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难眠?三款食疗方与三大穴位助你一夜好眠

秋风送爽,本应是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但很多人不仅入睡困难,还总是做 “连续剧” 一样的梦。夜半惊醒、梦境纷乱、晨起疲惫…… 其实这些表现可能与季节转换引起人体生理功能变化有关。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秋季失眠自救指南。

为什么秋天容易睡不好?

气血收敛,适应不及

入秋后,自然界的阳气由散发转向收敛,人体气血也应随之向内收敛。然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身体往往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容易因气血调节失衡,导致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问题。

燥邪伤阴,心神不宁

众所周知,秋季最大的气候特点是 “燥”,燥邪易伤人体津液。中医认为,阴液亏虚则阳不入阴,当体内阴液不足时,阳气无法很好地潜藏入阴,就会导致失眠或多梦。同时,心主神明,需要阴血滋养,阴液不足时心神失养,就会出现心悸、多梦、噩梦连连。

秋气通肺,肺主悲忧

中医五行理论中,秋季与肺脏相应,在情志上主悲忧。秋天气候干燥、万物凋零,这种肃杀之气容易引发人的凄凉感,产生悲伤、忧郁的情绪。这种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心神安定,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薄、多梦易醒。

肺与大肠相表里,影响心神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季燥邪伤肺,也常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出现便秘等问题。肠道被中医称为 “第二大脑”,肠道不通会直接影响心神安定。所谓 “胃不和则卧不安”,延伸而言则是 “肠不通则眠不稳”。

秋季睡眠问题虽表现多样,但其病机核心在于 “阴阳不交,营卫失调”。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晚间气温转凉,大家却依然翻来覆去睡不着、多梦易醒。那么,如何滋阴润燥、调理阴阳呢?下面就从食疗、穴位到起居,为您一一支招。

中医食疗方,助您秋夜好眠

秋季燥邪当令,最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阴虚火旺、心神不宁,从而引发失眠,调养关键在于 “滋阴润燥、清心安神”。饮食上应以柔润平和之物为主,可以多吃百合、银耳、梨、蜂蜜等滋养肺阴、清润肠燥的食材,辅以小米、莲子等健脾安神之品。另外还要切记:秋季应少吃辛散燥烈之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刺激食物及烧烤油炸之品,因为这些都会助热生火,加重燥邪,耗伤阴液。

百合银耳羹

【做法】干银耳 15 克、干百合 30 克用冷水泡发 2 小时。银耳去根撕碎,加清水 800 毫升小火炖 40 分钟至出胶。加入百合、适量冰糖(有控糖需要可不加)再煮 15 分钟,出锅前加枸杞 5 克焖片刻即可。

【功效】百合清心除烦、宁心安神;银耳滋阴润肺、生津止渴。两者合用共奏滋阴润燥、安神助眠之效。

【适用人群】适合阴虚失眠、心烦多梦者,以及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的人群。

【注意】本品偏寒润,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不宜多食。风寒咳嗽、痰多稀白者慎用。

小米红枣粥

【做法】小米 100 克淘净,干莲子 15 克泡发 1 小时,红枣 10 枚(约 30 克)去核。所有食材加清水 1000 毫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煮 30 分钟成粥即可。

【功效】小米和胃安神,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莲子清心除烦、健脾补肾。一起熬粥有助于健脾养胃、补血安神。

【适用人群】心脾两虚所致失眠、心悸、乏力者,以及脾胃虚弱、产后体虚需调养的人群。

【注意】体质燥热、容易上火者,红枣用量可酌情减少。糖尿病患者食用需谨慎。莲子有收涩作用,便秘者不宜过量食用。

蜂蜜雪梨汤

【做法】取大雪梨 1 个(约 300 克)洗净,顶部切开,挖去核,填入冰糖 15 克(有控糖需要可不加)、枸杞 10 克,盖上 “梨盖” 用牙签固定。放入碗中,蒸制 30 分钟至梨肉透明软烂。取出晾至 60℃以下,淋入蜂蜜 20 克(有控糖需要可不加)。

【功效】雪梨润肺止咳、生津化痰,蜂蜜补中润燥、安神助眠。此汤能润肺降燥,通过滋阴达到安神效果。

【适用人群】因肺燥干咳、咽喉不适而影响睡眠者,阴虚口干心烦者。

【注意】本品性偏寒凉,风寒感冒初期引起的咳嗽忌用。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者不宜多食。一岁以下婴儿禁用蜂蜜。

按摩穴位,开启 “安眠开关”

除了饮食调理,按摩身体自带的 “安眠开关” 也是宁神助眠的有效方法,简单易行,睡前按一按也能帮助一夜好眠。

神门穴

位于手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每晚睡前用拇指按压此穴 3 – 5 分钟,有宁心安神之效。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心主神明,刺激神门穴可以调节心经气血,让紊乱的心神恢复平静,从而改善睡眠。对于经常因心血不足、心阴亏虚导致的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按摩神门穴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太冲穴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按压此穴可平肝潜阳,缓解多梦易醒。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肝脏在人体的气机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秋季情绪波动大,易导致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进而影响睡眠。按摩太冲穴能够疏肝理气,使肝气顺畅,平息上亢的肝阳,让身体恢复平衡状态,对于因情绪问题引起的睡眠障碍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此穴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内关穴是心包经的重要穴位,心包经代心受邪。当人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干扰,导致心神不宁时,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心包经的经气,使气血通畅,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同时,它对于缓解因焦虑、紧张等情绪引起的胸闷、心悸等不适,也有显著效果,从而间接改善睡眠质量。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每个穴位按摩 3 – 5 分钟,每日 1 – 2 次。坚持按摩这些穴位,能够逐渐调节身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为良好的睡眠奠定基础。

起居调摄,从细节 “养” 出好睡眠

除了吃和按,别忘了从生活细节中 “养” 出好睡眠。只有顺应天时,调和身心,才是安眠的根本,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早卧早起

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建议 11 点前入睡,有利于气血休养、水液疏通。秋季阳气逐渐收敛,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潜藏,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使人体更好地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长期坚持早卧早起的作息习惯,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适度运动

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大汗淋漓损伤阴液。秋季气候干燥,人体的津液本身就相对不足,如果运动过于剧烈,导致大量出汗,会进一步加重阴液的损耗,不利于身体健康。而温和的运动既能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又不会因出汗过多而损伤阴液。比如,每天傍晚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对于改善睡眠也有很大的帮助。

情志调节

多接触阳光,参与社交活动,避免独处伤怀,可听一些舒缓音乐,保持心情平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容易让人产生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而情绪的波动又会直接影响睡眠。多接触阳光能够促进人体分泌血清素,改善情绪状态;参与社交活动可以扩大社交圈子,丰富生活内容,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听舒缓音乐则能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的平和与愉悦,对于秋季睡眠的改善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从食疗、穴位按摩到起居调摄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应对秋季失眠问题,在这个金秋时节拥有香甜的睡眠,享受健康惬意的生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