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岛的赫马岛,每年 9 月都会上演一场看似奇特却充满温情的行动 —— 人们将海鹦幼鸟扔下悬崖。这可不是恶作剧,而是当地一项延续多年、意义非凡的鸟类保护传统。

赫马岛所在的韦斯特曼纳群岛,堪称北极海鹦的天堂,是全球最重要的北极海鹦繁殖地。每年夏天,数以百万计的海鹦从远方迁徙而来,与岛上四千余名常住居民共享这片土地。北极海鹦憨态可掬,它们有着胖胖的身躯,繁殖期时,那橙红色搭配蓝灰色条纹的大喙格外醒目,配上眼圈周围的红色斑纹,宛如化了浓妆的小丑,因此也被称为 “海洋小丑”。
海鹦的繁殖过程独具特色。它们在海岸悬崖顶端筑巢,巢穴类似兔子洞,小海鹦要在这黑暗的 “家” 中生活 6 周左右。待成长到一定阶段,便要独自离开巢穴,前往大海开启新的生活篇章。每年 8 月至 9 月,便是小海鹦离巢的时节。出于对捕食者的本能规避,它们往往选择在半夜踏上征程。在自然环境下,小海鹦会向着有光亮的地方飞行,因为那通常意味着反射月光的大海,是它们未来生活的场所。
然而,在有人居住的赫马岛,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人造灯光的出现,扰乱了小海鹦的导航系统。一部分海鹦被城镇和港口工业区的灯光吸引,偏离了原本飞向大海的路线。这些迷失方向的小海鹦,一旦被困在城镇中,便陷入了绝境。它们很容易因找不到食物而饥饿致死,或者沦为海鸥、家猫等捕食者的盘中餐。
为了拯救这些迷路的小海鹦,当地居民自发组建了 “海鹦搜救队”。每当夜幕降临,队员们便纷纷出动。他们手持手电筒,抱着纸箱,穿梭在大街小巷。救助小海鹦的装备虽然简单,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不仅需要牺牲宝贵的睡眠时间,在搜寻过程中,人们还常常要施展浑身解数,或爬上屋顶,或钻进车底,或翻越集装箱,甚至在停车场与小海鹦展开 “追逐战”。一旦成功捕获,小海鹦会被小心翼翼地放进纸箱,带回居民家中稍作休息。
之所以不在夜晚立即放生小海鹦,是因为它们很可能再次被灯光吸引,飞回到危险的城镇区域。所以,人们会等到第二天白天,才送小海鹦踏上回归大海的旅程。在放生之前,小海鹦要先在救助中心经历一系列流程。研究者会为它们记录体重,并戴上环志。这些环志就如同小海鹦的 “身份证”,通过它们,科研人员能够追踪海鹦的迁徙路线、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健康达标的小海鹦将被优先放生,而体重不达标、身体较为虚弱的幼鸟,则会在救助中心多住些时日,接受精心照料,直到它们具备回归大海的能力。
居民们通常会选择在海岸悬崖处放生小海鹦,这里本就是小海鹦最初应该起飞的地方。在放生时,有人会双手轻轻抓住小海鹦,将其向上抛向空中;也有人会像扔橄榄球一样,单手投掷。这样做并非是在伤害小海鹦,而是为了帮助它们更好地起飞。北极海鹦的翅膀短小,这种身体结构在海里划水游泳时优势明显,可在平地起飞时却困难重重。借助人类抛掷的力量,再加上海风的助力,小海鹦便能更轻松地飞向蓝天,顺利踏上前往大海的征程。在地势低平的海岸边,同样可以放生小海鹦,这里相对安全,也更适合小朋友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但无论在何处放生,都必须远离港口,因为港口船舶泄漏的浮油一旦污染海鹦的羽毛,会严重影响它们的生存。
尽管北极海鹦在赫马岛及周边地区数量看似庞大,但实际上,它们的种群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过去 30 年间,受环境变化、食物短缺等诸多因素影响,冰岛的北极海鹦数量已减少了一半。如今,它们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在繁殖季,一对海鹦夫妇每次最多仅孵育一枚鸟蛋,繁殖数量极为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每一只幼鸟的存活,对于维系整个种群的数量和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造灯光无处不在,这对海鹦幼鸟来说是巨大的诱惑,也极大地增加了它们迷失方向的概率。理论上,减少照明能够缓解这一问题,但考虑到赫马岛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船只航行安全,完全关闭电灯并不现实。幸运的是,当地居民的热情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据统计,2024 年,就有超过 3000 只迷路的海鹦幼鸟在人们的帮助下,成功回归大海。
每年的 “海鹦救助季” 通常会持续 4 至 5 周时间。在这期间,赫马岛的夜晚总是格外忙碌,人们在黑暗中穿梭,只为守护那些迷途的小生命。目前,今年的救助活动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座宁静的小岛,因为这些可爱的海鹦,注定要度过许多个充满爱与希望的不眠之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