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王断供到行业破局:4 元柠檬水危机背后,茶饮业供应链战争已打响

当蜜雪冰城的 “镇店之宝” 冰鲜柠檬水因断供登上热搜,消费者在门店前怅然转身的瞬间,这场看似偶然的原料危机,实则撕开了中国茶饮行业供应链竞争的全新战场。4 元一杯的柠檬水,曾是蜜雪冰城凭借 “低价 + 规模” 策略横扫下沉市场的利器,如今却因柠檬原料价格翻倍、供应断档,成为暴露其供应链短板的 “软肋”。而同一时期,喜茶、CoCo 都可、古茗等品牌却能从容避开 “柠檬劫”,背后藏着的是茶饮行业从 “门店扩张” 到 “产业链控制权” 的深层博弈。

雪王的 “甜蜜陷阱”:爆款单品与单一供应链的生死绑定

蜜雪冰城的柠檬水断供,从来不是简单的 “原料不够”,而是其商业模式与供应链布局深度绑定后的必然结果。作为年销量超 10 亿杯、贡献 40 亿元年销售额的核心单品,柠檬水撑起了蜜雪集团 13% 的营收,这种 “一款产品定江山” 的格局,让供应链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从供应链源头看,蜜雪冰城曾引以为傲的 “重资产布局”,在此次危机中反而成了 “枷锁”。为控制成本,其通过全资子公司雪王农业深度介入四川安岳柠檬种植,一度掌控当地 50% 以上的优质鲜果资源。要知道,安岳承担着全国 70% 的柠檬产量,这种 “产地集中 + 资本锁定” 的模式,在原料价格稳定时能最大化压缩成本,可当风险来临时,却成了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的典型案例。

2025 年的柠檬市场,早已不是单纯的供需关系所能决定。气候灾害率先撕开缺口:2024 年安岳的持续干旱,直接影响 2025 年的柠檬供应量;2025 年 6-7 月夏花期的极端高温,又让当地柠檬减产幅度预计达 50%-60%。雪上加霜的是,全球供应链波动让危机进一步升级 —— 南欧、南美等国际主产区同样遭遇自然灾害,全球柠檬供应量减少 6%,原计划 9 月到货的进口柠檬延期,本地新果又因需储存无法及时上市,供需矛盾瞬间激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的介入让柠檬从 “农产品” 变成了 “投机品”。渤海商品交易所柠檬电子盘日成交量突破 10 亿元,价格波动率远超传统农产品;私募基金推出 “柠檬指数”,将其与茶饮企业股价、消费指数挂钩,吸引 20 亿元投机资金入场;广州某水果批发市场甚至出现商户囤积、预售柠檬赚取差价的黑市交易。当柠檬价格被资本推上泡沫高峰,以 “微利” 为核心的蜜雪冰城,根本无力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 ——4 元一杯的柠檬水,即便涨价 1 元,也难以覆盖柠檬价格翻倍带来的成本增量,断供似乎成了无奈却必然的选择。

同行的 “避坑指南”:差异化供应链策略如何抵御风险?

同样面对柠檬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其他茶饮品牌却能 “全身而退”,并非运气使然,而是差异化供应链策略构建的 “护城河” 在发挥作用。从原料替代到采购模式创新,从全球布局到利润空间缓冲,不同品牌的应对之策,恰好折射出茶饮行业供应链竞争的多元路径。

原料替代与品类适配,让高端品牌轻松避开风险。以喜茶为代表的头部品牌,早已跳出 “黄柠檬依赖症”,选择种植周期短(1 年挂果)、抗灾能力更强的香水柠檬作为核心原料。香水柠檬主产区集中在广东、广西,与四川安岳的气候风险完全隔离,且其主要用于单价 15-25 元的高端产品,即便原料价格上涨,也能通过产品溢价轻松消化。相比之下,蜜雪冰城的柠檬水因定价过低,既无法更换成本更高的原料,也难以通过配方调整降低柠檬用量 —— 一旦减少柠檬比例,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口感变化,进而影响产品口碑。

全球采购与本地化加工,成为国际品牌的 “安全阀”。星巴克、CoCo 都可等品牌采用 “全球采购 + 本地分装” 的模式,从南非、阿根廷等非传统产区进口柠檬原汁,在国内工厂进行加工后配送到门店。这种模式不仅避开了鲜果运输中的损耗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全球多地采购,分散了单一产地的气候风险。当四川安岳和国际主产区同时遭遇灾害时,多元化的采购渠道仍能保证原料供应,而蜜雪冰城因过度依赖安岳鲜果,根本没有替代方案。

灵活的采购协议与利润空间,让区域品牌更具抗风险能力。古茗、沪上阿姨等品牌虽未布局全球采购,但通过与区域性供应商签订 “浮动价格协议”,事先约定价格上涨的上限,将成本压力部分分摊给上游。更关键的是,这些品牌的柠檬类产品毛利率普遍在 50% 以上,即便柠檬成本翻倍,也可通过优化配方、调整促销策略维持盈利。而蜜雪冰城的柠檬水毛利率不足 20%,且占营收比重极高,一旦原料涨价,要么面临亏损,要么只能断供 —— 这种 “低价低毛利” 的模式,在供应链波动面前几乎没有缓冲空间。

行业的 “破局信号”:从 “规模战” 到 “产业链控制权” 的转型

蜜雪冰城的柠檬危机,不是个案,而是中国茶饮行业发展到新阶段的 “标志性事件”。过去十年,茶饮行业的竞争核心是 “门店扩张” 和 “价格战”,企业比拼的是开店速度、加盟模式和低价策略;但从 2025 年的柠檬危机开始,行业竞争已悄然转向 “产业链控制权” 的争夺 —— 谁能掌控原料种植、加工、物流、定价的全链条,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从行业现状来看,单一原料依赖和产地集中的风险,已经被所有品牌警惕。柠檬危机后,多家茶饮企业开始调整供应链布局:蜜雪冰城计划在云南、海南新增柠檬种植基地,打破对安岳的单一依赖;喜茶则宣布投资 1 亿元建设香水柠檬种植产业园,从品种培育到采摘加工实现全流程管控;古茗联合供应商在广西、广东建立原料直采基地,缩短供应链环节。这些动作背后,是企业对 “供应链自主可控” 的迫切需求 —— 只有将原料控制权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避免再次陷入 “断供危机”。

资本对茶饮产业链的深度介入,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过去,资本主要集中在门店扩张和品牌营销环节;如今,资本开始向种植、加工、物流等上游环节渗透。除了私募基金推出 “柠檬指数”,还有企业开始探索 “农业 + 金融” 的模式,通过期货交易锁定原料价格,降低市场波动风险。例如,某头部品牌与交易所合作推出 “柠檬期货合约”,提前 6 个月锁定原料价格,既保证了供应商的收益,也稳定了自身的成本。这种模式未来可能会扩展到茶叶、水果、乳制品等其他原料领域,重塑茶饮行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正在倒逼企业打破 “爆款依赖症”。蜜雪冰城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 “一款柠檬水走天下” 的产品策略 —— 当核心单品遭遇供应链危机时,整个企业的营收都会受到影响。而未来,茶饮企业需要构建 “多品类、多爆款” 的产品矩阵,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例如,喜茶除了柠檬茶,还有芝士茶、果茶等多个系列的爆款产品;古茗则通过季节限定产品不断吸引消费者,分散单一原料的风险。这种 “产品多元化 + 供应链多元化” 的组合,将成为企业抵御风险的核心能力。

从 4 元柠檬水的断供,到整个茶饮行业的供应链变革,这场危机既是蜜雪冰城的 “渡劫”,也是行业的 “重生”。它让所有企业意识到,低价策略和规模扩张只能带来短期优势,只有掌控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长久生存。未来,茶饮行业不再是 “谁卖得更便宜” 的竞争,而是 “谁的供应链更稳、谁的产业链更长” 的较量 —— 而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