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从供应商冷遇到年销五十万,朱江明的十年造车突围路

2025 年 9 月 26 日,杭州零跑汽车产业园内,随着一台银色零跑 C01 缓缓驶下生产线,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 这是零跑汽车的第 100 万台整车,也标志着零跑成为国内第二家迈入 “百万台俱乐部” 的新势力车企。从 2019 年第一台零跑 S01 下线,到 2024 年达成 50 万台销量,零跑用了 5 年时间;而从 50 万台到 100 万台,仅用了 343 天。这样的 “零跑速度”,与创始人朱江明口中 “造车前三年供应商根本不理我们” 的窘迫形成了鲜明对比,背后是一段充满艰辛却又无比坚定的十年造车突围路。

初创困境:三年求合作,处处遭冷遇

“2015 年我决定造车时,身边很多人都觉得我疯了。” 在 9 月 24 日鲁豫对朱江明的专访中,这位曾一手打造出大华股份的安防行业大佬,回忆起造车初期的经历,眼神里满是感慨。彼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虽已起步,但赛道上已有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布局,新势力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零跑作为 “后来者”,毫无根基可言。

朱江明坦言,2015-2018 年这三年,是零跑最艰难的时期。“我们带着方案去找供应商,对方一听是新成立的车企,连会议室都不让进。” 他记得有一次,为了谈一个电池供应商的合作,团队往返对方公司不下十次,每次都被以 “你们没有量产经验,风险太大” 为由拒绝。甚至有供应商直言:“与其和你们浪费时间,不如多服务几个传统车企,至少回款有保障。”

为何供应商对零跑如此 “不待见”?在汽车行业分析师李然看来,这并非偶然。“当时新势力车企倒闭的不在少数,供应商对新品牌的信任度极低。而且零跑一开始就坚持‘全栈自研’,不愿意采用成熟的第三方方案,这让供应商觉得风险更高 —— 毕竟自研技术能否落地、量产质量能否保证,都是未知数。”

除了供应商的冷遇,资金压力也如影随形。朱江明作为大华股份的主要创始人,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但造车是个 “烧钱” 的行业,研发、建厂、团队搭建,每一项都需要巨额投入。“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户上的钱只够支撑半年。” 朱江明说,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跑投资,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见三四个投资人,却屡屡碰壁。“投资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凭什么能在这么多车企里活下来’,我只能一遍遍地讲我们的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但很多人还是不相信。”

首款车型遇挫:造得出车,却卖不出去

2019 年,零跑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 —— 首款车型 S01 正式发布。这款定位纯电动轿跑的车型,搭载了零跑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系统,当时朱江明信心满满:“我们的技术不比别人差,造出来肯定有人买。”

然而,现实给了零跑一记沉重的耳光。S01 上市后,月销量始终徘徊在几百台,远低于预期。“问题出在产品定位上。” 朱江明后来复盘时坦言,“当时我们想做一款个性化的轿跑,但忽略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 空间小、实用性不强,价格还不低,自然得不到市场认可。”

那段时间,朱江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公司内部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 “全栈自研” 路线太激进,不如采用成熟方案快速推出产品;另一方面,外部媒体也开始唱衰零跑,称其 “可能成为下一个倒下的新势力”。

但朱江明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深入市场调研,走访了上千位消费者,最终明确了 “高性价比、大空间、长续航、强智能” 的产品方向。“造车就像跑马拉松,不能因为一时的失利就放弃,必须找到问题所在,然后一步步改正。” 朱江明说,正是这种 “不放弃” 的精神,让零跑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技术突围:全栈自研,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朱江明看来,零跑能从困境中走出来,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坚持 “全栈自研” 和 “垂直整合”。“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没有核心技术,就只能被动挨打。” 他认为,相比于在大华时 “造出来就能卖” 的安防行业,汽车行业的竞争难度更高,“这里个个都是巨头,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拥有话语权。”

为了实现全栈自研,零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截至 2025 年,零跑的研发团队已超过 5000 人,占公司总人数的 40% 以上,其中不乏来自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等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在智能座舱领域,零跑自主研发的 Leapmotor OS 系统,支持多屏交互、语音控制、OTA 升级等功能,用户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行业前列;在自动驾驶领域,零跑的激光雷达方案成本远低于同行,却能实现更高精度的感知;在三电系统方面,零跑自主研发的电池包能量密度达到了 210Wh/kg,续航里程最长可达 700 公里以上。

“全栈自研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成本,还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朱江明举例说,2024 年推出的零跑 B10,就是根据消费者对 “大空间” 的需求,在短短 8 个月内完成了研发和量产,上市后迅速成为爆款,月销量突破 2 万台。“如果采用第三方方案,光是协调各方资源就要花很长时间,根本不可能这么快推出产品。”

除了全栈自研,零跑还坚持垂直整合路线。目前,零跑已构建了从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等核心部件均实现自主生产。“垂直整合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和生产节奏,同时降低成本。” 朱江明表示,正是因为有了垂直整合的优势,零跑才能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将价格做到同级别最低,“比如我们的 C01,起售价不到 15 万元,却搭载了激光雷达、高通 8155 芯片等高端配置,性价比远超同级别车型。”

销量爆发:从月销千台到连续 6 月销冠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品的持续迭代,零跑的销量开始逐步攀升。2023 年,零跑全年销量突破 30 万台,同比增长 150%;2024 年,零跑先后推出了 B10、B01、C01 等车型,款款卖爆,全年销量达到 50 万台;2025 年 8 月,零跑单月交付 57066 辆,同比增长超 88%,再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了连续 6 个月稳坐新势力销冠。

“现在消费者买零跑,就是看中了我们的产品力。” 朱江明自豪地说,“我们的车有三个特点:空间比较大、续航比较长、智能化程度比较高,比同价位的车领先一个身位,基本会比他们领先一年。” 以零跑 B10 为例,这款紧凑型 SUV 的轴距达到了 2825mm,后排空间堪比中型 SUV;续航里程最长可达 650 公里,支持快充,30 分钟可充至 80%;智能方面,搭载了零跑最新的自动驾驶系统,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而起售价仅 12.98 万元。

“零跑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汽车行业专家王磊评价道,“在新势力车企普遍追求‘快’的当下,零跑却坚持‘慢’下来,把底层基础打扎实,这种‘龟兔赛跑’的理念,让它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且,零跑对技术、产品、创新的重视,以及工程师文化的打造,都为它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展望:向更高目标迈进

如今的零跑,已经不再是那个 “供应商不理” 的小公司,而是成为了新势力车企中的 “黑马”。但朱江明并没有满足,他表示,零跑的下一个目标,是尽快实现下一个 50 万台、100 万台销量,同时向更高端的市场进军。

“我们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 3-5 款全新车型,覆盖紧凑型、中型、中大型等多个细分市场,同时加大在智能驾驶、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力争在技术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朱江明说,零跑还将加快国际化布局,目前已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开展市场调研,计划在 2026 年推出针对海外市场的车型。

对于零跑的未来,市场充满了期待。数据显示,2025 年 1-8 月,零跑累计销量达到 38.6 万台,同比增长 92%,按照这个速度,零跑有望在 2025 年实现全年销量突破 60 万台,成为新势力车企中的 “领头羊”。

回顾零跑的十年造车路,从初创时的举步维艰,到如今的销量爆发,朱江明始终坚信:“零跑是龟兔赛跑里的那只乌龟,要把底层基础打扎实,一步一步往上走,循序渐进,不急不躁。” 在他看来,零跑现在、未来成功的最大基础,是对技术重视、对产品重视、对创新重视的基因,“工程师是零跑的未来,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在汽车行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