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清温燥与凉燥,用好 “三忌四法五食方”:中医教你精准润燥过金秋

《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生动勾勒出秋季阳气收敛、燥气当令的气候特征。每逢此时,口干舌燥、皮肤紧绷、干咳少痰等不适便会找上门来,这正是中医所说的 “燥邪” 作祟。秋燥并非单一证候,秋分前后更有温燥与凉燥之分,调理若不分类型,往往事倍功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肝病科王迪副主任医师结合中医理论指出,遵循 “秋冬养阴” 原则,避开禁忌、用对方法,才能真正抵御燥邪侵袭,安稳度秋。

先辨体质与燥型:润燥第一步始于 “分清”

燥邪作为中医 “六淫” 之一,最易耗伤人体津液,而肺为 “娇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首当其冲成为受攻目标。但同为秋燥,因季节阶段不同,表现与调理思路大相径庭,精准判断是养生关键。

(一)温燥:初秋的 “燥热夹击”

秋分前暑热未消,燥邪与温热结合形成 “温燥”,多见于南方地区或初秋时段。其核心特征是 “燥 + 热”:除了口干鼻燥、皮肤干涩等共性症状,还伴随咽喉红肿疼痛、干咳少痰且黏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热象,部分人甚至会出现轻微发热、鼻干出血的情况。这类人群往往喜饮冷饮,却越喝越觉津液匮乏,实则是内热耗伤阴液所致。

(二)凉燥:深秋的 “干冷侵袭”

秋分后冷空气渐盛,燥邪与寒邪交织而成 “凉燥”,在北方干燥地区更为明显。其核心特征是 “燥 + 寒”:虽同样有口干、皮肤干、干咳等燥象,但更突出怕冷畏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等寒症表现,患者常口干却不欲饮,或偏爱热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特别提醒,凉燥时节寒邪易导致血管收缩,干燥又使血液黏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格外警惕。

此外,阴虚体质者在秋季更易受燥邪困扰,表现为长期口干舌燥、皮肤脱屑、头发干枯、手足心热等,调理需侧重滋阴养肺、长效润燥。

秋燥养生 “三忌”:守住津液不耗散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 的核心在于保护体内阴液,而日常诸多习惯恰是耗伤津液的 “隐形杀手”,需坚决规避。

(一)忌过度 “秋冻”,保暖护好关键部位

“春捂秋冻” 虽有道理,但需把握尺度。秋燥常与寒邪相伴,尤其是凉燥时节,颈部、腹部、脚踝等部位若长期暴露,寒邪易与燥邪勾结侵袭人体,引发感冒、干咳、关节不适等问题。张伯礼院士建议,当气温低于 18℃时应及时添衣,重点保护脚踝、膝关节和腰部,避免因 “硬扛” 受凉加重燥象。

(二)忌过食辛辣温补,避免 “火上浇油”

辣椒、生姜、羊肉、花椒等辛辣温补食物,如同 “体内之火”,会加速津液消耗,让口干、咽痛等燥症雪上加霜。即使是阳虚体质需温补者,秋季也应避免人参、鹿茸等烈性补品,转而选择温润平和的食材。同时,油炸、烧烤等香燥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肺阴,需尽量少吃。

(三)忌熬夜劳累,保障阴液再生

中医认为 “人卧则血归于肝”,夜间是肝阴、肾阴修复的关键时段,而阴液正是抵御燥邪的核心屏障。频繁熬夜或过度劳累会直接耗伤肝肾之阴,导致皮肤干燥、头发枯黄、眼睛干涩等问题加重。秋季应遵循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的作息规律,每晚 11 点前入睡,为阴液再生留出充足时间。

日常调理 “四法”:从细节处养润身心

遵循 “燥则润之” 的中医思路,从情志、运动、环境、经络四个维度入手,能有效增强身体抗燥能力,实现由内而外的滋润。

(一)调畅情志,少 “悲秋” 以养肺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 “秋三月,使志安宁”。秋季草木凋零易引发伤感情绪,而 “悲则气消”,过度悲秋会损伤肺气,影响津液代谢与输布,加重皮肤干燥、呼吸不畅等问题。可尝试 “收心神” 三法:多到公园散步感受秋日阳光,听舒缓音乐调节情绪,或饮用由茉莉花、玫瑰花、合欢花各 3 克冲泡的 “快乐茶”,疏肝解郁、安定心神。需注意,月经期、孕期女性不宜饮用此茶。

(二)适度运动,以 “收” 代 “耗” 护津液

秋季运动需遵循 “收敛” 原则,避免大汗淋漓 —— 汗液与津液同源,过度出汗会加剧身体干燥。推荐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轻度运动,每次 30 分钟左右,以身体微热、无明显出汗为宜。还可练习 “捶胸顿足操”:双手空心捶打前胸后背(刺激膻中穴、肺俞穴),配合缓慢深蹲,每日两次每次 10 分钟,既能活动筋骨又不耗伤津液,关节不好者可去掉深蹲环节。

(三)调节环境,营造温润小气候

干燥的室内环境会加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流失,是秋燥不适的重要诱因。可通过两种方式调节湿度:在室内放置水盆、湿毛巾,或使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 40%~60%。使用加湿器时需注意每日换水,避免细菌滋生;北方供暖后空气干燥,可在暖气片上放置湿毛巾,让水分缓慢蒸发。此外,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减少干燥冷空气对呼吸道的直接刺激。

(四)穴位按摩,通经活络助润燥

通过按揉特定穴位,可刺激经络运行,调节津液代谢,达到补肾养阴、宣肺润燥的效果。推荐两个核心穴位:

  • 太溪穴: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肾经的原穴,按揉可补肾养阴,改善因肾阴不足导致的口干、腰膝酸软。每次 1~2 分钟,每日两次,以酸胀感为宜。
  • 肺俞穴:在背部第 3 胸椎旁开 1.5 寸(约两横指宽),对应肺脏位置,按揉能宣肺润燥,缓解咳嗽、皮肤干燥。可由家人协助按揉,力度适中,每次坚持 2 分钟。

对症食补 “五方”:吃对食材润燥更高效

中医食补讲究 “辨证施食”,秋燥调理需根据温燥、凉燥、阴虚体质的不同,选择对应的食材与药膳,才能实现 “吃对一口,胜补十味” 的效果。

(一)温燥专用:清热润燥方

针对初秋温燥的 “燥热” 特征,食疗以 “清热 + 润燥” 为核心,选择甘寒多汁的食材,避免寒凉过度损伤脾胃。

  1. 川贝炖雪梨:取雪梨 1 个去核切块,加入川贝粉 3~5 克、少量冰糖,隔水蒸 20~30 分钟即可。此方源自经典名方 “桑杏汤” 化裁,能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对温燥引起的咽喉肿痛、干咳少痰效果显著。
  2. 五汁饮:雪梨、莲藕、马蹄、芦根、麦冬各 50 克,加水煮开后再煮 3~5 分钟,分 3 次饮用。清热生津效果极强,适合口干舌燥、便秘明显者,但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

(二)凉燥专用:温润祛燥方

深秋凉燥需 “温肺散寒 + 润燥”,选择性偏温的食材,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加重寒邪。

  1. 紫苏姜枣茶:紫苏叶 10 克、生姜 3 片、大枣 3 颗,加水煎煮 15 分钟代茶饮。能温散风寒、行气宽中,尤其适合凉燥伴随鼻塞流清涕、胃部不适者。
  2. 杏仁粥:甜杏仁 15 克研碎,与粳米 50 克同煮成粥。可润肺平喘、温润润燥,对凉燥引起的干咳无痰、怕冷明显者十分适宜。

(三)阴虚体质 / 全家通用:滋阴养肺方

这类药膳性质平和,既能滋阴润燥,又不滋腻上火,适合阴虚体质者长期食用,也可作为全家秋季日常调理方。

  1. 银耳百合莲子羹:干银耳 1 朵泡发撕小朵,与干百合 10 克、莲子 15 克一同煮至银耳出胶,加冰糖调味。能滋阴润肺、健脾安神,口感温和,老人小孩均可食用,还能改善皮肤干燥。
  2. 沙参玉竹炖瘦肉:瘦肉 200 克焯水,与沙参 10 克、玉竹 10 克、红枣 3 颗、生姜 2 片同炖 1.5 小时。滋阴润燥且益气生津,不油腻易消化,适合长期口干、皮肤干的人群。
  3. 黑芝麻核桃粉:黑芝麻、核桃按 1:1 比例磨粉,每日早晚各吃 1 小勺。可补肾养阴、乌发润肤,有效缓解秋燥导致的头发干枯、腰膝酸软。

此外,秋季饮食还应遵循 “减辛增酸” 原则,适当增加山楂、石榴、酸枣等酸味食物,既能收敛肺气,又能避免肺气过旺伤肝,同时减少辛辣食物摄入,从源头减少津液耗伤。“朝盐晚蜜” 也是经典润燥法:晨起喝一杯淡盐水润肠,晚上喝一杯温蜂蜜水养阴,简单易行且效果确切。

秋燥虽为季节常态,但调理不当易引发慢性咳嗽、呼吸道感染等问题。若出现持续咳嗽超过一周、痰中带血、发烧或秋燥症状长期不缓解,需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调理。遵循自然规律,辨清燥型、避开禁忌、用对方法,便能在金秋时节保持身心温润,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