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发表于《自然代谢》的重磅研究,用清晰的实验逻辑揭开了含糖饮料与癌症转移的隐秘关联。研究团队给实验小鼠喂食含葡萄糖与果糖的混合糖水(模拟市售甜饮料成分),意外发现肿瘤体积并未明显增大,但肝脏转移病灶数量却大幅增加。
进一步追踪发现,关键 “推手” 是一种名为山梨醇脱氢酶(SORD) 的分子。这种物质如同癌细胞的 “能量转换器”,在摄入含糖饮料后被迅速激活,能高效将饮料中的果糖转化为癌细胞迁移所需的能量物质。更令人警惕的是,果糖代谢产物还会提前改造肺部、肝脏等潜在转移器官的微环境,使其变成适合癌细胞 “安家落户” 的温床 —— 相当于给癌细胞提前 “装修好了新家”。
为验证这一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删除小鼠体内的 SORD 基因,或使用药物抑制该酶活性,结果癌细胞的转移能力显著下降。这意味着,含糖饮料中的果糖不仅是癌细胞的 “动力燃料”,更是其扩散的 “开路先锋”。
不止肠癌:甜饮料引发的全身健康危机
(一)多种癌症风险呈爆炸式增长
2025 年 3 月《JAMA 耳鼻喉科 – 头颈外科》的研究给出更触目惊心的数据:对 16.2 万名女性长达 30 年的随访显示,每天饮用 1 杯(约 240 毫升)及以上含糖饮料者,口腔癌风险较每月饮用少于 1 杯者飙升 4.87 倍。在不吸烟、不饮酒的低风险人群中,这一风险更是高达 5.46 倍 —— 相当于让 “健康人群” 主动踏入癌症高危区。
而 2019 年《英国医学杂志》覆盖 10 万人的研究早已证实,含糖饮料的致癌风险具有全身性:每天每多喝 100 毫升,总体患癌风险增加 18%,其中乳腺癌风险升高 22%。2024 年《细胞代谢》杂志的研究更补充道,果糖即使不导致肥胖,也会直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
(二)从口腔到骨骼的连锁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25 年健康指南中明确指出,过量游离糖摄入是多种慢性病的诱因。含糖饮料带来的危害远不止癌症:
- 口腔灾难:可乐类饮料 pH 值低至 2.5(与胃酸相当),酸性物质与糖分双重作用,使龋齿风险增加 3 倍以上,还会引发牙周炎,而牙周炎正是口腔癌的重要诱因;
- 代谢紊乱:每日饮用含糖饮料者,10 年内患 2 型糖尿病风险提升 20% 以上,青少年群体更敏感;
- 骨骼危机:每喝 300 毫升可乐,尿钙排出量增加 30%,更年期女性骨折风险翻倍;
- 肝脏负担:过量果糖在肝脏堆积,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长期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 心血管损伤:导致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风险较不饮用者高出 40%。
更关键的是,“喝下去的糖” 比 “吃下去的糖” 危害更大。2025 年 5 月最新研究证实,饮料中的游离糖无需消化即可快速吸收,血糖波动幅度是固体糖的 2-3 倍,胰岛素抵抗风险显著升高。
戒糖不戒甜:5 类健康饮品替代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游离糖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 5% 以下(约 25 克),但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常达 40-60 克,远超每日上限。其实戒断甜饮料无需牺牲口感,这 5 类饮品既能满足味蕾,又能守护健康:
(一)自带甘甜的传统养生水
- 红豆薏米水:红豆富含钾元素,薏米可利水祛湿,两者同煮后自然回甘,冷藏后口感媲美甜饮料,还能帮助消除水肿;
- 玉米须茶:新鲜玉米须煮水后散发天然玉米清香,钾含量丰富,适合久坐水肿人群;
- 红枣桂圆水:3-5 颗干红枣搭配 2 颗桂圆煮水,果香浓郁,温润滋补,尤其适合秋冬饮用。
(二)零糖高纤的植物饮品
选择无糖豆浆或燕麦奶,前者含优质植物蛋白与大豆异黄酮,后者富含 β- 葡聚糖,能延缓血糖上升。注意避开 “低糖” 陷阱 ——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低糖” 仍允许每 100 毫升含 2-5 克糖,长期饮用仍有风险。
(三)抗氧化的纯茶与黑咖啡
绿茶中的茶多酚、红茶中的茶黄素、黑咖啡中的绿原酸,均具有抗氧化特性。建议饮用温度控制在 35-40℃,避免过烫损伤食道黏膜;失眠者可选择上午饮用,或改用低咖啡因的白茶。
(四)自制健康版 “奶茶”
用红茶或茉莉花茶煮出浓茶汤,加入纯牛奶或无糖杏仁奶,无需加糖也能获得醇厚口感。喜欢丰富层次可加少量煮珍珠(用木薯粉自制,避免市售高糖款),热量仅为市售奶茶的 1/5。
(五)清爽无负担的气泡水
无糖苏打水加入柠檬片、薄荷叶或黄瓜片,既能模拟碳酸饮料的刺激口感,又能补充维生素。注意选择无添加代糖的纯苏打水,避免人工甜味剂干扰肠道菌群。
避糖指南:识破隐形糖陷阱
日常选择饮品时,需警惕这些 “伪装者”:标注 “果味饮料”“风味汽水” 的产品多含大量添加糖;看似健康的 “蜂蜜柠檬水”“冰糖雪梨汁”,其含糖量可能超过可乐;部分 “乳酸菌饮料” 每 100 毫升含糖量可达 15 克。建议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优先选择 “碳水化合物” 含量低于 5 克 / 100 毫升的饮品。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有 18.4 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含糖饮料。当我们手握一杯甜饮料时,喝下的不仅是短暂的愉悦,更是癌细胞的 “铺路石” 与全身健康的 “慢性毒药”。用健康饮品替代甜饮料,不是对欲望的压抑,而是对生命的守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