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特稿:AHA 权威膳食指南解密,10 条饮食法则守护 “心” 动力

每年 9 月 29 日,世界心脏联盟发起的世界心脏日都会如期而至,这个自 1999 年诞生的健康纪念日,始终在提醒全球公众:心血管健康与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显示,膳食质量差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关键诱因,而科学的饮食模式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2022 年初,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更新了时隔 16 年的 “改善心血管健康” 膳食指南,为我们带来了基于最新科研证据的 10 条饮食建议,成为守护心脏的 “黄金法则”。

一、体重管理:给心脏减 “负” 的基础工程

体重是心血管健康的 “晴雨表”,保持健康体重贯穿生命全程的心血管保护核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载脂蛋白 B(apoB)水平更易超标,而 apoB 升高会直接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健康体重的维护关键在于能量平衡 —— 即摄入与消耗的动态均衡。

成年人的能量需求会随年龄增长递减,每 10 年约减少 70-100 卡路里,这意味着中年后即使食量不变也可能发胖。AHA 指南强调,健康饮食需搭配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等。更重要的是打破 “健康食品多吃无害” 的误区,哪怕是坚果、燕麦等优质食物,过量摄入同样会造成能量盈余,增加心脏负担。建议通过体质指数(BMI)监测体重,将数值维持在 18.5~23.9 的最佳范围。

二、蔬果选择:优先 “全食” 与深色系

蔬果中的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合物是心血管的天然保护剂。新华网发布的心脏健康指南指出,深色蔬果比浅色品种含有更丰富的抗氧化剂,能中和自由基对血管的损伤,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以菠菜为例,其叶黄素含量是白菜的 10 倍以上,而蓝莓中的花青素可显著改善血管弹性。

值得警惕的是 “喝蔬果” 的误区。榨汁过程中,膳食纤维大量流失,仅剩的糖分更易被快速吸收,不仅饱腹感骤降,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AHA 建议每天摄入 300-500 克蔬菜和 200-350 克水果,且深色品种应占一半以上。比如早餐加份拌菠菜,午餐搭配西兰花,晚餐点缀紫甘蓝,零食选择苹果或橙子,轻松实现蔬果的多样化摄入。

三、谷物革命:用全谷物替代精米细粮

全谷物与精制谷物的差异,本质是营养完整性的区别。全谷物保留了淀粉胚乳、胚芽和麸皮,膳食纤维含量是精米的 3-5 倍,而精米细粮在加工中丢失了 80% 以上的 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研究证实,用全谷物替代部分精制谷物,可使冠心病风险降低 20% 以上。

选购全谷物需认准 “51% 原则”—— 即产品中全谷物成分占比不低于 51%。常见的优质全谷物包括燕麦、糙米、藜麦、全麦面包等。建议逐步替换:先将 1/3 的白米饭换成糙米饭,用燕麦粥替代部分白粥,逐渐增加比例。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可将全谷物提前浸泡 2 小时再煮,既保证营养又改善口感。

四、蛋白质选择:优质来源决定健康价值

蛋白质的质量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走向。AHA 指南明确推荐三类优质蛋白来源:一是鱼类和海鲜,尤其是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深海鱼,每周食用 2-3 次可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风风险;二是低脂或脱脂乳制品,能在补充蛋白的同时减少饱和脂肪摄入;三是植物蛋白,如大豆、鹰嘴豆等,兼具高蛋白和高纤维优势。

大型队列研究显示,用鱼类、坚果、豆类替代红肉和加工肉,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 15%。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等不仅脂肪含量高,还可能含有添加剂,而红肉中的饱和脂肪会升高 LDL-C 水平。建议每天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 0.8-1.0 克,比如 60 公斤成年人每天摄入 48-60 克,约等于 1 个鸡蛋 + 100 克鱼肉 + 200 毫升牛奶 + 50 克豆制品的组合。

五、脂肪替换:选对脂肪护心脏

脂肪并非心血管的 “敌人”,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种类。AHA 指南强调,需用植物油全面替代热带油、动物脂肪和部分氢化脂肪。椰子油、棕榈油等热带油的饱和脂肪含量高达 80% 以上,而黄油、猪油等动物脂肪会直接升高 LDL-C 水平,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不饱和脂肪是心血管的 “朋友”,其中多不饱和脂肪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豆油、玉米油、亚麻籽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可显著降低 LDL-C 浓度;橄榄油、菜籽油、坚果等则是单不饱和脂肪的优质来源。新华网建议,每天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 25%~35%,其中不饱和脂肪应占一半以上。烹饪时可采用 “多样化用油” 策略:凉拌用橄榄油,炒菜用菜籽油,煲汤滴几滴亚麻籽油,实现不同不饱和脂肪的互补。

六、加工度控制:拒绝 “隐形伤害”

精加工食品已成为心血管健康的 “隐形杀手”。这类食品在加工中往往添加了大量盐、糖和反式脂肪,同时丢失了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一项 4 周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过量摄入精加工食品会导致日均多摄入 500 千卡能量,短期内即可引发体重增加和血脂异常。

识别精加工食品有三个技巧:一看配料表,若糖、盐、植物油排在前三位,需谨慎选择;二查营养成分表,优先选择钠含量低于 300 毫克 / 100 克的产品;三辨加工方式,油炸、腌制、熏制食品通常属于高风险类别。建议购物时优先选择生鲜区食材,减少对方便食品、零食和糕点的依赖,在家烹饪时尽量保留食材本味。

七、控糖行动:警惕 “添加糖” 陷阱

添加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AHA 指南定义的添加糖包括葡萄糖、蔗糖、玉米糖浆、蜂蜜等,这类糖会快速升高血糖,长期过量摄入可增加 2 型糖尿病和冠心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 10%,最好控制在 5% 以下(约 25 克)。

添加糖常隐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一瓶碳酸饮料含 30-40 克糖,一份沙拉酱含糖量可达 15 克 / 100 克,甚至部分咸味饼干也添加了大量糖。控糖的关键在于 “主动规避”:用白开水、淡茶替代甜饮料,用新鲜水果替代甜点,烹饪时少放糖。购买包装食品时务必查看配料表,警惕 “玉米糖浆”” 果葡糖浆 ” 等隐形糖成分。

八、限盐策略:从 “少盐” 到 “低钠”

钠摄入与血压直接相关,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降低钠摄入量不仅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非高血压人群和服药患者同样有效,其中黑人、中老年人受益更为明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换算成钠约为 2000 毫克。

限盐需双管齐下:一是减少烹饪用盐,可使用限盐勺控制用量,出锅前放盐能在保证口感的同时减少用量;二是警惕加工食品中的 “隐形盐”,腊肉、罐头、酱油等钠含量极高,比如 10 毫升酱油约含 1.6 克盐。建议逐步降低口味敏感度,用天然香料如葱、姜、蒜、柠檬汁替代部分盐,既能提味又能减少钠摄入。

九、饮酒原则:能不喝就不喝

酒精对心血管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总体而言 “弊大于利”。AHA 指南明确指出,饮酒量增加会显著提高出血性卒中和房颤的风险,而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概率是普通人的 5 倍。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甘油三酯水平上升。

对于饮酒人群,AHA 建议每日饮酒量不超过 1 杯(相当于啤酒 355 毫升、红酒 150 毫升或白酒 45 毫升),但这并非推荐饮酒的标准,而是对无法戒酒者的最低限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研究显示,戒烟戒酒可有效降低载脂蛋白 B 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从心血管保护角度出发,最健康的选择是不饮酒。

十、习惯养成:持之以恒方见成效

心血管健康的维护是一场 “持久战”,偶尔的健康饮食无法抵消长期不良习惯的危害。AHA 指南强调,这 10 条建议适用于所有场景 —— 在家烹饪、外出就餐、超市采购都应遵循。比如外出就餐时优先选择清蒸、水煮菜品,主动要求 “少盐少糖”,避免油炸和红烧类菜肴。

建立健康饮食习惯需要技巧:可以从 1-2 条建议开始,比如先实现 “每周吃 2 次鱼” 和 “用全谷物替代部分精米”,适应后再逐步增加;全家共同参与更易坚持,比如一起制定健康食谱、采购食材;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如血脂、血压、载脂蛋白 B 等,用数据激励自己坚持。

心脏作为生命的 “泵机”,其健康直接决定生命质量。美国心脏病协会的 10 条膳食指南,本质是教会我们与食物 “和谐相处”—— 不是追求极致的忌口,而是建立科学的饮食模式。在第 26 个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践行这些饮食法则,用每一顿饭的精心选择,为心脏注入持久的健康动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