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GBM)被称为 “脑癌之王”,这个占胶质瘤半数以上的恶性肿瘤,正以惊人的侵袭性吞噬患者生命。目前手术切除、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标准方案,始终无法突破复发耐药的魔咒 —— 患者中位生存期仅 15 个月,5 年生存率不足 5%。更棘手的是,血脑屏障的天然阻隔让多数靶向药物望 “脑” 兴叹,寻找新的治疗突破口迫在眉睫。
近年来,“肠 – 脑轴” 理论的兴起为脑病治疗开辟了新思路。肠道菌群作为这一通路的核心枢纽,已被证实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疾病密切相关。那么,这个藏在肠道里的 “微生物军团”,是否也在胶质瘤的进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院士团队在《癌细胞》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给出了震撼答案。
菌群探案:胶质瘤患者的肠道 “指纹” 异常
研究团队首先对胶质瘤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一组清晰的 “疾病指纹”:尽管菌群整体多样性差异不大,但两者的菌群结构呈现显著聚类分离。胶质瘤患者肠道中,厚壁菌门细菌丰度大幅降低,而胆汁酸生成相关菌数量锐减。
更关键的发现藏在代谢物中。通过质谱分析,团队识别出 52 种在患者体内显著下调的代谢物,其中丁酸(一种短链脂肪酸)的降幅最为剧烈。进一步追踪发现,丁酸的缺失与产丁酸菌的减少直接相关 —— 以 Roseburia faecis(粪便罗斯氏菌)为代表的功能菌群,在患者肠道中几乎 “销声匿迹”。令人振奋的是,数据显示:R. faecis 丰度越高、丁酸水平越高的患者,生存期显著更长。
为验证肠道菌群的作用,团队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了 “菌群移植实验”:给胶质瘤模型小鼠移植患者肠道菌群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移植健康人菌群则能抑制肿瘤进展。更具说服力的是,用抗生素清除小鼠肠道菌群后,肿瘤体积竟增大了近一倍 —— 这直接证实肠道菌群是调控胶质瘤进展的关键 “开关”。
生酮饮食的菌群重塑术:Akk 菌与 R. faecis 的抗癌联盟
既然肠道菌群失衡助推脑瘤生长,那么能否通过饮食干预重塑菌群,实现 “以肠治脑”?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近年备受关注的生酮饮食(KD)。这种高脂肪、极低碳水的饮食模式,此前已被证实能通过改变代谢环境抑制胰腺癌、结直肠癌,但在胶质瘤治疗中的机制始终模糊。
实验结果令人惊喜:接受生酮饮食的胶质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显著减缓,生存期平均延长 40%。肠道菌群分析揭开了其中奥秘:生酮饮食显著富集了两种关键细菌 ——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 菌)和 R. faecis,而这两种细菌的丰度提升直接推动了肠道丁酸产量的翻倍。
更精妙的是,团队发现了生酮饮食调控菌群的 “两步法”:首先,生酮饮食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 – 2(mucin-2),这种黏液成分恰好是 Akk 菌的 “专属食物”,使其大量繁殖;随后,Akk 菌降解黏蛋白 – 2 产生乙酸,而乙酸又成为 R. faecis 的底物,最终转化为大量丁酸。这个 “黏蛋白 – 2→Akk 菌→乙酸→R. faecis→丁酸” 的代谢链条,构成了生酮饮食抗癌的核心通路。
为确认这一机制,团队进行了 “阻断实验”:用抗生素清除肠道菌群后,生酮饮食的抗癌效果几乎消失;但只要补充 Akk 菌、R. faecis 或丁酸中的任意一种,抗癌效果就能完全恢复。这意味着,这两种细菌和丁酸是生酮饮食发挥作用的 “关键信使”。
脑内决战:丁酸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抗癌模式
肠道产生的丁酸如何跨越肠脑屏障影响脑瘤?答案藏在大脑中的 “免疫哨兵”—— 小胶质细胞身上。
此前研究已知,胶质瘤会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中的 caspase-3 蛋白,将其诱变为 “助纣为虐” 的促癌表型:这类异常小胶质细胞会大量分泌 IL-6 炎症因子,同时降低 i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为肿瘤生长营造 “舒适环境”。
卞修武团队的实验发现,丁酸恰好能逆转这一过程:它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中的 caspase-3,促使其向 “抗肿瘤表型” 转化 ——IL-6 分泌减少,iNOS 水平回升,这些 “觉醒” 的小胶质细胞开始主动攻击肿瘤细胞。进一步的基因敲除实验证实:当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中的 caspase-3 后,丁酸和生酮饮食的抗癌效果均告失效。
“这是一条完美的‘肠道菌群 – 短链脂肪酸 – 脑小胶质细胞’轴。” 团队负责人解释道。这条通路的发现,首次将肠道菌群、饮食干预与脑肿瘤免疫治疗紧密相连,颠覆了以往对生酮饮食仅通过代谢调控抗癌的认知。
临床曙光: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转化路径
这项横跨人群、动物、细胞三个层面的研究,为胶质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与传统治疗相比,生酮饮食或丁酸补充具有独特优势:
- 安全性高:作为饮食干预手段,其副作用远低于化疗药物;
- 穿透性强:丁酸可轻松跨越血脑屏障,解决药物递送难题;
- 协同潜力大:可与现有放化疗联合,增强治疗效果。
目前,团队已开始筹备临床试验,计划探索生酮饮食联合标准治疗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疗效。同时,丁酸补充剂、Akk 菌 / R. faecis 益生菌制剂的研发也在推进中。“对于无法耐受生酮饮食的患者,直接补充丁酸或益生菌可能成为替代方案。” 研究第一作者陈明亮博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发现并非孤例。近期《自然》杂志也报道,限制丝氨酸摄入可通过代谢重编程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生长。这些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新方向:精准饮食干预或将成为脑瘤治疗的 “第四大支柱”。
肠道里的抗癌新战场
从减肥热潮中的网红饮食,到狙击脑瘤的科学方案,生酮饮食的医学价值被不断重新定义。卞修武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 “脑病肠治” 的新机制,更让我们看到肠道菌群作为 “隐形器官” 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益生菌制剂优化、个性化饮食方案制定等技术的发展,或许我们真的能通过 “调理肠道” 来治疗脑瘤,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