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已高度特化的植物体细胞,究竟怎样一步步逆转命运,最终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株?” 这个困扰植物学家近百年的科学难题,如今终于有了清晰答案。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与苏英华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发表重磅成果,首次完整解析了单个植物体细胞发育为完整植株的全过程,不仅揭开了 “植物细胞全能性” 的神秘面纱,更为全球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再生研究开辟了全新道路。
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全能性” 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却又充满挑战的概念。早在 20 世纪初,植物学家就观察到植物组织培养中,某些体细胞能长出新植株,但具体机制始终是个谜。这一问题甚至被《科学》杂志列为 “最具挑战的 125 个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足以见得它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而中国团队的这项研究,正是瞄准了这一核心痛点,用严谨的实验数据和清晰的分子机制,给出了突破性解答。
要理解这项成果的意义,首先得搞清楚植物体细胞与干细胞的本质区别。我们知道,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两类关键细胞:高度特化的体细胞和具备 “无限潜力” 的干细胞。体细胞就像工厂里各司其职的工人,有的负责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有的承担物质运输任务,还有的专门守护植物免受病虫害侵袭 —— 它们的功能早已固定,形态也高度特化,几乎失去了改变 “职业” 的可能。
而植物干细胞则完全不同,它们是植物生长和再生的 “源头活水”,主要存在于根、茎尖端的顶端分生组织,以及根茎内部的侧生分生组织中。这些干细胞最大的特点是 “未定型”:一方面能无限自我更新,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细胞;另一方面具备分化为所有植物细胞类型的能力,从叶片细胞到花瓣细胞,从根毛细胞到木质部细胞,无一不能。更特殊的是,与动物全能型干细胞仅存在于早期胚胎不同,植物的全能型干细胞贯穿整个生命周期,这也是植物能不断生长、修剪后重新发芽的关键原因。
那么,干细胞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功能固定的体细胞的?研究团队发现,核心在于 “基因选择性表达”,而激素则是调控这一过程的 “指挥官”。就像学生从入学时的 “全面发展” 到毕业时的 “专业精通”:干细胞是刚入学的新生,体内包含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所有基因;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则像 “选课指南”,告诉干细胞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在激素的引导下,干细胞会选择性地 “激活” 某些基因、“沉默” 另一些基因 —— 这个过程就是 “选专业”,最终形成形态、功能各异的体细胞,且一旦 “毕业”,就无法再回到未分化状态。
比如叶片中的叶肉细胞,就是干细胞在特定激素信号下,激活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如编码叶绿素合成酶的基因),同时沉默了与根毛形成相关的基因,最终成为能高效捕捉光能的 “营养制造专家”。而中国团队的研究,正是精准追踪了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基因的表达变化、每一种激素的调控路径,为 “干细胞分化为体细胞” 绘制了首张完整的 “分子地图”。
如果说 “干细胞分化为体细胞” 是植物生长的 “正向流程”,那么 “体细胞逆转为干细胞” 就是更具挑战性的 “逆向工程”。这一过程就像让已经退休的工人重新回到学徒状态,不仅要抹去过往的 “职业记忆”,还要重新获得学习所有技能的能力。而实现这一 “细胞时光倒流” 的核心技术,就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技术。
这项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本质是通过 “基因重编程”,让体细胞回归干细胞状态。具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 “导入重编程因子”,科学家会向体细胞中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最初被发现的是 Oct4、Sox2、Klf4、c-Myc,被称为 “Yamanaka 因子”),这些因子就像 “重置按钮”,能启动细胞的 “返老还童” 程序;第二步是 “启动基因重编程”,导入的转录因子会激活体细胞中原本沉默的 “干细胞核心基因”(如维持自我更新的基因),同时抑制体细胞特化相关的基因,逐步抹去体细胞的 “身份印记”—— 比如让叶肉细胞忘记自己 “会光合作用”,让根毛细胞忘记自己 “能吸收水分”;第三步是 “筛选与获得 iPS 细胞”,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少数体细胞会逐渐恢复干细胞的形态(如克隆样生长),并表达干细胞特有的标志物,通过特定方法筛选出这些细胞,就得到了诱导多能干细胞。
这项技术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无需依赖植物的分生组织(干细胞所在部位),仅从一片叶子、一根枝条上获取体细胞,就能诱导出具备全能性的干细胞,不仅大大降低了植物繁殖的成本,还为珍稀植物保护、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新路径。比如某些濒危植物,仅需少量体细胞就能通过 iPS 技术大量繁殖;而对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科学家可以先在体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如抗虫、抗病基因改造),再诱导为干细胞并培育成完整植株,大幅提高育种效率。
不过,从 “诱导多能干细胞” 到 “真正的全能性干细胞”,仍有一道关键壁垒需要突破。目前的 iPS 细胞虽然能分化为植物的各种体细胞,但还无法像受精卵那样,独立发育成完整植株 —— 这也是 “多能干细胞” 与 “全能性干细胞” 的核心区别。全能性干细胞的终极标准是:单独存在时,能分化出构成植株的所有细胞类型,包括胚乳等 “胚外组织”;而多能干细胞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中国团队的研究正是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发现,在植物体细胞向全能性干细胞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组 “关键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就像 “总开关”,一旦被激活,就能触发体细胞的 “全能性程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激活这些基因,再结合特定的激素培养条件,成功让单个植物体细胞突破了 “多能” 到 “全能” 的限制,最终独立发育成完整植株。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研究的空白,更为 “全能性干细胞” 的诱导提供了明确的分子靶点。
这项成果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在农业领域,它将推动作物遗传改良进入 “精准时代”。以往培育一个新的作物品种,往往需要经过多代杂交、筛选,耗时数年甚至十几年;而借助这项新发现,科学家可以直接对体细胞进行精准基因改造,再诱导为全能性干细胞并培育成植株,大幅缩短育种周期。比如针对玉米的抗旱性改良,研究人员可以在体细胞中编辑与抗旱相关的基因,验证效果后再快速培育成完整植株,无需等待多代繁殖。
在植物基础研究领域,这项成果也为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本质提供了新工具。通过追踪单个体细胞发育为植株的全过程,科学家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植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如光照、温度)、如何调控器官形成(如开花时间、果实大小),甚至为研究动物细胞全能性提供参考 —— 毕竟植物与动物的细胞全能性机制存在一定共性,中国团队的研究思路或许能为动物干细胞研究带来启发。
从百年前的科学猜想,到如今的分子机制解析,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研究历程,见证了人类对生命奥秘的不懈探索。中国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的这项成果,不仅是中国植物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全球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它向世界证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破解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也为未来农业发展、生物科技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关于生命的奥秘将被揭开,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