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像长了一层皮革,全是肿瘤。”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诊室里,15 岁女孩的病例让胃肠外科主任黄名威痛心不已。这个长期用方便面代替正餐、三餐毫无规律的少女,直到出现黑便与重度贫血才就医,最终确诊胃癌晚期。而就在数月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同样收治了 13 岁的胃癌患者小玲,她因常年食用奶奶腌制的梅菜、盐焗食品,再加上频繁以烧烤、泡面充饥,胃印戒细胞癌已悄然滋生,不得不切除 60% 的胃组织。
这并非个案。中山六院胃外科学科带头人彭俊生教授的临床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 19-35 岁青年胃癌发病率较 30 年前翻了一番,35 岁以下患者已占总数的 6%~11%。更令人揪心的是,青少年患者确诊时往往已达中晚期 —— 胃癌早期 5 年生存率超 90%,而晚期不足 10%,这道鸿沟的背后,是不良习惯的累积与早期信号的忽视。
隐形杀手:藏在餐桌与习惯里的致癌密码
1. 饮食陷阱:舌尖上的 “慢性毒药”
黄名威主任在临床中发现,年轻胃癌患者的饮食结构高度相似:高盐、高加工、低营养。方便面中的脱水蔬菜几乎不含维生素,面饼经过油炸产生反式脂肪酸;腌制食品如梅菜、咸菜在发酵中会生成亚硝酸盐,进入胃部后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更危险的是,青少年钟爱的辣条、烧烤等零食,含盐量常超出每日推荐量的 2-3 倍,而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为癌细胞入侵创造条件。
“胃黏膜就像一层娇嫩的保护膜,长期被高盐食物浸泡会逐渐溃烂。” 消化内科主任刘爱群解释,这种损伤会引发慢性胃炎,若持续刺激,将沿着 “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异型增生” 的路径恶化为胃癌,整个过程往往长达 5-10 年,却因早期无症状而被忽视。
2. 细菌潜伏:幽门螺杆菌的 “温水煮蛙”
在年轻患者的致病因素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绕不开的关键。这种螺旋形细菌能在胃内长期存活,通过口 – 口、粪 – 口传播,我国 13-18 岁青少年感染率已高达 41.6%。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杨爱明指出,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2-3 倍,它会持续破坏胃黏膜,诱发慢性炎症,最终为癌症埋下伏笔。
更隐蔽的是,多数感染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轻微腹胀、嗳气,常被误认为 “消化不良”。刘爱群强调:“有家族史、常在外就餐的青少年,应尽早做尿素呼气试验,这种无创检查敏感性超 90%,能及时揪出潜伏的细菌。”
3. 认知盲区:把癌症信号当 “小毛病”
“胃痛就喝热水,便血以为是痔疮”,这种自我诊断正在延误治疗。莫显伟主任接诊过一位 22 岁的直肠癌患者,因便血持续半年自认为是痔疮,直到出现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才就医,已错过最佳治疗期。他明确区分两种便血:痔疮出血多为鲜红色滴血,而肠癌出血常与大便混合,呈暗红色并带黏液。
胃癌的信号同样具有迷惑性。黄名威提醒,除了常见的胃痛、反酸,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黑便(消化道出血所致)都是危险信号。小玲在确诊前半年就有反复腹痛、腹泻,但每次吃胃药缓解后便不再深究,最终拖成重症。
科学守护:消化道肿瘤的三级防御体系
1. 一级预防:筑牢饮食与习惯的 “防火墙”
- 饮食重构:减少腌制、熏烤、油炸食品,每日盐摄入控制在 5 克以内;增加新鲜蔬果与全谷物,补充维生素 C 与膳食纤维,抑制致癌物生成。
- 习惯养成: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期空腹;使用公筷公勺,阻断幽门螺杆菌传播;戒烟限酒,减少胃黏膜刺激。
- 情绪管理:胃肠是 “情绪器官”,长期焦虑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青少年应保持规律作息与积极心态。
2. 二级筛查:高危人群的 “定期体检”
根据 2025 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胃癌高危人群(含 Hp 感染者、家族史者、长期胃病患者)应从 45 岁开始定期胃镜检查,青少年若有上述风险因素,需提前至 18 岁起筛查。结直肠癌筛查则建议 45 岁以上人群每年做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或每 5-10 年做一次肠镜,这是发现早期病变的 “金标准”。
“很多人怕胃镜痛苦,其实无痛内镜只需 10-15 分钟,睡一觉就完成了。” 刘爱群强调,早期胃癌通过内镜下切除即可治愈,无需开腹手术,而晚期治疗不仅费用高昂,预后也大打折扣。
3. 三级干预:出现症状的 “及时止损”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 胃部不适持续两周以上,服药无缓解;
-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超 5 公斤,伴随贫血、乏力;
- 便血、黏液便,或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
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胃镜、肠镜、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制定治疗方案。正如刁德昌主任所说:“消化道肿瘤发展缓慢,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就能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破除偏见:癌症从不是 “老年病”
“以前觉得胃癌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才知道年轻人也会中招。” 小玲的奶奶在病房外懊悔不已。彭俊生教授指出,随着饮食结构西化、生活节奏加快,消化道肿瘤正呈现 “年轻化” 趋势,青少年的不良习惯比老年人更易诱发癌症。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家团队在 “防癌抗癌必修课” 中反复强调:健康无小事,肠胃的每一次 “抗议” 都值得重视。从调整一顿饭、做一次检查开始,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毕竟,比起晚期治疗的艰难,早期预防与筛查付出的成本,微不足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