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在交友软件上为寻觅真爱而绞尽脑汁时,在新西兰,一只蜗牛也踏上了艰难的寻爱之旅。《新西兰地理》杂志发起的一场为蜗牛 “内德” 的全国征婚活动,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只小小的蜗牛,因独特的生理特征,成为了动物界 “寻爱难” 的典型代表。

故事始于今年 8 月,新西兰博物爱好者吉塞尔・克拉克森在北岛自家花园除草时,一只壳上螺纹向左旋的 “左撇子” 蜗牛意外闯入她的视线。身为作家和插画师的克拉克森,对蜗牛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且长期寻觅左旋蜗牛。当下,她便意识到这只蜗牛的与众不同。她小心地将蜗牛拾起,安置在鱼缸中,并为其取名 “内德”,灵感源自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里的左撇子角色内德・弗兰德斯。兴奋之余,克拉克森把内德的照片分享给《新西兰地理》杂志的同事,编辑凯特・埃文斯惊叹回应:每四万只蜗牛中,仅有一只 “左撇子” 蜗牛。这一特殊比例,注定了内德孤独的命运。
蜗牛虽为雌雄同体动物,生殖器官却位于头部一侧。对于内德而言,由于其螺壳左旋,生殖器官位置与常见的右旋蜗牛相反,这使得它只能与同样罕见的左旋蜗牛交配。若想在菜园中自行找到 “左撇子” 真爱,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为帮助内德摆脱单身,《新西兰地理》杂志精心为它制作了征婚资料:有房(自带螺壳)、善于倾听(安静的蜗牛习性)、热爱西兰花(蜗牛喜爱的食物)、渴望爱情。杂志还向读者发出诚挚呼吁:“代表内德,走进花园,仔细翻翻菠菜地吧。” 建议大家在温和潮湿的夜晚外出寻觅,因为此时蜗牛会纷纷现身,在开阔地带爬行。
征婚消息一经发布,众多热心民众积极响应。然而,克拉克森无奈地表示,邮箱里收到的照片,几乎全是被误认成 “左撇子” 的普通右旋蜗牛。而且,受新西兰严格的外来物种入境规定限制,内德无法通过跨国寻找伴侣,这进一步缩小了它的择偶范围。克拉克森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是蜗牛活动的高峰期,到处都是蜗牛。要是谁能找到左旋蜗牛,联系杂志后都能去买彩票了,简直是传奇般的运气。”
内德并非首个因螺壳左旋而陷入寻爱困境的蜗牛。此前,英国蜗牛 “杰里米” 同样因左旋螺壳遭遇繁殖难题。2016 年,一位从自然历史博物馆退休的科学家在伦敦西南部的堆肥上发现了杰里米。蜗牛虽为雌雄同体,需异体交配繁殖,而杰里米因身体结构镜像翻转,生殖孔位置与普通右旋蜗牛不匹配,无法正常交配。普通散大蜗牛生殖孔在头部后方右侧,交配时会释放 “恋矢” 传递精子,可杰里米的生殖孔位置异常,使得普通同类靠近时 “端口调用失败”,加上蜗牛视力极差,难以通过视觉调整姿态,导致交配成功率更低。
为帮杰里米找到伴侣,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发起征婚活动,全球热心人士共找到 45 只左旋壳蜗牛。经过复杂的相亲过程,其中两只名为 Tomeu 和 Lefty 的蜗牛配对成功,并生下 170 只正常螺壳(右旋)的蜗牛。好在杰里米最终也与 Tomeu 成功配对,在两年生命里诞下 56 只后代,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后代也都是右旋蜗牛。
为何左旋和左旋蜗牛孕育的后代多为右旋?诺丁汉大学遗传学家安格斯・戴维森深入研究后,于 2020 年在《生物学快报》发表论文。一直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蜗牛螺壳左旋由基因突变导致,属隐性性状,但遗传方式并非简单的显性 – 隐性模式。这种性状不由生物体自身基因型决定,而是受蜗牛母体影响,即 “母体效应”。母体特有的营养物质、激素、mRNA 和蛋白质等,会直接影响后代某些性状表达。不过,针对花园蜗牛(散布大蜗牛)螺壳左旋现象,戴维森提出新观点,认为发育意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逆转节点出现在第三次卵裂,且转变无特定规律,偶发性强,诱发因素众多。研究还发现,决定花园蜗牛螺壳左旋的因素并非单一,可能需多种因素叠加才会出现。即便父本母本皆为左旋,后代仍大概率保持右旋,充分说明左旋出现概率极低,单一因素难以促成。
据研究人员根据欧洲蜗牛养殖场数据估算,每 4 万只蜗牛中仅有一只左旋蜗牛。如此低的比例,让左旋蜗牛的寻爱之路充满艰辛。内德的寻爱之旅仍在继续,能否找到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我们满怀期待。在这个充满奇迹的世界里,或许某一个潮湿的夜晚,在新西兰某片菜园中,内德就能与它的 “左撇子” 真爱浪漫邂逅,开启一段属于蜗牛的爱情传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