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 “喊救命” 的信号:这 10 个伤心习惯,第 7 个多数人每天都在犯!

凌晨三点的急诊室里,120 急救车的鸣笛声刺破夜空,推床上的年轻人面色苍白,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逐渐趋于平缓 —— 这是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教授从业 20 年来,最不愿见到的场景。“近五年,35 岁以下急性心梗患者数量翻了一倍,很多人倒下前,都觉得‘心脏问题离自己很远’。”

心脏作为人体 “永动机”,每天泵血约 8 吨,相当于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血管往返 200 圈。但这个看似强大的器官,却在我们日复一日的习惯中被悄悄伤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 400 万,其中 70%~80% 的急性心脏事件,都与长期不良习惯密切相关 [1-2]。下面这 10 个心脏最怕的习惯,你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 “踩坑”。

1. 晨起猛起身:让心脏瞬间 “血压飙升”

很多人早上被闹钟惊醒后,会猛地从床上坐起、甚至直接站立,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却可能让心脏陷入危机。人体在睡眠时,血压处于较低水平,心率也相对缓慢,血管处于舒张状态。若突然改变体位,血压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心率瞬间加快,心脏需要加倍工作才能维持血液循环,容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甚至诱发心绞痛、脑供血不足,对于本身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还可能导致血管斑块脱落,引发心梗或脑梗。

正确的晨起方式应该是 “三步走”:醒来后先躺 30 秒,活动一下手指和脚趾,促进血液循环;然后慢慢坐起,靠在床头 30 秒,让血压逐渐适应体位变化;最后再双腿下垂,坐在床边 30 秒,确认没有头晕、心慌等不适后,再缓慢起身。

2. 长期熬夜:偷走心脏的 “修复时间”

“凌晨两点还在刷手机、赶方案”,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但你知道吗?熬夜正在一步步摧毁你的心脏。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自己的 “生物钟”,夜间是心脏休息和修复的关键时期。当我们熬夜时,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使心脏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长期熬夜还会打乱人体的代谢节奏,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熬夜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增加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为心血管疾病埋下隐患。研究表明,长期熬夜的人,患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风险比规律作息的人高出 2~3 倍,突发心梗的概率也会显著增加 [3]。

想要保护心脏,就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持 7~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避免长期熬夜。如果因为工作等原因需要偶尔熬夜,第二天也要适当补觉,并通过清淡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帮助身体恢复。

3. 高盐饮食:让心脏被 “盐水浸泡”

“无盐不香”,很多人在做饭时会加入大量的盐,还有人喜欢吃咸菜、腊肉、加工零食等重口味食物。但过量摄入盐分,会给心脏带来沉重的负担。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人体摄入过多的钠时,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的左心室增厚,导致心肌肥厚,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此外,高盐饮食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增加冠心病、心梗的发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 5 克,约等于一个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平平铺满的量。但我国居民的平均食盐摄入量远超这个标准,达到了 10 克左右 [4]。

想要减少盐的摄入,首先要改变烹饪习惯,做饭时少放盐、酱油、味精等含钠调味品,可以多用葱、姜、蒜、醋、柠檬汁等天然调料提味;其次要少吃加工食品,如咸菜、香肠、罐头、薯片等,这些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 “隐形盐”;最后,购买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较低的产品。

4. 久坐不动:让心脏变成 “懒器官”

“上班久坐 8 小时,下班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这是很多现代人的生活写照。但久坐不动,会让心脏逐渐 “变懒”,失去应有的活力。当我们长时间坐着时,身体的血液循环速度会减慢,血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堵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梗;如果堵塞脑血管,则会导致脑梗。

长期久坐还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脂肪在体内堆积,增加肥胖的风险。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 “温床”,这些疾病会进一步损伤心脏和血管,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 8 小时,且缺乏运动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每天运动 30 分钟以上的人高出 60%[5]。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活动身体。建议每坐 1 小时,就起身活动 5~10 分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伸展手臂、转动脖子、走动几步等;下班后也不要立刻久坐,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让心脏保持活跃状态。

5. 过量饮酒:给心脏灌 “毒酒”

“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很多人认为适量喝酒对身体有益,但实际上,酒精对心脏的伤害远超我们的想象。酒精进入人体后,会直接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耗氧量。长期过量饮酒,会使心肌细胞受损,导致心肌变性、坏死,引发酒精性心肌病,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此外,酒精还会影响脂质代谢,使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酒精会干扰肝脏的功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增加出血性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酒精列为 1 类致癌物,不存在所谓的 “安全饮酒量”。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6]。

为了保护心脏,最好的方式是不饮酒。如果无法避免,也要严格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的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 25 克,女性不应超过 15 克(25 克酒精约等于啤酒 750 毫升、红酒 250 毫升、白酒 50 克),且不要空腹饮酒,避免同时服用药物和饮酒。

6. 情绪激动:让心脏 “承受暴击”

“气得心脏病都要犯了”,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当人处于愤怒、焦虑、紧张、兴奋等强烈情绪状态时,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血压急剧升高、心率快速加快,使心脏在短时间内承受巨大的压力。

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人来说,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等严重疾病。有研究表明,在情绪剧烈波动后的 2 小时内,突发心梗的风险会增加 4.7 倍 [7]。即使是健康人,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也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

学会管理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保护心脏至关重要。当遇到让自己情绪激动的事情时,可以先深呼吸几次,让自己冷静下来;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与朋友聊天等方式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平时可以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养花等,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7. 长期憋尿:给心脏 “添堵”

“开会没时间去厕所”“睡前不想起床排尿”,很多人都有过憋尿的经历。但你可能不知道,长期憋尿不仅会损伤泌尿系统,还会对心脏造成伤害。当膀胱内储存的尿液过多时,会压迫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来说,憋尿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梗或猝死。

此外,长期憋尿会导致膀胱壁肌肉松弛,降低膀胱的收缩功能,容易引发尿潴留;同时,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细菌容易滋生,增加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炎等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也会影响肾脏功能,进而间接影响心脏健康。

为了保护心脏和泌尿系统健康,一定要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不要憋尿。平时可以适量多喝水,增加排尿次数,减少细菌在膀胱内滋生的机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因为忙碌而忽视排尿。

8. 吸烟及吸二手烟:让心脏 “吸毒”

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 “头号杀手” 之一。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的损伤。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耗氧量;焦油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变硬,影响血液流通;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心肌缺氧,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长期吸烟会显著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心梗、脑梗等疾病的风险,吸烟者患心梗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出 2~3 倍 [8]。不仅如此,二手烟的危害也不容忽视。二手烟中有害物质的浓度甚至比一手烟还高,长期吸入二手烟,会使非吸烟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25%~30%[9]。

保护心脏,首先要戒烟,不仅要自己不吸烟,还要避免吸入二手烟。如果身边有吸烟者,要及时提醒他们戒烟,或者在吸烟时远离;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禁烟规定,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9. 暴饮暴食:让心脏 “负重前行”

“逢年过节胖三斤”,很多人在聚餐时会忍不住暴饮暴食,一次性摄入大量的食物。但过量进食会给心脏带来巨大的负担。当我们摄入大量食物后,胃肠道需要消化和吸收这些食物,会消耗大量的血液和氧气,导致心脏的供血量相对减少。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心脏会加快跳动,增加泵血量,使心脏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长期暴饮暴食还会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过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会导致血液中的脂质和糖分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增加冠心病、心梗的发病风险。

想要保护心脏,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少食多餐,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饮食要均衡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等食物,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给胃肠道足够的消化时间。

10. 忽视胸痛:错过心脏 “求救信号”

胸痛是心脏发出的 “求救信号”,但很多人在出现胸痛症状时,会误以为是 “胃病”“肌肉痛”,从而忽视了治疗,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样、紧缩样、窒息样疼痛,伴有胸闷、气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持续时间一般为 3~5 分钟,如果疼痛持续超过 20 分钟,很可能是急性心梗,需要立即就医。

除了心脏疾病,胸痛还可能是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等引起的,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胸痛,都不能忽视。尤其是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吸烟者等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胸痛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果有),并及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生的救治。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以上 10 个习惯,看似平常,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我们的心脏。保护心脏,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行动,只需要从改变这些小习惯开始,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心脏健康,远离心血管疾病,让心脏永远充满活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