎后加入粥、酸奶或沙拉,南瓜籽可直接作为零食(原味)。
- 注意事项:种子纤维含量高,需从少量开始食用(避免腹胀);磨碎后的亚麻籽需密封冷藏,防止氧化变质;芝麻建议炒熟后食用,提升口感与消化率。
健康油脂:护脑又护心的 “烹饪优选”
橄榄油、山茶油、胡麻油(亚麻籽油)、牛油果,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 —— 这种脂肪酸能降低 “坏胆固醇”(LDL),改善脑部血流,还能增强抗氧化剂的吸收效率。芝麻油中的芝麻素的抗炎作用,对神经保护有额外益处。
- 食用建议:每日 1-2 汤匙,橄榄油、山茶油适合低温烹饪(如凉拌、快炒),亚麻籽油不宜加热(直接淋在凉菜或粥中);牛油果每周 2-3 次,每次半个(约 100 克),可直接食用或制作沙拉。
- 注意事项:油脂热量高,需控制总摄入量(每日烹饪油不超过 25 克);选择冷压初榨油(营养保留更完整);消化敏感者食用牛油果需少量尝试,避免腹胀。
茶类:无糖更健康的 “脑清醒饮品”
绿茶、普洱茶、菊花茶,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如儿茶素)和少量咖啡因。茶多酚能抑制 β- 淀粉样蛋白斑块形成(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少量咖啡因则能提升警觉性,改善短期注意力。
- 食用建议:每日 1-2 杯(200-400 毫升),选择无糖茶,饭后半小时饮用(避免空腹刺激肠胃)。绿茶适合白天饮用,普洱茶适合餐后解腻。
- 注意事项:缺铁性贫血患者需控制饮茶量(茶多酚影响铁吸收),可在饮茶前 1 小时吃含铁食物;避免购买过分廉价的茶叶(可能有农药残留);发霉、过期茶叶绝对不能饮用(含致癌物)。
家禽:低脂高蛋白的 “脑修复食材”
鸡肉、鸭肉等家禽,是优质瘦肉蛋白的重要来源,还含有 B 族维生素(B12、叶酸)和锌元素。维生素 B12 和叶酸能协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脑血管损伤,锌元素则能促进神经元修复,改善记忆功能。
- 食用建议:每周 2 次,每次 100-150 克(约 1 块鸡胸肉),去皮后蒸食最佳(如两广地区的白切鸡),避免油炸或红烧(高油高盐)。
- 注意事项:优先选择 “无抗鸡”(养殖过程不使用抗生素),减少药物残留风险;高尿酸血症患者需适量食用(禽肉嘌呤中等);避免腌制家禽(如腊鸡、咸鸭),高盐会损伤脑血管。
咖啡:适量饮用的 “脑活力激活剂”
咖啡中的咖啡因和绿原酸(抗氧化剂),能快速提升警觉性,改善短期记忆与注意力。多项研究表明,每日 1-2 杯咖啡的人群,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显著降低。
- 食用建议:每日 1-2 杯(200-400 毫升),选择黑咖啡或仅加少量无糖牛奶,避免添加糖浆、奶精(高糖高脂)。
- 注意事项:下午 4 点后避免饮用(咖啡因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会损伤大脑);孕妇、高血压患者需咨询医生后确定摄入量;过量饮用可能导致心悸、焦虑,需根据自身耐受度调整。
发酵豆制品:“肠脑轴” 的 “健康纽带”
豆腐乳、豆豉、纳豆等发酵豆制品,是 “肠脑轴” 理论的典型食材 —— 它们富含益生菌、维生素 K2、B 族维生素和异黄酮。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肠道炎症(通过 “肠脑轴” 影响大脑);纳豆中的纳豆激酶还能改善脑血流,豆豉中的天然酶则能提升营养吸收率。
- 食用建议:每周 2-3 次,每次 10-20 克(约 1 小勺豆豉或半块豆腐乳),可搭配粥、蒸菜或拌面,自制低盐豆腐乳更健康(避免市售高钠产品)。
- 注意事项:选择低盐、无防腐剂的产品,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摄入量(搭配香蕉、土豆等高钾食物平衡电解质);纳豆气味特殊,初次尝试者从少量开始;痛风患者避免与海鲜、啤酒等高嘌呤食物同餐。
食用菌:免疫调节与脑保护的 “双重能手”
黑木耳、银耳、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富含 β- 葡聚糖、多糖体、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β- 葡聚糖能激活免疫细胞,减少慢性神经炎症;多糖体则能抗氧化、延缓脑衰老,膳食纤维还能改善肠道健康,间接支持认知功能。
- 食用建议:每周 3 次,每次 50-100 克(干品泡发后,约 1 小把黑木耳或 1 朵香菇),可煮汤(银耳莲子羹)、炒菜(木须肉)、炖煮(香菇鸡汤)或凉拌(蒜末黑木耳)。
- 注意事项:干菌类需用冷水泡发 4 小时以上(充分去除杂质),烹饪前焯水(减少潜在有害物质);避免食用变质、发黏的菌类(可能中毒);消化功能弱者不宜过量,以免腹胀;不建议食用野生菌(风险高),优先选择正规栽培品种。
牛油果:“森林奶油” 般的 “脑营养密度王”
牛油果(鳄梨)虽被称为 “森林奶油”,却富含健康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维生素 E、叶酸、钾和叶黄素。油酸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维生素 E 和叶黄素能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叶酸则能参与神经递质合成,是营养密度极高的护脑食材。
- 食用建议:每周 2-3 次,每次半个(约 100 克),可直接切开撒黑胡椒食用,或制作牛油果泥(搭配全麦面包)、加入沙拉,也可与香蕉、无糖酸奶打成奶昔。
- 注意事项:牛油果热量较高(每 100 克约 160 大卡),需替代部分主食或油脂(而非额外食用);未熟透的牛油果(硬果)需与苹果、香蕉同放密封袋催熟(放冰箱会导致无法成熟);切开后需尽快食用(易氧化变黑,可涂少量柠檬汁延缓)。
护脑饮食的核心原则
这 18 类食物并非 “特效药”,但通过科学搭配、长期坚持,能从营养层面为大脑构建 “保护屏障”。核心原则可总结为 “三多三少”:多吃天然、未加工的食材,多兼顾色彩与种类(营养全面),多选择蒸、煮、凉拌的烹饪方式;少吃高糖、高盐、高脂的加工食品,少喝含糖饮料,少用油炸、腌制的烹饪方法。
将这份指南融入日常饮食,搭配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和社交活动,能更全面地守护大脑健康。快分享给家人朋友,从今天开始,用 “吃” 为认知健康加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