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环球港的排队长龙消散,曾被消费者追捧的 “姜先生仙仙豆糕” 走完了从爆红到闭店的全程。这家以 “低糖低脂” 为招牌的网红品牌,连同桃禧满满、鹤所等一批主打健康概念的烘焙品牌的困境,让 “健康烘焙是伪命题” 的质疑声四起。但复盘行业现状可见,问题并非出在健康需求本身 ——54% 的中国消费者会关注烘焙产品的健康原料,而是品牌陷入了口感、成本与价值认知的三重迷局。

健康烘焙的赛道从来不乏入局者,却鲜少有人能站稳脚跟。2019 年诞生的姜先生仙仙豆糕,凭借 “五种豆类基底 + 无油慢烘” 的健康标签,迅速进驻上海环球港、来福士等高端商场,高峰时期近 20 家门店撑起 “十次九排队” 的热度。其开放式厨房的手工制作场景,更让 “低糖低脂” 的概念显得真实可感。但这种看似扎实的健康定位,终究没能抵御市场的考验:2024 年初门店缩减至 2 家,2025 年 9 月彻底退场,所属公司也进入注销流程。
相似的剧情在多个品牌身上重演。获奈雪的茶投资的 “零蔗糖” 品牌鹤所,高峰时仅 7 家门店,如今仅剩 3 家艰难支撑;以 “低糖益生菌” 为卖点的桃禧满满,融资后陷入 “开一家关一家” 的循环,现存门店不足 15 家。更值得玩味的是,曾经主打健康定位的祐禾、焙可星等品牌,纷纷在宣传中弱化 “健康” 二字,转向 “新鲜现烤”“原料好” 等更安全的表达。
品牌集体遇冷的背后,是健康烘焙绕不开的三大核心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健康与口感的天然张力。烘焙产品的核心魅力在于黄油、糖与面粉交融的香浓口感,而健康改造往往意味着对这些核心成分的替换或删减。有 12 年行业经验的从业者张军透露,多数品牌所谓的 “健康升级”,不过是用糖醇替代部分蔗糖、添加少量谷物粉的概念性操作,真正深度改造的产品往往口感堪忧。上海某精品烘焙店老板尝试的无添加谷物面包,因口感干硬遭到市场冷遇,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
成本与定价的失衡则进一步压缩了生存空间。健康原料的溢价远超普通食材:越南紫薯、埃曼塔乳酪等原料让仙豆糕单个售价达 6-9 元,鹤所的三星拿破仑售价 28 元,比同类产品高出 10%-50%。欧睿国际数据显示,虽然 37% 的消费者会阅读营养标签,但愿意为健康溢价买单的比例不足 20%。这种 “想健康又嫌贵” 的心态,让品牌陷入 “低价亏成本、高价丢客流” 的两难。
最致命的是价值认知的中间陷阱。健康烘焙的目标客群看似广泛,实则两端失守:追求极致健康的消费者更青睐有机生食、健身餐等 “绝对健康” 选项,而非 “相对健康” 的烘焙食品;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则不愿为微弱的健康提升支付溢价,普通烘焙店就能满足其口感需求。祐禾等品牌淡化健康标签,本质上是对这种市场现实的妥协。
但这些困境并非否定健康烘焙的价值,反而印证了其需要更精准的破局路径。2025 年走红的药膳面包与老牌企业豪士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两种可行方向。扬州市中医院推出的当归茯苓面包、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黄芪养生包,通过 “药食同源” 理念赋予产品功能性价值,均价 10 元左右的定价也更易被接受,单日最高销量达 3000 个。这种 “健康 + 功能” 的组合,成功跳出了单纯的 “减糖低脂” 认知,击中了年轻人的亚健康调理需求。
豪士则用 “慢研发 + 强供应链” 证明了平衡的可能。为推出低 GI 全麦面包,其研发团队耗时 5 年完成 200 余次实验,最终实现 “100% 全麦粉、低 GI 认证、口感拉丝有嚼劲” 的三重突破。面对烘焙产品禁用脱氢乙酸钠的新规,豪士凭借自建的两大生产基地和数字研发中心,提前通过生物防腐技术解决了 “去防腐剂与保口感” 的行业难题。这种 “不妥协” 的研发态度,使其在健康与美味间找到了临界点。
此外,场景细分正在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数据显示,早餐场景中预包装烘焙渗透率已达 62%,15 天内短保产品增速显著。原麦山丘通过标注出炉时间、现场切割等细节强化 “新鲜健康” 认知,正是抓住了现烤面包的即时消费场景。若能针对办公室加餐、健身补给等细分场景开发产品,如高蛋白短保面包、无添加儿童糕点,或许能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值得警惕的是,破局过程中需规避概念炒作的风险。部分药膳面包存在 “代工厂生产、药材含量不明” 的问题,甚至出现仿冒品,既消解了中医药的专业性,也透支了消费者信任。真正的健康烘焙,应当像豪士那样公示配料表、像中医院联名产品那样标注药材成分,让健康看得见、可验证。
从行业趋势看,健康化已是不可逆的潮流:全球低脂烘焙市场规模预计 2027 年达 65 亿美元,中国市场复合增长率 5.9%。姜先生仙仙豆糕们的退场,不是健康烘焙的失败,而是粗放式健康概念的淘汰。当品牌不再把 “低糖低脂” 当作营销噱头,而是通过功能创新、技术突破、场景细分构建真实价值,健康烘焙终将从 “伪命题” 争议中走出,成为烘焙行业的下一个增长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