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过 “明知不对,却忍不住动手” 的瞬间?
追剧时无意识抠脚、思考时咬嘴唇、看到痘痘就想挤…… 很多人都有 “手闲不住” 的小毛病,总觉得随手摆弄下身体部位没什么大不了。但你可能不知道,身体里藏着不少 “脆弱区”,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可能会埋下健康隐患,甚至引发严重问题。今天就来盘点 7 个绝对不能随意 “霍霍” 的身体部位,每个都关乎你的健康,一定要记牢!
脆弱区一:痘痘别乱挤,小心留疤又感染
“脸上长了颗痘痘,挤掉就好了”—— 这大概是很多人都有的误区。尤其是看到痘痘冒出白头,总忍不住想动手 “解决” 它,挤完还觉得神清气爽。但你知道吗,挤痘痘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大。
首先,挤痘痘会直接损伤皮肤组织。我们的皮肤表层有保护屏障,挤压时的外力会破坏这层屏障,导致炎症扩散。原本只是一颗小小的痘痘,挤完后可能会变成红肿的大疙瘩,恢复时间反而更长。更可怕的是,面部有个 “危险三角区”,指的是从鼻根到两侧口角的区域,这里的血管直接连通颅内。如果在这个区域挤痘痘,细菌可能会通过血管进入颅内,引发颅内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其次,挤痘痘很容易留下疤痕。挤压时会把皮脂和细菌推向皮肤深层,刺激皮肤产生更多胶原蛋白来修复损伤,这些多余的胶原蛋白就会形成凸起的增生性疤痕,或者凹陷的痘坑。一旦形成疤痕,很难完全消除,只能通过医美手段改善,既费钱又遭罪。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痘痘不严重,保持面部清洁,等待它自然消退即可。如果痘痘红肿疼痛,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涂抹外用消炎药膏。如果痘痘反复长、情况严重,一定要及时去看皮肤科医生,让专业人员处理,不要自己盲目动手。
脆弱区二:耳朵别乱掏,耳道健康很重要
“掏耳朵很舒服,还能清洁耳道”—— 不少人都有定期掏耳朵的习惯,甚至会用棉签、发夹、牙签等工具掏耳朵。但实际上,我们的耳朵根本不需要频繁 “清洁”,乱掏耳朵反而会伤害耳道。
耳道皮肤非常娇嫩,掏耳朵时很容易划伤皮肤,引发耳道炎症。而且耳道里的耵聍(也就是常说的耳屎)其实是保护耳朵的 “天然屏障”,它能黏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阻止异物进入耳道深处,还能抑制细菌生长。频繁掏耳朵会把耵聍掏走,破坏这层屏障,让耳朵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细菌侵袭。
更危险的是,乱掏耳朵可能会损伤鼓膜。鼓膜是耳朵里非常脆弱的薄膜,负责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内耳。如果掏耳朵时用力过猛,或者工具深入过深,很容易戳破鼓膜,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甚至引发中耳炎。
正确的做法是:一般情况下,耵聍会随着我们说话、咀嚼等动作自然排出体外,不需要特意去掏。如果感觉耳道里有堵塞感,或者耵聍过多影响听力,不要自己处理,应该去医院耳鼻喉科,让医生用专业工具取出。平时也不要用尖锐、细长的工具掏耳朵,更不要让别人帮忙掏,避免意外发生。
脆弱区三:牙龈别乱抠,小心引发牙周炎
有些人牙齿不舒服时,会用指甲或牙签抠牙龈;还有人刷牙时用力过猛,把牙龈刷得出血,却以为是 “刷干净了”。其实牙龈是牙齿的 “保护伞”,随意刺激牙龈,会让牙齿失去保护,引发一系列口腔问题。
牙龈组织很脆弱,用指甲抠牙龈会直接损伤牙龈黏膜,导致牙龈出血、红肿。如果细菌趁机侵入,就会引发牙龈炎,出现牙龈疼痛、口臭等症状。如果牙龈炎没有及时治疗,炎症会进一步扩散到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炎。牙周炎会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让牙齿松动、移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牙齿脱落。
另外,用牙签剔牙也会伤害牙龈。牙签的尖端很尖锐,容易戳伤牙龈,还会使牙缝变大,让食物更容易嵌塞在牙缝里,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平时刷牙要注意力度,选择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刷伤牙龈。如果食物嵌塞在牙缝里,可以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不要用牙签。如果牙龈经常出血、疼痛,或者有口臭问题,一定要及时去看牙科医生,检查是否有牙周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脆弱区四:鼻腔别乱抠,小心流鼻血又伤鼻
“鼻子痒了就抠一抠,有鼻屎就挖出来”—— 很多人都有抠鼻子的习惯,尤其是在无聊或思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伸手去抠鼻子。但鼻腔其实非常脆弱,乱抠鼻子会带来很多健康风险。
首先,抠鼻子容易导致流鼻血。鼻腔黏膜下分布着很多毛细血管,这些血管非常细小、脆弱,抠鼻子时的外力很容易把血管抠破,导致鼻出血。尤其是在天气干燥的时候,鼻腔黏膜更容易干燥破裂,抠鼻子时流鼻血的概率会更高。
其次,抠鼻子会损伤鼻腔黏膜。鼻腔黏膜是保护鼻腔的重要屏障,能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细菌,还能保持鼻腔湿润。频繁抠鼻子会破坏鼻腔黏膜,让鼻腔失去保护,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引发鼻炎、鼻窦炎等疾病。而且鼻腔黏膜受损后,恢复起来比较慢,还可能会导致鼻腔干燥、瘙痒等不适症状,让人更想抠鼻子,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鼻子痒,可以用生理盐水喷雾或洗鼻器清洗鼻腔,缓解瘙痒感。如果有鼻屎,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蘸温水,轻轻擦拭鼻腔内部,将鼻屎软化后取出,不要用指甲直接抠。平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鼻腔黏膜干燥。如果经常流鼻血,或者鼻腔不适症状严重,一定要及时去看耳鼻喉科医生。
脆弱区五:关节别乱掰,小心损伤关节软骨
“掰手指能发出响声,感觉很解压”—— 不少人都有掰手指的习惯,甚至有些人会掰手腕、掰膝盖,觉得这样做能活动关节,缓解疲劳。但实际上,随意掰关节会对关节造成损伤,长期下来会影响关节健康。
关节之所以能活动,是因为关节面之间有软骨和关节液,它们能减少关节之间的摩擦,缓冲外力冲击。当我们掰关节时,会使关节腔内的压力发生变化,导致关节液中的气体逸出,产生 “咔咔” 的响声。虽然偶尔掰一次关节可能不会有明显不适,但长期频繁掰关节,会对关节软骨造成磨损。关节软骨一旦受损,很难自行修复,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引发骨关节炎,影响正常的活动。
尤其是膝关节和肘关节,它们是人体负重较大、活动较多的关节,更不能随意掰动。有些人掰手腕时用力过猛,还可能会导致韧带拉伤、关节脱位等严重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感觉关节僵硬,可以通过适当的拉伸运动来活动关节,比如伸懒腰、转动手腕和脚踝等,不要通过掰关节的方式来缓解。平时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避免过度负重,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为关节提供更好的支撑。
脆弱区六:头皮别乱抓,小心脱发又头痒
“头皮痒了就使劲抓,能缓解瘙痒”—— 很多人头皮痒的时候,会用指甲使劲抓挠头皮,直到抓出痛感才罢休。但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头皮痒的问题,还会损伤头皮和头发,导致脱发。
头皮和面部皮肤一样,非常娇嫩,用指甲抓挠头皮会划伤头皮表皮,破坏头皮的屏障功能。细菌很容易通过伤口侵入头皮,引发毛囊炎。毛囊炎会导致头皮红肿、疼痛,还会影响毛囊的健康,导致头发变细、变软,甚至脱落。如果毛囊炎反复发作,还可能会形成永久性脱发,影响外观。
另外,频繁抓挠头皮会刺激头皮分泌更多的油脂。头皮出油过多会让头发变得油腻,还会为细菌、真菌提供滋生的环境,加重头皮痒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头皮痒,可以用指腹轻轻按摩头皮,缓解瘙痒感。同时要注意保持头皮清洁,选择适合自己发质的洗发水,定期洗头,但不要过于频繁,一般每周洗 2-3 次即可。如果头皮痒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头屑增多、脱发等问题,可能是患有脂溢性皮炎、真菌感染等疾病,一定要及时去看皮肤科医生,查明原因并进行治疗。
脆弱区七:脚趾别乱抠,小心脚气加重
“脚趾缝痒了就抠,能暂时缓解”—— 很多有脚气的人,脚趾缝痒的时候会忍不住用手去抠,抠完后虽然暂时感觉舒服了,但却会让脚气越来越严重,还可能引发其他部位的感染。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用手抠脚趾缝时,手上会沾染真菌。如果之后再用手触摸身体其他部位,比如腹股沟、腋窝等潮湿的地方,真菌就会在这些部位滋生,引发股癣、体癣等皮肤病。而且抠脚趾缝会损伤脚趾缝的皮肤,让真菌更容易侵入深层皮肤,加重脚气的症状,导致脚趾缝出现糜烂、渗液、脱皮等情况,还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引发丹毒、蜂窝织炎等严重的皮肤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有脚气,要及时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按照疗程用药,不要擅自停药。平时要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干燥,勤洗脚,洗后及时擦干,尤其是脚趾缝。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和棉质袜子,避免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子。如果脚趾缝痒,不要用手抠,可以用温水清洗后涂抹药物,缓解瘙痒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身体的 “小动作” 都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偶尔一次没关系。但健康从来不是小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能变成大问题。保护身体,就要从管住自己的手开始,别再随意 “霍霍” 这些脆弱的部位。
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小习惯?或者还知道哪些身体 “禁区”?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