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吃素,血糖肯定能稳住”,这是不少糖友乃至普通人群深信不疑的控糖理念。在餐桌上,他们刻意避开肉类,顿顿以蔬菜为主,可定期监测血糖时,却发现数值依旧居高不下,甚至出现大幅波动。难道 “吃素控糖” 的说法本身就是错的?
事实上,“素” 只是食材的属性标签,真正影响血糖升降的,是蔬菜的种类、加工程度、烹饪方式以及整体饮食搭配。上海市宝山区疾控中心营养专家提醒,并非所有素菜都适合控糖人群,以下 4 类素菜若长期大量食用,反而会让血糖 “飙升”,很多人每天都在吃却浑然不觉。

这 4 类素菜,吃多了血糖 “刹不住车”
(一)高 GI 淀粉类蔬菜:堪比 “第二碗饭”
提到控糖蔬菜,很多人会下意识排除肉类,却忽略了土豆、红薯、玉米、南瓜、莲藕、山药这类淀粉含量极高的蔬菜。从营养成分来看,这些蔬菜的淀粉含量普遍在 15%~25% 之间,碳水化合物密度甚至超过部分杂粮,与白米饭相差无几。
若在正常吃主食(如一碗米饭、一个馒头)的前提下,额外增加这类蔬菜,相当于一餐摄入 “双重主食”,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会大幅超标,直接导致血糖负荷飙升。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来看,蒸红薯 GI 值为 77,煮土豆 GI 值为 66,蒸南瓜 GI 值可达 75,均属于中高 GI 食物;即便常被认为 “健康” 的玉米,甜玉米 GI 值也有 55,糯玉米更是高达 87,远超控糖人群建议的 “低 GI 食物(GI<55)” 标准。
更易被忽视的是胡萝卜,它口感不甜,却因富含碳水化合物,GI 值高达 71,与西瓜(GI=72)几乎持平。不少人喜欢用胡萝卜做凉拌菜、炒肉丝,一次性食用半根甚至一根,不知不觉中就摄入了大量升糖物质。
(二)深加工豆制品:油脂 “裹着” 糖分升
素鸡、油豆腐、腐竹、豆泡、素火腿等深加工豆制品,是素食者餐桌上的 “常客”,也被很多人视为 “健康蛋白来源”。但实际上,这类豆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会经过油炸、烘烤、卤制等步骤,脂肪含量大幅飙升 —— 普通豆腐脂肪含量仅 5% 左右,而油豆腐脂肪含量可达 25%~35%,腐竹更是高达 45% 以上。
高油脂会延缓胃排空速度,看似让血糖上升变慢,实则会导致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缓慢释放,引发 “餐后延迟性高血糖”。比如吃一碗油豆腐炒青菜,餐后 1 小时血糖可能仅轻度升高,但到了餐后 2~3 小时,血糖会突然快速上升,且持续时间更长,对血糖稳定极为不利。此外,部分豆制零食(如豆干、素肉)为了调味,还会添加大量糖分、盐分,进一步加重血糖负担。
(三)“素菜荤做” 类菜肴:糖和油是 “元凶”
红烧茄子、鱼香茄子、糖醋藕片、拔丝红薯、炸藕盒、地三鲜等 “素菜荤做” 的菜肴,凭借浓郁的口感深受大众喜爱,但却是控糖路上的 “拦路虎”。这些菜肴的原料(如茄子、藕、红薯)本身 GI 值不算高,甚至部分属于低 GI 食物,可经过 “红烧”“糖醋”“拔丝”“油炸” 等烹饪方式后,会加入大量白糖、食用油,有的还会用淀粉勾芡,让菜肴的热量和糖负荷翻倍。
以红烧茄子为例,制作过程中需要先将茄子过油,吸油量可达自身重量的 1/3,之后再加入白糖调味,一份红烧茄子的糖分含量约等于 5~6 颗方糖,热量堪比一碗红烧肉。而拔丝红薯为了形成 “拔丝” 效果,会用大量白糖熬制糖浆,每 100 克拔丝红薯的糖含量超过 20 克,吃一口就相当于直接摄入纯糖,血糖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
(四)精制素主食:升糖速度不输白面包
速食米线、即食荞麦面、自热魔芋面、素包子、素饺子等精制素主食,常被认为 “低卡、健康”,成为控糖人群的选择。但实际上,这类主食在加工过程中,会经过研磨、提纯、高温处理,破坏食材原有的膳食纤维结构,导致升糖指数(GI)大幅上升。
比如即食荞麦面,为了追求口感软烂,会将荞麦粉与大量小麦粉混合,且经过预煮、烘干处理,GI 值可达 70 以上,与白面包(GI=75)相差无几;素包子的馅料(如豆沙馅、莲蓉馅)会添加大量糖分,即便菜馅素包子,为了调味也会加入食用油和淀粉,GI 值比肉包子更高;自热魔芋面本身 GI 值极低,但搭配的酱料包中往往含有不少糖分和油脂,若全部加入,也会让整体餐食的升糖风险增加。
控糖的关键:选对烹饪方式,避开 “隐形陷阱”
很多人以为 “只要吃素食,血糖就安全”,却忽略了烹饪方式对血糖的影响。即便是低 GI 蔬菜,若采用错误的烹饪方法,也会变成高 GI 食物。专家建议,控糖人群在烹饪时,需牢记 “三少三多” 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血糖波动。
(一)“三多”:多蒸、多煮、多凉拌
- 优先选择蒸、煮、炖:蒸菜(如清蒸南瓜、蒸山药)能最大程度保留蔬菜的营养成分,且不额外增加油脂和糖分,GI 值比炒菜低 15%~20%;煮菜(如水煮青菜、蔬菜汤)可通过水分稀释碳水化合物浓度,减缓血糖上升速度;炖菜(如萝卜炖豆腐)若少油少盐,也适合控糖人群,但需注意避免加入土豆、红薯等淀粉类蔬菜,或减少主食摄入量。
- 多做凉拌菜:凉拌菜(如凉拌黄瓜、凉拌菠菜)无需高温加热,能保留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且通常只添加少量香油和醋,几乎不增加额外热量。但需注意,凉拌胡萝卜、凉拌藕片等高 GI 蔬菜时,要控制分量,且搭配芝麻酱(富含健康脂肪)或坚果碎,延缓糖分吸收。
(二)“三少”:少炸、少糖、少勾芡
- 少油炸、少红烧:油炸会让蔬菜吸附大量油脂,如炸茄子、炸藕盒,脂肪含量可达 30% 以上,不仅导致血糖升高,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红烧菜肴(如红烧冬瓜、红烧土豆)为了上色和调味,会加入白糖和酱油,一份红烧菜的糖含量约 5~10 克,相当于 1~2 勺白砂糖,需尽量避免。
- 少加糖、少勾芡:烹饪时应完全避免添加白砂糖、冰糖、红糖,甚至蜂蜜、麦芽糖等 “隐形糖”;勾芡会使用淀粉(如玉米淀粉、土豆淀粉),虽然能让菜肴口感更顺滑,但会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导致血糖快速上升,控糖人群应尽量选择 “无芡” 菜肴。
(三)避开 “软化陷阱”:食物别太 “软”
很多人喜欢将蔬菜、粗粮打成泥、煮成糊,认为 “越软烂越易消化、越有营养”,但这恰恰是控糖的 “误区”。食物的质地越柔软、越细腻,淀粉糊化程度越高,消化吸收速度越快,GI 值也越高。
比如同样是玉米,整根煮玉米 GI 值为 55,而玉米糊 GI 值可达 70;同样是燕麦,整粒燕麦米 GI 值为 50,而即食燕麦片 GI 值为 75;同样是米饭,干米饭 GI 值为 50,而熬煮 1 小时的稀粥 GI 值可达 80。因此,控糖人群应尽量选择 “干硬” 的食物,避免吃煮太久的粥、打成泥的蔬菜糊、磨成粉的粗粮糊。
若实在喜欢吃糊状食物,建议优先选择绿豆、扁豆、鹰嘴豆等打粉后 GI 值仍较低的食材,少用薏米、黑米、小米等打粉;且制作时不要煮太烂,保留一定的颗粒感,同时搭配鸡蛋、牛奶等蛋白质食物,减缓血糖上升。
一个餐盘搞定控糖:2:1:1 饮食法则,简单又实用
控糖的核心并非 “不吃素” 或 “只吃素”,而是控制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优化饮食结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餐盘饮食法”,通过合理分配食物比例,帮助人群轻松控制血糖,具体操作简单易行,在家就能实现。
(一)餐盘选择:23 厘米浅盘最适宜
选择一个直径 23 厘米的浅盘(普通家庭常用餐盘尺寸),避免使用深盘(易导致食物过量)。浅盘能直观呈现食物分量,帮助控制总摄入量,同时避免因 “看不到食物顶部” 而无意识多盛饭。
(二)食物分配:2:1:1 黄金比例
将餐盘分为三部分,按 2:1:1 的面积比例放置蔬菜、蛋白质食物和碳水化合物食物,具体如下:
- 1/2 餐盘:非淀粉类蔬菜
非淀粉类蔬菜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通常<5%),GI 值普遍<30,不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且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常见的非淀粉类蔬菜包括:
- 绿叶菜:菠菜、生菜、油麦菜、空心菜、小白菜等;
- 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菜花、卷心菜、甘蓝等;
- 瓜茄类蔬菜:黄瓜、冬瓜、西葫芦、茄子(未油炸)、番茄等。
建议每餐摄入 300~500 克非淀粉类蔬菜,可选择 2~3 种不同颜色的蔬菜,保证营养均衡。
- 1/4 餐盘:优质蛋白质食物
蛋白质能增加饱腹感,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帮助稳定血糖,同时维持肌肉量,减少因控糖导致的营养不良。控糖人群应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
- 肉类:去皮鸡肉、鸭肉、瘦牛肉、瘦猪肉(脂肪含量<10%);
- 鱼虾类:三文鱼、鳕鱼、鲈鱼、虾、蟹等(富含 Omega-3 脂肪酸,有益心血管);
- 豆制品:豆腐、豆浆(无糖)、豆干(未油炸);
- 蛋类:鸡蛋、鸭蛋(每天 1 个,胆固醇控制在合理范围)。
建议每餐摄入 100~150 克蛋白质食物,避免选择肥肉、动物内脏、油炸豆制品等高脂肪蛋白质。
- 1/4 餐盘:低 GI 碳水化合物食物
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控糖人群并非 “不能吃碳水”,而是要选择低 GI、高纤维的碳水化合物,控制摄入量。常见的低 GI 碳水化合物包括:
- 杂粮:燕麦米、糙米、藜麦、荞麦、玉米糁(整粒);
- 杂豆:红豆、绿豆、鹰嘴豆、扁豆(未打成泥);
- 淀粉类蔬菜:土豆、红薯、山药(需替代部分主食,如吃 100 克红薯,减少 50 克米饭)。
建议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 50~75 克(生重),避免选择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面条等精制碳水。
(三)就餐顺序:先菜后蛋白,最后吃碳水
除了食物比例,就餐顺序也会影响血糖。专家建议控糖人群遵循 “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食物→最后吃碳水化合物” 的顺序,具体原因如下:
- 先吃蔬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在肠道内形成 “屏障”,延缓后续食物中糖分的吸收;
- 再吃蛋白质:蛋白质进一步增加饱腹感,减缓胃排空速度,避免血糖骤升;
- 最后吃碳水:此时胃内已有蔬菜和蛋白质,能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让血糖缓慢上升。
但需注意,胃酸过多、胃溃疡、消化不良的人群,空腹吃大量蔬菜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不适,这类人群可调整为 “蛋白质→蔬菜→碳水” 的顺序,或在吃蔬菜前先喝少量小米粥(未煮烂)保护胃黏膜。
控糖常见误区:这些 “常识” 其实是错的
(一)误区 1:“无糖食品” 可以随便吃
很多控糖人群认为 “无糖食品不含糖,吃多少都没关系”,但实际上,“无糖” 仅指不含白砂糖、蔗糖,很多无糖食品(如无糖饼干、无糖糕点、无糖麦片)的主要成分是面粉、米粉等精制碳水化合物,这些成分在体内会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购买无糖食品时,需查看配料表,优先选择以全麦粉、杂粮粉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且控制摄入量,将其计入总碳水化合物。
(二)误区 2:“低卡蔬菜” 可以无限吃
黄瓜、番茄、生菜等低卡蔬菜(热量<20 千卡 / 100 克)确实对血糖影响小,但 “无限吃” 也会导致问题:一方面,过量摄入蔬菜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泻;另一方面,若因 “吃了大量低卡蔬菜” 而忽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引发低血糖。建议低卡蔬菜每餐摄入 200~300 克,搭配其他食物共同食用。
(三)误区 3:“只吃素食,就能停药”
部分糖友认为 “只要坚持吃素,血糖就能恢复正常,不用再吃药”,这种想法非常危险。素食只是控糖的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若自行停药,可能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严重并发症。控糖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结合饮食、运动和药物,综合管理血糖,切勿擅自停药或减药。
“吃素就能控糖” 的说法,本质上是对 “控糖饮食” 的误解。控糖的核心在于 “科学选择食物、合理搭配、正确烹饪”,而非单纯追求 “素食”。希望通过本文,大家能认清那些 “升糖素菜” 的真面目,掌握 “餐盘饮食法” 和健康的烹饪方式,让血糖真正稳定在合理范围。记住,健康的饮食不是 “苦行僧式的克制”,而是 “科学的平衡”,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血糖的有效管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