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养生必吃!中医力荐的 10 种时令蔬果,润燥防病全靠它

秋意渐浓,昼夜温差拉大,气候也愈发干燥。中医认为 “秋气通于肺”,燥邪易伤肺津,常会引发口干舌燥、皮肤瘙痒、便秘咳嗽等不适。遵循 “燥则润之” 的养生原则,选择应季蔬果调理饮食,是秋季防病的关键。河南卫视特别整理出 10 种中医力荐的秋季时令蔬果,搭配科学吃法,助你安然度秋。

润肺生津的 5 种秋季佳果

1. 山楂:补钙消积的 “红玛瑙”

山楂被誉为秋季水果中的 “补钙能手”,每百克果肉含钙量达 52 毫克,远超多数秋季水果。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的三萜类烯酸和黄酮类物质,对调节血压和胆固醇有积极作用,生山楂还能帮助减少脂肪吸收。从中医角度看,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具有消食积、化滞瘀的功效,尤其适合缓解秋季饮食油腻导致的脘腹胀痛。

作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的食材,山楂的历史可追溯至《尔雅》,当时被称为 “枳” 或 “檕梅”,元代《本草衍义补遗》首次明确 “山楂” 之名,明代《本草纲目》则将历代别名统一归并。日常食用可做成山楂饮,取干山楂 15 克煮水,加少许冰糖调味,既能开胃又能解腻,但胃酸过多者需适量食用。

2. 柚子:低卡通便的 “黄金果”

每 100 克柚子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仅 9.5 克,是低糖水果的优选。其富含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对长期便秘人群格外友好。柚子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 C 和 B 族维生素,这些营养素对调节秋季新陈代谢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柚子性寒,味甘酸,可主治饮食积滞、食欲不振,醉酒后食用还能帮助解酒。

我国栽培柚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3 世纪,《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均有记载,当时长江流域的柚子已被选为贡品。食用柚子时,除了直接享用果肉,还可将柚皮焯水后凉拌,或与蜂蜜一同熬制成柚皮糖,既能保留营养又能丰富口感。

3. 柑橘:补 B1 的 “天然良药”

在秋季盛产的水果中,柑橘的维生素 B1 含量位居榜首,这种维生素对神经系统信号传导至关重要,能帮助缓解秋季常见的疲劳乏力。柑橘的果实、果皮及果汁均可入药,中医认为其能改善气血虚、头昏目眩、小儿咳喘等症状。

我国长江流域种植柑橘已有 2000 多年历史,清代《林屋民风》记载 “蜜橘以甘得名”,而《本草纲目》则解释 “橘” 字由 “矞” 演变而来,因柑橘外赤内黄、香气浓郁,与 “矞云” 意象相符。新鲜柑橘可直接食用,果皮晒干后制成陈皮,搭配山楂煮水饮用,能增强健脾消食的功效。

4. 鲜枣:营养全能的 “维 C 之王”

鲜枣堪称秋季水果的 “营养冠军”,其维生素 C 含量是猕猴桃的 4 倍,钾、铁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膳食纤维、叶酸等营养素也十分丰富。这些营养成分能帮助增强秋季机体抵抗力,改善皮肤干燥等问题。我国枣树栽培历史超 7000 年,《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的 700 个枣品种中,鲜枣品种占比超三分之一,其果肉脆嫩、汁多味甜的特点深受喜爱。

鲜枣原产于黄河中上游,除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全国。食用时建议直接鲜食以保留维 C,每日摄入量控制在 10-15 颗为宜,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肠胃不适。搭配银耳煮羹,还能增强滋阴润燥的效果。

5. 石榴:护肠抗衰的 “红宝石”

每 100 克石榴含 4.8 克水溶性纤维,这种纤维能吸水膨胀,既能预防便秘又能缓解腹泻,堪称肠道 “调节器”。红石榴中的多酚和花青素是强效抗氧化成分,能减少自由基损伤,有助于秋季美白护肤、延缓衰老。中医典籍《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均记载了石榴的药用价值,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应用广泛。

石榴自汉代由张骞引入中国,晋代《博物志》明确记载 “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在传统文化中,石榴象征多子多福与驱邪纳祥,是传统新婚礼物的常用选择。食用时可直接剥食果肉,或榨汁后加少许蜂蜜调味,也可与梨同煮成汤,增强润肺效果。

健脾益肺的 5 种秋季时蔬

1. 莲藕:润燥美肤的 “水中参”

莲藕是秋季养生的 “明星食材”,富含维生素 B1,能缓解疲劳、促进消化与新陈代谢,搭配维生素 C、钙、铁及多酚类物质,还能起到抗氧化美肤的作用。中医认为莲藕生用清热生津,熟用健脾益胃,对秋季肺燥、脾胃虚弱均有调理作用。

我国莲藕栽培最早见于《诗经》记载,北魏《齐民要术》详述种植技术,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其药用功效。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主要产区,秋季成熟的莲藕品质最佳。推荐做法为莲藕炖排骨,加入少许红枣,既能滋阴润燥又能健脾补血,或与梨、荸荠等煮成五汁饮,生津止渴效果显著。

2. 玉米:控糖通便的 “粗粮王者”

玉米的维生素 C 含量是苹果的 4 倍,膳食纤维含量更是精米白面的六七倍,是秋季补充粗粮的优选。用鲜玉米替代部分主食,能弥补精细主食流失的 B 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帮助促进消化、预防便秘、控制体重。玉米的花柱、根、叶还具有药用价值,可辅助治疗糖尿病、小便不利等症。

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早于明代,元代典籍中已有 “玉蜀黍” 的记载。秋季食用鲜玉米可蒸可煮,也可与玉竹、排骨同炖成汤,兼具滋阴润肺与清热除烦的功效。需注意玉米须煮水虽有益,但不宜过量饮用。

3. 南瓜:低脂护眼的 “黄金瓜”

每 100 克南瓜的脂肪含量仅 0.1 克,是秋季低脂饮食的理想选择。其富含的维生素 E 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β- 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既能增强免疫力,又能改善秋燥引起的眼干不适。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的作用。

南瓜于明代传入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种出南番,转入闽浙”,因产量大、易成活,荒年可代粮,故又称 “饭瓜”。秋季食用推荐芝士焗南瓜或南瓜小米粥,前者滋补肝肾,后者健脾养胃,《北墅抱瓮录》亦赞其 “愈老愈佳,蒸令极熟,味甘腻且香”。

4. 小白菜:补钙安神的 “绿叶珍馐”

小白菜堪称秋季蔬菜的 “补钙冠军”,每 100 克含钙 90 毫克,是普通白菜的 2-3 倍,且富含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 K 和矿物质。其含有的维生素 B1、B6 等成分能缓解精神紧张,帮助维持秋季情绪稳定。《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白菜 “甘渴无毒,利肠胃”,纤维素可润肠排毒,还能促进动物蛋白吸收。

我国长江以南是小白菜主产区,晋代前已开始栽培,元末明初种植技术已相当成熟。秋季食用可清炒或做汤,搭配豆腐能提升补钙效果,清炒时加少许蒜末,还能增强杀菌防感的作用。需注意烹饪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流失营养。

5. 芹菜:全能养生的 “五味菜”

芹菜富含 20 多种营养元素,其中芹菜叶的维生素 E 和镁、锰、铜、磷含量在秋季蔬菜中均居首位,堪称 “五项冠军”。《中华本草》记载芹菜性凉味甘辛,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水的功效,可缓解秋季肝阳眩晕、风热头痛等不适。现代研究也证实,芹菜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钾元素有助于调节血压。

芹菜可生食可熟食,生食时取茎切段凉拌,能最大保留营养;熟食可与百合同炒,增强润肺安神效果。需注意芹菜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可搭配生姜中和寒性。芹菜根亦可利用,洗净后煮水饮用,能辅助缓解咳嗽症状。

秋季蔬果养生小贴士

中医强调 “药食同源”,但需注意 “辨证施食”:山楂、柚子偏寒凉,脾胃虚寒者应适量;南瓜、柑橘性温,易上火人群需控制量。搭配食用可遵循 “蔬果互补” 原则,如鲜枣配芹菜增强降压效果,石榴配莲藕提升润燥功效。

秋季饮食还需结合 “少辛增酸” 的原则,这些时令蔬果多含酸味,既能收敛肺气,又能滋阴润燥。搭配推荐的冰糖银耳粥、荷叶瘦肉汤等食谱,可进一步提升养生效果。坚持食用应季蔬果,辅以规律作息,方能更好地抵御秋燥,减少疾病侵扰。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