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 2025 “渡劫” 进行时:断臂求生能否换来行业寒冬后的涅槃?

当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的 “黄金时代” 跌入深度调整的 “寒冬”,头部房企的每一步动向都牵动着市场神经。万科,这家曾被誉为 “行业稳健标杆” 的企业,正经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第三次 “渡劫”。从 1994 年 “君万之争” 的股权保卫战,到 2015 年 “宝万之争” 的控制权博弈,前两次危机万科均以强者姿态化解;而 2025 年这场围绕债务与现金流的生死考验,却让它走到了 “壮士断腕” 的绝境。深铁 260 亿输血、核心资产贱卖、组织架构大裁员,一系列自救动作背后,万科能否靠 “以时间换空间” 的策略挺过难关?其最终结局又将走向何方?

三重自救加码:万科的 “生死时速”

2025 年下半年,万科的自救行动进入 “白热化” 阶段。从资产端到债务端,再到销售端,每一步都透着 “破釜沉舟” 的决绝,三个关键动作更是直接映射出其当下的紧迫处境。

(一)资产端:核心资产 “贱卖” 换现金流

优质资产是企业的 “压舱石”,不到生死关头绝不会轻易抛售。但万科在 2025 年 9 月的举动,却打破了这一行业惯例。9 月 17 日,万科旗下广州万溪将两宗核心资产摆上货架 —— 越秀区 1723 平方米商办物业与 4742 平方米办公楼,这两宗资产并非普通项目,而是源自 2017 年万科斥资 551 亿收购的 “广信不良资产包”。彼时,这个资产包因地处广州核心地段,被业内称为 “稀缺战略资源”,如今却成了万科回笼资金的 “应急仓库”。

更引人关注的是交易条款中的付款要求:“最迟 2025 年 12 月 15 日前缴清全款”。不到 3 个月的付款周期,在当前商业地产高空置率、消费下行的背景下,几乎意味着万科必须主动 “让渡价格”。回顾 2024 年,万科曾以低折扣出售深圳超总、上海七宝广场等优质项目,如今再次 “贱卖” 核心资产,本质是现金流告急下的无奈选择。毕竟,比起资产的长期价值,眼下能拿到真金白银偿还债务,才是 “活下去” 的首要前提。

(二)债务端:“虎口拔牙” 求降息

如果说卖资产是 “节流”,那么与债权人谈判降息就是 “开源” 的关键一步。2025 年 9 月,市场传出万科正与境内主要债权人协商,希望将部分债务的年度利率从至少 4.3% 降至 3% 甚至更低。这一举措被业内称为 “虎口拔牙”—— 在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尚未完全化解的背景下,债权人往往对利率调整持谨慎态度,万科要推动降息,不仅需要拿出足够的偿债诚意,更要依赖深铁背书带来的信用支撑。

根据彭博新闻社报道,万科的债务谈判并非孤注一掷,而是与多渠道筹资形成 “组合拳”。一方面通过出售资产快速回笼现金,另一方面通过协商降低债务成本,双管齐下缓解偿债压力。但即便如此,谈判难度依然不小。部分债权人担心利率下调会影响收益,更对万科未来的偿债能力存疑,这也意味着万科的债务优化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三)销售端:大幅降价 “以价换量”

在资产与债务两端发力的同时,万科在销售端也开启了 “壮士断腕” 模式。2025 年下半年,重庆、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万科项目陆续推出大幅降价促销活动,部分楼盘折扣力度达到 8 折,甚至有尾盘项目以 7.5 折清库存。这一举措背后,是万科销售数据的持续低迷。

2025 年上半年,万科实现销售额 691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45.7%。要知道,巅峰时期的万科年销售额曾突破 7000 亿元,如今半年销售额不足 700 亿,下滑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严峻的是,2025 年 “金九银十” 传统销售旺季,市场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回暖,反而因购房者信心不足继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降价成了万科刺激销售、回笼现金流的唯一选择,即便会牺牲短期利润,也必须优先保证现金流安全。

债务压顶:2025 为何成 “生死之年”

万科如此急切地推进自救,核心原因在于 2025 年是其债务到期的 “高峰年”。从现金短债比到公开债到期规模,一组组数据都在诉说着万科的偿债压力。

从现金短债比来看,截至 2024 年底,万科短期有息负债高达 1582.8 亿元,而货币资金仅为 881.6 亿元,现金短债比低至 0.56。这意味着万科手中的现金,连覆盖短期债务的 6 成都不够,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现金短债比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行业安全线通常在 1 以上,万科 0.56 的数值,无疑将其推向了高风险区间。

从公开债到期规模来看,2025 年更是 “压力峰值”。数据显示,2025 年万科到期公开债总额为 431.5 亿元,2026 年降至约 100 亿元,2027 年进一步降至 52 亿元,且境外公开债清零。也就是说,2025 年的到期公开债规模,超过了 2026 年与 2027 年的总和,只要挺过 2025 年,后续的偿债压力将大幅减轻。但问题在于,如何 “挺过” 这关键的一年?

更糟糕的是,万科的 “自我造血” 能力正在减弱。2025 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大降 45.7%,意味着其主要收入来源大幅缩水;而被寄予厚望的 “第二曲线”—— 经常性收入,2025 年占比虽达到 19.8%,但无论是利润还是营收规模,都难以支撑起万科的债务压力。就像一艘失去动力的大船,即便知道前方就是平静水域,也可能在抵达前被风浪掀翻。

深铁输血:“救命钱” 还是 “缓兵之计”

在万科陷入困境时,大股东深铁的 “输血” 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2025 年以来,深铁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近 260 亿元,还通过参与 REITs 认购、推动万科纳入融资 “白名单” 等方式,为其补充流动性。但深铁的支持,究竟是能让万科 “起死回生” 的 “救命钱”,还是只能争取时间的 “缓兵之计”?

从深铁的动机来看,其对万科的 “输血” 更多是基于双方深度绑定的 “战略选择”。万科作为深圳本土龙头房企,与深圳的城市发展深度绑定,无论是旧改项目还是城市更新,都离不开万科的参与;而深铁作为深圳国资委旗下企业,承担着维护地方房地产市场稳定的责任。如果万科出现风险,不仅会影响深圳的房地产市场秩序,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是深铁不愿看到的。因此,深铁的输血,本质是 “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为万科争取自救时间,避免最坏情况发生。

但深铁的能力也并非 “无限”。2025 年上半年,深铁自身也出现了亏损,其 “地产反哺地铁” 的模式正面临压力。对于深铁而言,向万科提供借款已是 “极限操作”,很难再进行大规模的 “市值管理” 或直接入股。更重要的是,深铁的输血只能解决万科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其 “自我造血” 能力。就像一个人生病,输液只能暂时维持生命体征,要真正康复,还得靠自身免疫力的恢复。

因此,深铁的支持更像是 “缓兵之计”。它为万科筑起了一道 “安全缓冲期”,但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突围,最终还是要靠万科自己。

终极命运:靠自己,更靠行业大势

万科要想真正 “渡劫” 成功,仅靠深铁的输血和短期的自救远远不够。从当前的动作来看,万科正在推进一系列 “长远手术”,但最终结局如何,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更与房地产行业的大势息息相关。

(一)内部 “手术”:从架构到资产的全面收缩

深铁入主后,首先推动万科进行了组织架构的 “大手术”。随着万科销售规模从 7000 亿量级跌至 1000 多亿,过去臃肿的三级架构已不再适应现状。深铁果断砍掉所有区域公司编制,进行管理层大换血,将三级架构缩减为高度扁平的二级管控。这一调整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提高了决策效率,让万科能更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

与此同时,万科还在加速处置非主业资产。自 2023 年以来,万科已累计盘活项目 64 个,涉及可售货值约 785 亿;2025 年上半年,存量盘活回款 57.5 亿,大宗交易签约额 64 亿。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万科一方面回笼了现金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 “轻装上阵”,将资源集中到主业上。但这种收缩也有代价 —— 大量优质资产的出售,可能会影响万科未来的盈利能力;而管理层和核心人才的流失,也会削弱其长期竞争力。

(二)外部变量:行业回暖是 “关键变量”

万科的自救能否成功,最终还要看房地产行业能否止跌回稳。如果 2025 年下半年至 2026 年,房地产销售市场出现实质性回暖,购房者信心恢复,万科的销售额有望止跌回升,“自我造血” 能力也会随之修复。届时,加上资产处置的回款和债务优化的成果,万科将有更大可能挺过债务高峰,甚至逐步恢复增长。

但如果行业继续下行,万科的处境将更加艰难。销售持续低迷会进一步侵蚀其现金流,而债务压力可能迫使它继续出售更多优质资产,形成 “越卖资产越弱,越弱越要卖资产” 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若亏损持续扩大,可能会侵蚀万科的净资产,进一步削弱其融资能力,最终陷入 “流动性陷阱”。

从当前市场形势来看,房地产行业的调整仍在持续,政策端虽有支持,但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这意味着万科 “以时间换空间” 的故事,短期内还得继续,而这场 “渡劫” 之战,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渡劫之后,万科能否涅槃?

万科的 2025 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生死战”。深铁的输血为它争取了时间,断臂求生的自救为它赢得了喘息空间,但最终能否 “渡劫” 成功,还要看自身能否尽快恢复 “自我造血” 能力,以及行业能否迎来回暖。

从短期来看,万科通过出售资产、优化债务、收缩架构,大概率能挺过 2025 年的债务高峰。但从长期来看,大量优质资产的流失、销售规模的收缩、人才的流失,都让它的竞争力受到削弱。如果行业不能及时回暖,万科可能会从 “行业标杆” 沦为 “生存型企业”,失去往日的辉煌。

这场危机对万科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在危机中完成转型,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运营效率,或许能在行业寒冬后迎来 “涅槃重生”;但如果只是被动 “求生”,缺乏长期战略布局,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难。

万科的 “终局”,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2025 年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决定它未来十年的命运。对于这家陪伴中国房地产行业走过数十年的企业而言,这场 “渡劫” 之战,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在行业新周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位置。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