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季” 翻车:昏迷老人的 “西贝执念” 成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 年 9 月,一则尘封五年的推文让西贝再次站在舆论的火山口。官方账号 “品味西贝” 2020 年发布的《你是我第一时间想见的人》中,杭州一位 “重度昏迷” 刚出院的阿姨,拒绝先回家休养,执意让儿子直奔西贝餐厅,紧握服务员双手流泪感叹 “还以为见不到你了”。

这则被网友戏称为 “西贝故事会第七季” 的剧情,瞬间点燃吐槽热潮。医学常识层面,重度昏迷患者出院后需严格遵医嘱静养,餐厅嘈杂环境与饮食刺激均可能引发健康风险;情感逻辑层面,久别重逢的牵挂对象竟非亲人而是餐厅服务员,更显荒诞。有网友尖锐指出:“西贝对‘温情’的理解,已经偏离了基本生活常识。”

更耐人寻味的是事件的时间线 —— 这篇五年前的旧文为何恰在西贝深陷预制菜争议、口碑持续下滑时被 “重新翻出”?结合其近期密集的营销动作,公众很难不将其解读为品牌急于挽回形象的刻意操作。

“故事会宇宙” 进化史:从煽情到碰瓷的失控狂奔

若回溯西贝的营销轨迹,“昏迷老人事件” 并非孤例,而是其构建 “温情叙事宇宙” 的必然结果。这场始于 2024 年的 “创作竞赛”,早已显现失控端倪:

  • 第一季・孩童牌:2024 年推出《7 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讲述男孩因家长停吃西贝抱店员大腿痛哭的情节。文中 “生活就是一碗热汤” 的成熟文案,与 7 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形成强烈反差,被质疑 “剧本痕迹过重”。尽管店长证实事件 “确有发生”,但删除文章的操作反而加剧了公众疑虑。
  • 第二季・房产梗:北京大爷为感谢店长刘某霞的一碗羊汤,欲赠北京一室一厅住房的故事更堪称 “公关史笑话”。网友推算发现,店长自称 2002 年入职时年仅 15 岁,直指西贝涉嫌雇佣童工,而品牌对此仅以 “真人真事” 含糊回应。
  • 第三季・婴儿谜:“未满 1 岁婴儿点名要吃西贝” 的剧情,则突破了生理常识极限。文中称婴儿拒食就医后,因西贝 “改善用餐氛围” 学会吃饭并 “非西贝不食”,董事长贾国龙还动情表示 “听哭了”,这番操作被家长群体痛斥 “拿孩子炒作,吃相难看”。
  • 终极季・跨界碰瓷:在温情牌失效后,西贝竟将营销触手伸向科技领域,在出版书籍中宣称 “2000 年任正非因西贝服务员热情放弃自杀念头”,炮制出 “没有西贝就没有华为” 的荒诞言论。这种强行捆绑民族企业的操作,彻底耗尽了公众的耐心。

信任崩塌:从预制菜争议到 “故事会” 翻车的连锁反应

西贝的营销闹剧,本质上是品牌信任体系崩塌后的慌乱自救。这场危机的根源,可追溯至 2025 年 9 月初的预制菜风波 —— 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 “高价售卖预制菜”,直指羊排有隔夜腥味,引发亿级阅读量热议。

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起初采取强硬对抗姿态,扬言起诉罗永浩,而非回应消费者最关心的 “知情权” 问题。直到开放后厨时被曝光 “冷冻食材堆积、西兰花保质期 24 个月、使用转基因大豆油” 等问题,才被迫致歉。雪上加霜的是,温州门店还发生 “允许顾客用公筷喂宠物” 事件,店长起初拒绝处理,进一步透支品牌信誉。

在产品品质与服务细节频出问题的背景下,西贝选择用 “故事会” 填补信任缺口,显然找错了方向。正如俞敏洪点评所言:“消费者是冷静的评价者,一个问题就能抹掉万次努力。” 当品牌用 “汤换房” 的离奇故事营造温情,却回避童工质疑;用孩童眼泪粉饰形象,却让预制菜、卫生问题缠身,本质是用营销套路替代品质深耕。

行业警示:流量时代,真诚才是永不失效的营销

西贝的公关翻车,为所有餐饮品牌敲响了警钟。在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早已练就 “火眼金睛”,传统的 “煽情 + 猎奇” 营销逻辑已彻底失效。

1. 真实是情感共鸣的前提

品牌讲述温情故事本无可厚非,但真实永远是第一准则。海底捞的 “生日惊喜”、胖东来的 “无理由退换货” 等案例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核心在于其源于真实消费场景,而非刻意编排。西贝的致命错误,是将 “虚构” 当作 “创意”,用违背常识的剧情考验公众智商,最终沦为网友的反讽素材 —— 从 “盘古开天前吃西贝结账未果” 到 “艾森豪威尔因预制菜定诺曼底计划”,段子的每一次发酵,都是对品牌信誉的二次伤害。

2. 公关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幻觉

当预制菜争议爆发时,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是 “知情权” 与 “性价比保障”,但西贝却陷入 “定义之争”,用专业术语教育消费者,忽视情感共鸣需求。这种 “自说自话” 的沟通模式,使其在危机中步步被动。后续的 “故事会” 营销,更是试图用情绪叙事掩盖现实问题,堪称 “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 的典型。

3. 品牌温度源于品质,而非剧本

餐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是食材、口味与服务。西贝每年投入大量资源打造营销故事,却在食材新鲜度、卫生管理等基础环节频出问题,这种 “舍本逐末” 的做法,注定难以长久。正如网友所言:“与其编‘昏迷老人想吃西贝’的剧本,不如把西兰花的保质期从 24 个月缩短到 24 天。”

从 “故事会” 到 “品质册” 的救赎之路

目前,西贝已下架全部争议内容,“品味西贝” 账号也设为私密,但信任裂痕并非简单删除就能弥合。当进店顾客仍在追问 “是不是预制菜”,当律师以 “侵害知情权” 起诉索赔,西贝或许该明白:消费者需要的不是精心编排的眼泪,而是看得见的改变。

对于西贝而言,救赎之路不在文案里,而在厨房里。唯有严守品质底线,坦诚面对争议,将精力从 “编故事” 转向 “做产品”,用新鲜的食材、透明的管理、真诚的沟通重建信任,才能真正走出 “越公关越招黑” 的怪圈。

这场闹剧也为整个行业立下规矩: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最高级的营销是真诚,最动人的故事是真实。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