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食循 “少辛多酸”,8 味应季食材解秋燥、固元气,安稳度 “多事之秋”

几场秋雨过后,暑气悄然褪去,早晚的风裹着凉意掠过窗棂,街边的梧桐叶也悄悄染了浅黄 —— 季节的更迭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告,而是藏在口干舌燥的晨起、皮肤紧绷的触感,以及偶尔袭来的干咳里。中医认为,秋季属 “金”,对应脏腑为 “肺”,肺喜润恶燥,而秋气肃杀,最易耗伤人体津液,这便是 “秋燥” 作祟的根源。

应对秋燥,饮食调理是最温和也最有效的方式,其中 “少辛多酸” 便是流传千年的养生智慧核心。“少辛” 并非禁绝辛辣,而是减少生姜、辣椒、大蒜、韭菜等性热发散之物的摄入 —— 这类食物如同 “燥火的助燃剂”,会加速体内津液耗散,让口干、便秘、咽喉肿痛等不适雪上加霜;“多酸” 则是顺应秋季 “收敛” 的时令特性,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秋梨等,兼具收敛肺气、滋润津液的功效,能帮身体把阳气和水分 “收” 住,从根源上缓解秋燥困扰。

遵循这一原则,以下 8 种应季食材,堪称秋日养生的 “黄金搭档”,无论是入菜、煮汤还是直接食用,都能让身体在舌尖的温润中,平稳度过这个需要精心呵护的 “多事之秋”。

山楂:解腻消食的 “红宝石”,化解秋日 “贴膘” 负担

秋日气温下降,人们总爱用红烧肉、炖排骨等滋补菜肴 “贴秋膘”,可油腻食物吃多了,难免会积食腹胀,这时山楂便成了最好的 “消化助手”。中医认为山楂味酸甘,性温,归脾胃肝经,能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尤其擅长化解肉食积滞 —— 它含有的山楂酸、柠檬酸等成分,能促进胃液分泌,加快脂肪分解,让堆积在肠胃里的油腻感快速消散。

除了直接生吃,山楂的吃法还能更温润:把新鲜山楂洗净去核,和去皮切块的苹果一起放进砂锅,加少量清水慢煮 20 分钟,不用额外加糖,苹果的清甜会中和山楂的微酸,煮出的山楂苹果汤酸甜适口,餐后喝一碗,既能解腻,又能滋润咽喉,连不爱吃酸的孩子也会喜欢。若担心山楂太酸刺激肠胃,也可以把煮软的山楂和苹果一起打成泥,抹在吐司上,或是拌进酸奶里,酸甜的口感里藏着满满的消化力。

葡萄:补气血的 “能量果”,赶走秋日 “乏困”

入秋后总觉得没精神,稍微动一动就累,这是 “秋乏” 在捣乱 —— 夏季人体消耗大,秋季阳气收敛,身体需要时间调整,很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疲惫感。而葡萄恰好是补气血的 “天然能量站”,它富含葡萄糖、果糖和铁质,葡萄糖能快速被人体吸收,为身体补充能量;铁质则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能改善气血亏虚引起的乏力、面色苍白,让精神慢慢提起来。

中医里葡萄还有 “酸甘化阴” 的妙用,酸味能收敛肺气,甘味能滋养津液,吃一串新鲜葡萄,既能缓解口干舌燥,又能让涣散的精力重新聚拢。运动后出汗多,吃几颗葡萄比喝功能性饮料更健康,它能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糖分,还能通过有机酸促进消化;办公间隙觉得累了,也可以把葡萄洗干净装在饭盒里,一颗一颗慢慢吃,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疲惫感也会随之减轻。若想让葡萄的滋养更持久,还可以把葡萄晒成葡萄干,每天抓一把当零食,不过要注意选择无添加糖的,避免摄入过多糖分。

石榴:抗氧化的 “红宝石”,守护秋日肌肤与身体

秋日紫外线虽不如夏天强烈,但干燥的空气和渐凉的风,仍会让皮肤变得敏感,身体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 “压力”—— 而石榴正是秋日里的 “抗氧化卫士”,它的果肉里藏着丰富的花青素和鞣花酸,花青素能保护皮肤黏膜,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让皮肤保持水润有弹性;鞣花酸则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帮助身体抵抗秋日的干燥和污染,增强抵抗力。

中医也偏爱石榴,认为它 “以色补色”,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像极了肺脏的纹理,有润肺生津、收敛固涩的功效,吃石榴时把籽一起嚼碎,不仅能尝到爆浆的酸甜口感,还能摄入更多营养。石榴的吃法也很灵活:把石榴籽剥出来,撒在蔬菜沙拉里,红色的籽点缀在绿色的菜叶间,颜值和营养都在线;或是拌进原味酸奶中,酸甜的石榴籽搭配醇厚的酸奶,每一口都能吃到不同的口感层次。若觉得剥石榴麻烦,也可以把石榴果肉放进榨汁机,加少量温水打成石榴汁,不过要尽快喝,避免营养流失。

柚子:秋燥的 “消防员”,清热化痰还能 “变废为宝”

一到秋天,超市里最显眼的水果莫过于柚子,沉甸甸的柚子皮裹着饱满的果肉,切开时满室清香 —— 它可是应对秋燥的 “能手”,中医认为柚子性寒,味甘酸,能清热化痰、润肺清肠,对于秋燥引起的咳嗽痰多、口干舌燥、便秘等问题,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柚子的果肉水分充足,富含维生素 C,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增强免疫力,吃完果肉后,千万别把柚子皮扔掉,它可是 “隐藏的养生好物”。

柚子皮的橘红部分(靠近果肉的白色海绵层要去掉),有理气化痰、燥湿止咳的功效,用来熬制蜂蜜柚子茶再合适不过:先把柚子皮的橘红部分切成细丝,用盐水浸泡 10 分钟去除苦涩味,然后和剥好的柚子果肉一起放进砂锅,加适量冰糖和清水,小火慢熬 1 小时,直到汤汁浓稠、果皮透明,放凉后加入蜂蜜拌匀,装瓶密封。每天取一勺用温水冲泡,喝起来清甜润喉,既能缓解咽喉不适,又能滋润肺部,连呼吸都变得清爽起来。

莲藕:凉血生津的 “地下雪梨”,生熟两吃各有妙用

秋日的菜市场里,新鲜的莲藕带着泥土的气息,是这个季节不容错过的养生食材。中医称莲藕为 “地下雪梨”,因为它和雪梨一样有润肺生津的功效,但又比雪梨多了几分健脾的作用 —— 生藕性寒,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合缓解秋日的燥热烦渴;熟藕性温,经过蒸煮后,寒性减弱,多了健脾开胃、益血养心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生藕的吃法很清爽:把新鲜莲藕去皮,切成小块放进榨汁机,加少量温水和蜂蜜,打成莲藕汁,喝起来清甜爽口,能有效缓解肺热引起的干咳;若是觉得榨汁麻烦,也可以把生藕切成薄片,用醋、生抽、香油凉拌,做成凉拌藕片,开胃又解腻。熟藕的吃法则更温润:把莲藕切成段,和排骨、玉米一起炖汤,炖好的莲藕粉糯香甜,汤汁浓郁鲜美,既能补气血,又能健脾养胃;或是把莲藕蒸熟后,捣成泥,加入少量糯米粉和白糖,做成莲藕糕,口感软糯,适合作为秋日的午后甜点。

山药:健脾润肺的 “平价人参”,从根源增强抵抗力

提到秋日养生食材,山药绝对是 “常客”,它价格亲民,却有着 “平价人参” 的美誉。中医认为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是 “培土生金” 的经典食材 ——“土” 对应脾胃,“金” 对应肺脏,通过强健脾胃,能更好地滋养肺脏,从根源上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秋季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山药富含黏液蛋白,这种成分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还能帮助调节血糖,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

山药的吃法多样,简单又营养:把山药去皮切块,和大米、小米一起熬粥,煮好的山药粥软糯香甜,容易消化,适合作为早餐或晚餐;或是把山药蒸熟后,压成泥,加入少量牛奶和蜂蜜,做成山药泥,口感顺滑,能直接当甜点吃;若想让山药更入味,也可以把山药切成条,裹上淀粉炸至金黄,再用番茄酱翻炒,做成糖醋山药,酸甜可口,孩子也爱吃。不过要注意,山药去皮时会分泌黏液,容易让人手痒,可以先把山药放进热水里焯一下,再去皮就会轻松很多。

秋梨:润燥的 “百果之宗”,蒸着吃更温和

说起应对秋燥的水果,秋梨绝对是 “C 位”,它汁水丰盈,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被誉为 “百果之宗”。中医认为秋梨性寒,味甘微酸,对于秋燥引起的口干舌燥、咳嗽痰多、便秘等问题,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不过很多人吃梨时喜欢生吃,但对于体质偏寒的人来说,生吃梨可能会加重肠胃不适,这时 “蒸梨” 就是更好的选择 —— 通过蒸煮,梨的寒性会减弱,变得更加温润,还能搭配其他食材,增强养生效果。

最经典的蒸梨做法是花椒蒸梨:把秋梨洗净,从顶部切开,像盖盖子一样把梨盖取下,用小勺挖去梨核,放入 5-6 粒花椒,再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好,放进蒸锅蒸 20 分钟。蒸好的梨软糯香甜,花椒的辛温能中和梨的寒性,不仅能润肺止咳,还能温中止呕,特别适合秋日里因受凉引起的咳嗽。除了花椒蒸梨,川贝炖梨也是常见的吃法:把梨核挖去后放入少量川贝粉,加适量冰糖,隔水炖 30 分钟,对于肺热干咳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不过要注意,川贝性微寒,体质偏寒的人要少用。

蜂蜜:润肠通便的 “百花精华”,秋日早晚的润燥守护者

蜂蜜是大自然馈赠的 “百花精华”,也是秋日里不可或缺的养生食材。中医认为蜂蜜味甘,性平,能润燥滑肠、补中益气,对于秋燥引起的便秘、口干舌燥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蜂蜜的质地柔润,能滋润肠道,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毒素;同时它还能调和百味,作为 “多酸” 饮食的天然甜味剂,既能增加食物的口感,又不会像白糖那样增加身体负担。

秋日里吃蜂蜜,讲究 “早晚各一次”:早晨空腹时,用温水冲泡一杯蜂蜜水,温度不要超过 60℃,以免破坏蜂蜜中的营养成分,喝下去能唤醒肠道,促进排便,让身体轻松开启新的一天;晚上睡前 1 小时,用温牛奶冲泡少量蜂蜜,牛奶能安神助眠,蜂蜜能滋润肺部,两者搭配,既能缓解秋日的烦躁情绪,又能让睡眠更安稳。不过要注意,蜂蜜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要适量食用;1 岁以下的婴儿不宜食用蜂蜜,以免引起肉毒杆菌中毒。

秋日并非 “多事”,而是大自然在提醒我们:该放慢脚步,顺应时节调整身心了。“少辛多酸” 的饮食原则,不是刻板的规定,而是对身体需求的温柔回应 —— 把山楂、葡萄、石榴等应季食材,悄悄藏进一日三餐的烟火里,让舌尖感受季节的馈赠,让身体在温润的滋养中积蓄能量。待秋风渐紧,冬日来临,你会发现,那些认真对待饮食的日子,早已让身体变得从容而强健,足以抵御每一场季节的更迭。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