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退潮后:当教育回归生活,家庭找回温度

曾几何时,“鸡娃” 是无数中国家庭的日常:周末的清晨,家长们拖着睡眼惺忪的孩子奔波于奥数班、钢琴课、舞蹈室;为了一套 “老破小” 的学区房,不惜掏空 “六个钱包”;朋友圈里,晒娃的奖状、考级证书成了家长们无声的攀比。那时的鸡娃经济,如同烈火烹油,裹挟着焦虑与期待,撑起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然而,短短几年间,风向突变 —— 培训机构批量倒闭、学区房价格跳水、考研人数暴跌,这场由 “信念” 驱动的狂欢,终究在现实面前落下帷幕。

当鸡娃的喧嚣散去,我们才猛然发现,那些被 “竞争枷锁” 捆绑的童年,那些被 “回报率” 裹挟的教育,早已偏离了初心。如今,鸡娃经济的退潮,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调整,更是一次社会观念的觉醒:教育不是一场 “军备竞赛”,孩子也不是用来 “回本” 的投资品。

退潮后的 “一地鸡毛”:鸡娃经济的连锁崩塌

鸡娃经济的崩塌,从来不是突然的 “断崖式下跌”,而是长期透支后的 “连锁反应”。从核心产业到周边消费,从幼儿阶段到高等教育,曾经热闹的 “鸡娃赛道”,如今处处透着冷清。

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培训机构。2024 年,全国倒闭的培训机构突破 1.2 万家,平均每天就有 33 家机构永久关门。这些机构中,既有街边不起眼的小型辅导班,也有曾风光无限的知名国际学校。深圳厚德学院、北京诺德安达学院等曾经的 “鸡娃理想国” 接连退场,它们的倒下,像一记记重锤,砸醒了还在 “鸡娃幻梦” 里的家长 —— 每年 10 万起的学费,未必能换来期望中的 “精英未来”。更讽刺的是,一些机构倒闭后,家长们不仅要面对孩子 “无课可上” 的窘境,还要维权追讨预缴的学费,曾经的 “教育投资”,转眼变成了 “维权难题”。

紧接着受挫的是学区房市场。过去,“老破小” 只要挂上学区房的标签,就能身价倍增,甚至出现 “天价过道房”“天价厕所房” 的荒诞场景。但如今,学区房的 “神话” 彻底破灭。北京中关村的学区房,均价从 2022 年的 1200 万 / 套跌至 2025 年的 900 万 / 套,跌幅近四分之一;全国重点城市的学区房成交量同比下降 52%,价格跌幅普遍超过 15%。曾经靠学区房 “躺赚” 的业主,如今面临着 “卖不掉、租不出” 的尴尬;那些为了学区房背负高额房贷的家庭,更是陷入了 “高位接盘” 的困境。

鸡娃经济的 “寒意” 还蔓延到了周边消费领域。往年暑假,研学游是家长们的 “必选项”,动辄数万元的海外研学、国内名校游,名额常常被一抢而空。但 2025 年的暑假,研学游彻底 “遇冷”—— 即便报名价格下调 30%,报名量仍普遍下跌 30%~40%。家长们不再盲目追求 “打卡名校”,而是更愿意带孩子去周边露营、爬山,感受简单的快乐。同样遇冷的还有 “鸡娃标配” 的兴趣班消费,近 50% 的钢琴厂关门,曾经热销的儿童钢琴、小提琴,如今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一位钢琴经销商无奈表示:“以前家长买钢琴,总说‘为了孩子的未来’,现在他们更实在了,‘孩子不爱学,买了也是浪费’。”

最令人唏嘘的是 “烂尾娃” 的出现。2025 年,全国考研人数暴跌 50 万,降幅高达 11.4%。这背后,是无数年轻人的 “觉醒”—— 曾经被家长推着 “考名校、读研究生”,以为高学历就能换来好工作,可毕业后才发现,硕博毕业生找工作比本科生更难,有些专业的本科生薪资,甚至不如技术过硬的专科生。郑州铁道技术学院推出的 “本升专” 项目,看似荒诞,却道出了现实的无奈:当学历不再是 “敲门砖”,年轻人开始放弃 “无效内卷”,转向更务实的选择。

回报率的 “清醒剂”:鸡娃为何成了 “赔本买卖”

鸡娃经济的崩塌,表面看是市场的冷却,本质上是 “投资回报率” 的暴跌,给家长们浇了一盆冷水。曾经,家长们坚信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愿意为鸡娃付出一切,但当 “投入” 与 “回报” 严重失衡,这场 “信念驱动” 的游戏,终究难以为继。

先算一笔 “鸡娃成本账”。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2 版》,全国家庭 0-17 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 48.5 万元,上海、北京更是突破百万,分别达到 102.6 万和 96.9 万。这还只是 “基础款” 育娃成本,如果是 “鸡娃家庭”,成本会翻好几倍:私立学校每年 10 万起的学费、每小时几百元的一对一辅导班、数万元的兴趣班年费、动辄上万元的研学游…… 一位北京的家长曾晒出自己的鸡娃账单: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光辅导班和兴趣班的花费就超过 50 万,再加上私立学校的学费,总投入近百万。

再算一笔 “鸡娃回报账”。2024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 6199 元,按这个收入计算,即便不考虑生活成本,孩子也要不吃不喝工作近 7 年,才能 “回本” 全国平均的养育成本。如果是投入近百万的鸡娃家庭,“回本” 时间更是要翻倍。更残酷的是,如今的就业市场,早已不是 “高学历 = 高收入” 的时代。金融业降薪、互联网大厂裁员、企业招聘更看重 “实用性”,硕博毕业生的就业率反而不如专科生 ——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4 年大专就业率为 56.6%,比硕博高出 12.2 个百分点。有些专业的高职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能达到 6000 元,与本科生持平。曾经被家长寄予厚望的 “艺考”“留学”,回报也大幅下降:各省艺考报名人数普遍降幅超 40%,因为 99.5% 的演员收入不稳定,不如送外卖;出国留学的 “海归”,也不再是 “香饽饽”,有些回国后只能找到月薪几千元的工作,连留学费用都难以覆盖。

当 “投入” 远大于 “回报”,当 “鸡娃” 变成 “赔本买卖”,家长们终于开始清醒。一位曾经的 “鸡娃妈妈” 坦言:“以前总觉得‘别人都在鸡,我不鸡就输了’,花了十几万给孩子报辅导班,结果孩子成绩没上去,还变得厌学。现在想通了,与其逼孩子内卷,不如让他开开心心成长,至少身体和心理是健康的。”

时代变了:鸡娃的土壤正在消失

鸡娃经济的退潮,不仅是 “回报率” 的问题,更是时代周期的必然。就像文化相近的日本,曾经也是 “鸡娃大国”,但随着经济周期的转变,鸡娃现象逐渐消失。中国的鸡娃经济,同样离不开时代土壤的滋养,如今,这片土壤正在慢慢消失。

上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入世贸、房地产崛起、互联网爆发,一个个风口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机会,高学历人才总能抓住时代红利。那时,“读书改变命运”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的亲身经历:考上好大学,进外企、互联网大厂,几年就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即便普通大学毕业,只要肯努力,也能在快速发展的行业里站稳脚跟。这种 “高回报” 的现实,让家长们坚信 “鸡娃” 是值得的 —— 只要把孩子培养成 “高学历人才”,就能让孩子搭上时代的 “电梯”,实现阶层跨越。

但没有永远高速增长的经济。近年来,中国 GDP 增长率稳定在 5% 左右,经济从 “高速增长” 转向 “高质量发展”,曾经的 “风口” 逐渐减少,“电梯式” 的阶层跨越机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 “爬楼梯式” 的缓慢积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 “回报率” 自然会下降 —— 不再是 “只要有学历,就能有好工作”,而是更看重个人能力、行业选择、机遇运气。曾经靠 “鸡娃” 就能抓住时代红利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如今的 00 后、10 后,成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把 “阶层跨越” 当作唯一目标,而是更看重 “生活质量”“个人兴趣”“心理健康”。他们拒绝 “996”,追求 “躺平”“佛系”,对 “鸡娃” 式的内卷天然抵触。一位 15 岁的初中生说:“我妈妈以前总逼我上奥数班,我一点都不喜欢,后来我跟她吵架,说‘你再逼我,我就不想上学了’,她才停下来。我觉得学习应该是自己愿意学,而不是被别人逼着学。”

年轻人的 “反内卷”,家长们的 “清醒”,再加上时代周期的转变,共同导致了鸡娃土壤的消失。就像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后,从 “鸡娃” 转向 “宽松教育”,如今中国也在经历类似的转变:学校取消快慢班、不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家长们不再盲目攀比,而是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

回归本质:教育的核心不是 “竞争”,而是 “成长”

鸡娃经济的退潮,不是教育的失败,而是教育的 “回归”。当我们卸下 “竞争” 的枷锁,抛开 “回报率” 的算计,才会发现,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 “内卷机器”,而是帮助孩子成为 “完整的人”—— 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性、健康的体魄,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幸福。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尝试 “反鸡娃”:有的家长放弃了昂贵的私立学校,选择让孩子读公立学校,利用省下的钱带孩子旅行、培养兴趣;有的家长不再逼孩子上辅导班,而是根据孩子的爱好,报一两门他真正喜欢的兴趣班;有的家长不再关注孩子的分数排名,而是更在意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学会了与人相处、是否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位 “反鸡娃” 的爸爸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以前我总跟孩子说‘你要考第一名’,孩子压力很大,每次考试前都失眠。后来我想通了,与其逼他拿第一,不如让他享受学习的过程。现在我会陪他一起读课外书、玩科学实验,他反而对学习更感兴趣了,成绩也慢慢上去了。”

除了关注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 “鸡自己”—— 不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专注于自身的提升:努力工作提升收入、学习新知识拓展视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他们明白,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才是孩子最好的 “起跑线”;父母的陪伴和支持,才是孩子最坚实的 “后盾”。他日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攒下的资本与见识,或许比孩子的学历更能帮他渡过难关。

鸡娃经济的大败退,是一场阵痛,也是一次新生。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究竟想让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是在焦虑中内卷,还是在快乐中成长?答案或许很简单:比起 “成功”,我们更希望孩子 “幸福”;比起 “分数”,我们更希望孩子 “完整”。

未来,当教育不再被 “商业化” 裹挟,当家庭不再被 “焦虑” 捆绑,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更美好的画面: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在书海中遨游,在兴趣中探索,他们不必为 “起跑线” 焦虑,不必为 “回报率” 担忧,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而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