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逆袭:15 家店创造的零售奇迹

2025 年 9 月 27 日,胖东来官网披露的销售数据引发行业震动:前 9 个月销售额达 171.2 亿元,不仅轻松超越 2024 年全年 169.64 亿元的业绩,更以 15 家门店的精简规模,实现了单店平均超 11 亿元的惊人产出。其中,时代广场店以 43.8 亿元的销售额独占鳌头,相当于近 3 家普通门店的业绩总和,成为中国商超单店盈利的标杆。

业态分布上,超市板块以 94.2 亿元的销售额持续领跑,占总营收比重超 55%,印证了其 “民生为本” 的经营根基;珠宝、百货、电器分别以 17.8 亿、16.8 亿、15.9 亿紧随其后,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格局已然成型。从月度数据看,1-8 月累计销售 153.67 亿元,日均营收超 6300 万元,9 月单月 17.6 亿元的表现更是延续了高增长态势,按此节奏,11 月底即可突破 200 亿元大关。

反常识决策:于东来的 “减速宣言”

就在市场惊叹于胖东来的增长爆发力时,创始人于东来早在 3 月便抛出了 “控速论”:“今年规划销售控制在 200 亿元以内,净利润约 5%,花不完的利润让资本去造福社会。” 这番言论打破了零售业 “规模至上” 的惯性思维,其核心逻辑直指员工权益 ——“增速太快,员工就得加班,会背离企业价值观”。

这一决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胖东来多年践行的 “员工优先” 体系。数据显示,2024 年胖东来员工平均月收入超 9000 元,远超许昌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管理层全年休假可达 190 天,普通员工也享有 30 天带薪年假及每年近两个月的闭店休息时间。更具温度的是制度设计:“不想上班不允许不批假” 的弹性休假政策、500-5000 元不等的 “委屈奖”、下班后禁止工作通话的红线规定,构建起零售业罕见的人文生态。

于东来的 “减速哲学” 在茶叶超市的运营中得到生动体现:2024 年 7 月起,该区域将营业时间压缩至 11 时至 16 时,比商场正常营业时间晚开门 1.5 小时,只为让员工在客流高峰前得到充分休息。这种 “宁损营收不损员工” 的选择,恰是其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

价值闭环:慢增长如何支撑高口碑?

胖东来的增长悖论实则暗藏逻辑闭环:通过善待员工激发服务热情,以极致服务赢得顾客忠诚,最终实现可持续增长。这种模式在细节中尽显功力:超市配备七种购物车,老年车自带放大镜,母婴室堪比 “小型月子中心”;海鲜区提供免费加工、虾线剔除服务,水果标注原产地及食用顺序,甚至购物袋旁都配备了湿手器。

品质把控则构成口碑基石。于东来坚持 “用真品换真心”,强行下架三线品牌,生鲜类商品可凭 “不好吃” 无理由退款;投资 5.7 亿元建成中央厨房,实现豆芽等基础食材的自主生产,从源头保障品质。这种 “商品 + 服务” 的双重保障,让胖东来成为自带流量的 “零售景区”,辽宁、山东等地的消费者专程乘高铁前来购物,印证了其跨区域吸引力。

更难得的是,胖东来并未将成功经验秘而不宣。从郑州永辉到江西嘉百乐,其对外输出的管理体系让多家商超业绩增长 5 倍以上,这种开放共享进一步夯实了品牌公信力。

行业镜鉴:零售业的增长再思考

胖东来的实践为陷入 “规模焦虑” 的零售业提供了新范式。当多数企业追求门店数量扩张时,胖东来 2012 年主动关闭 13 家盈利门店,理由是 “规模与团队能力不匹配”;当同行比拼坪效时,它坚持每周二闭店、春节休市,用营业时间的 “减法” 换服务质量的 “加法”。

于东来在《美好之路》中写道:“零售的核心价值是商品,顾客满意度的 80% 来自商品。” 这种认知让胖东来跳出了价格战陷阱,通过自有品牌建设和品质升级实现 5% 的稳定净利,既保障了员工福利,又无需依赖规模扩张维持利润。对比行业内 “996” 成常态、员工流失率高企的现状,胖东来的 “慢增长” 反而成就了 “高留存、高产出” 的良性循环。

增长的本质是价值的生长

171 亿元的销售额只是结果,其背后是胖东来对 “人” 的尊重 —— 尊重员工的休息权,才能收获敬业的服务;尊重顾客的知情权,才能赢得持久的信任。于东来的 “减速宣言”,本质上是对商业本质的回归:企业不是规模扩张的机器,而是创造美好生活的载体。

当零售业在流量争夺中疲于奔命时,胖东来用实践证明:把员工放在心上,顾客就会走进店里;把增长踩在脚下,价值自会生长起来。这种 “反内卷” 的生存智慧,或许正是当下企业最需要的清醒剂。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