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的海南万宁,本该是椰风阵阵、海浪逐沙的旅游旺季,可对于 28 岁的广东小伙小陈来说,这里却成了他人生噩梦的起点。一次看似普通的冲浪基础课,一个简单的上板动作,竟让他从活力满满的年轻人,变成了腰部以下失去知觉、需终身与轮椅为伴的一级伤残者。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是一种连不少专业教练都闻所未闻的罕见病症 ——“冲浪者脊髓病”。

泳池惊魂:一个动作改写人生轨迹
“当时就觉得腰稍微闪了一下,疼倒是不怎么疼,我还自己走回了休息的房间。” 回忆起事发当天的情景,躺在广州某康复医院病床上的小陈语气平静,可眼神里难掩失落。今年年初,小陈和女友小娜趁着假期来到海南万宁,计划通过几天的冲浪课程,学会这项充满活力的水上运动。经过一番挑选,他们选择了当地一家口碑看似不错的冲浪俱乐部,并预约了第一节泳池基础课。
按照教练的指导,小陈在泳池中练习上板动作 —— 双手撑板、身体从俯卧快速转为跪姿,再起身站立。就在他第三次尝试这个动作时,腰部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 “刺痛感”。“教练说刚开始练都这样,肌肉适应了就好,我也就没太在意。” 小陈说,休息了十分钟后,他再次尝试,可这次 “闪腰” 的感觉更明显了些。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身体的异常反应正悄然袭来。当天下午,小陈开始觉得双腿发麻,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软绵绵用不上力。到了晚上,症状急剧加重,他突然瘫坐在卫生间的地上,无论怎么努力,双腿都无法动弹,腰部以下彻底失去了知觉,连大小便也无法自理。小娜见状吓坏了,连夜拨打 120,将小陈送往万宁当地医院急救。
经过初步检查,医生怀疑是脊髓损伤,但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明确具体病因。随后,小陈被紧急转往广州的大型三甲医院。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等一系列详细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医生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结论:脊髓损伤 A 级(完全性损伤),构成一级伤残。而进一步排查后发现,小陈的症状与一种罕见的非创伤性脊髓损伤 ——“冲浪者脊髓病” 高度吻合。
罕见病症:国内认知度低,病例不足百例
“第一次在网上查到‘冲浪者脊髓病’这个词时,我手都在抖。” 小娜拿着手机里保存的资料,眼眶泛红。她说,在送小陈去广州的救护车途中,她疯狂搜索 “冲浪 脊髓损伤”“闪腰 下肢瘫痪” 等关键词,最终在一篇国外医学文献中看到了 “冲浪者脊髓病” 的相关描述 —— 患者多在冲浪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急性脊髓损伤症状,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大小便障碍,且损伤多发生在胸椎下段至腰椎上段区域,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与运动时脊柱过度伸展、血液供应不足等因素有关。
为了确认病情,小娜将小陈的检查报告和症状整理好,发给了国内多位神经外科和脊柱外科专家。经过多轮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小陈的情况符合 “冲浪者脊髓病” 的典型特征。“这种病太罕见了,国内公开报道的病例不足百例,很多医生一辈子都遇不到一个。” 广州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医生坦言,由于病例稀少,目前国内对 “冲浪者脊髓病” 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像小陈这样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概率微乎其微。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罕见病症在冲浪行业内的认知度同样极低。记者随机采访了海南、广东、福建等地 10 家冲浪俱乐部的 15 名教练,其中有 12 名教练表示 “从未听说过冲浪者脊髓病”,仅有 3 名从业超过 8 年的资深教练表示 “好像在国外的培训资料里见过相关介绍,但具体症状记不清了”。“我们平时只提醒学员注意溺水、被浪拍伤、板头撞击这些常见风险,谁能想到一个泳池里的基础动作,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一位教练的话,道出了不少从业者的心声。
天价治疗费与冰冷的责任推诿
确诊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医疗负担。为了尽可能改善小陈的身体状况,小娜带着他辗转于广州多家康复医院,接受针灸、理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每天光是康复训练就要 4 个小时,加上药物、护理、住院等费用,一个月下来至少要六七万元。” 小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年初事发到现在,近一年的治疗已经花光了两人所有的积蓄,还向亲友借了 30 多万元。“医生说后续还需要长期康复,可能还要做一些辅助器具的适配,费用简直是个无底洞。”
让小娜感到寒心的是,事故发生后,涉事冲浪俱乐部的态度始终十分冷漠。“出事当天晚上,俱乐部派了个工作人员来医院看了一眼,留下一句‘会上报领导’就再也没下文了。” 小娜说,她多次主动联系俱乐部负责人,希望对方能垫付部分医疗费用,却始终被以 “需要走流程”“等待保险公司回复” 等理由推脱。直到现在,俱乐部没有垫付过一分钱,甚至没有正式向小陈道歉。
“他们连最基本的风险告知都没做到!” 小娜拿出当时签订的课程协议,指着其中一条条款气愤地说,协议里只提到了 “学员需自行承担运动中的意外风险”,却没有任何关于 “冲浪者脊髓病” 或类似罕见病症的提示,也没有要求学员填写健康状况问卷。“如果当初他们告知过这种风险,或者在课前询问过小陈的身体状况,我们肯定会更加谨慎,也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
记者就此事联系涉事冲浪俱乐部,负责人王先生表示,俱乐部的教学流程符合行业规范,教练具备相应资质,小陈的事故属于 “不可预见的意外”,俱乐部不应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已经为学员购买了意外险,后续会配合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但垫付医疗费不在我们的义务范围内。” 当记者问及是否了解 “冲浪者脊髓病” 以及是否有课前健康评估流程时,王先生沉默片刻后表示 “不清楚具体病症”,并承认 “课前主要是口头询问是否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没有系统的身体评估测试”。
行业规范缺失:国际标准为何难落地?
“其实,小陈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澳大利亚冲浪教练体系 ASI 中国区负责人赵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中满是惋惜。他表示,“冲浪者脊髓病” 在国际冲浪界并非罕见病症,仅澳大利亚每年就会报告十几例相关病例,因此国际通行的冲浪教学体系都有针对此类风险的预防措施。
赵先生介绍,ASI 体系要求所有学员在报名课程时,必须签署详细的 “课程参与声明与安全协议”,协议中明确列出了包括 “冲浪者脊髓病” 在内的多种潜在风险,以及对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同时,规范的教学流程还包括严格的课前健康评估 —— 除了询问伤病史,学员还需要完成一系列简单的身体测试,比如 “犬式姿势保持十秒”“深蹲起立五次” 等。“如果学员在测试中出现手麻、脚麻、腰部刺痛等症状,就说明他可能存在脊柱方面的隐患,不适合立即参与冲浪,我们会建议他先去医院检查,或者为他调整教学方案,增加防护措施。”
然而,这样的国际标准在国内冲浪行业却难以落地。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冲浪俱乐部的教学规范五花八门,多数俱乐部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培训体系,教练资质也参差不齐。不少小型俱乐部为了降低成本、吸引客户,甚至省略了课前风险告知和健康评估环节,直接让学员下水练习。“行业没有强制标准,全靠商家自觉,这就给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 赵先生无奈地说,他所在的 ASI 体系进入中国 5 年来,仅在海南、广东的 10 多家俱乐部推广,覆盖范围不足行业的 10%。
中国极限运动协会冲浪项目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国内针对冲浪运动的专项法规和安全标准仍在制定中,暂时只能参考《全民健身条例》《体育法》等通用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模糊地带。“比如‘冲浪者脊髓病’这种罕见风险,是否属于‘应当告知的安全事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事故发生后,责任认定难度很大。”
索赔之路漫漫:200 万诉求背后的期待
面对沉重的医疗费和渺茫的康复希望,小陈在家人和女友的支持下,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今年 8 月,他正式向海南万宁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将涉事冲浪俱乐部及教练告上法庭,索赔医疗费、残疾赔偿金、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 200 余万元。目前,法院已受理此案,将于近期开庭审理。
“我们不是要讹钱,只是想讨一个公道。” 小娜说,他们希望通过这场官司,让更多人了解 “冲浪者脊髓病” 的危害,也推动冲浪行业重视安全规范,避免更多人重蹈小陈的覆辙。“如果俱乐部当初能多一点责任心,多做一些预防措施,也许现在小陈还能像正常人一样,和我一起去看海。”
对于案件的走向,法律界人士表示,关键在于认定俱乐部是否存在过错。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分析,根据《民法典》规定,从事体育培训等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包括告知潜在风险、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配备合格的教练等。“如果法院查明俱乐部确实没有告知‘冲浪者脊髓病’等罕见风险,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课前健康评估,那么俱乐部就存在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如果俱乐部能证明已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小陈的损伤确实属于‘不可预见的意外’,那么赔偿比例可能会降低。”
如今,小陈每天仍在坚持康复训练,尽管医生说他恢复行走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从未放弃希望。“我还年轻,不想一辈子都躺在床上。” 小陈望着窗外,眼神坚定,“就算站不起来,我也要努力学会生活自理,不给家人添麻烦。” 而小娜则每天守在病床边,帮他按摩、陪他聊天,用爱支撑着他走过最艰难的日子。
这场因罕见病症引发的悲剧,不仅改变了小陈的人生,也为蓬勃发展的冲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刺激与乐趣的同时,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如何填补行业规范的空白?如何提高罕见风险的认知与预防水平?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从业者和监管部门深思。毕竟,任何运动的初衷都应该是健康与快乐,而不是以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惨痛教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