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乘法列式之争:8×3 与 3×8 的背后,是算理教学的重要回归

近日,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在家长圈和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题目是 “3 个盘子各放 8 个水果,列式应为 8×3 还是 3×8”,有学生因写下 3×8 被老师判定错误,这一结果让不少家长直呼 “难以理解”。毕竟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乘法交换律早已深入人心,8×3 和 3×8 的结果都是 24,为何列式顺序还会成为判断对错的标准?就在大家为此争论不休时,网红老师李永乐的解读,为这场争议提供了关键的思考角度,也让人们重新关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算理” 的重要性。

李永乐老师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数学课堂,那时的教材明确区分 “被乘数” 和 “乘数”。在 8×3 这个算式中,8 是被乘数,3 是乘数,读作 “8 乘以 3”,它所表示的含义是 “3 个 8 相加”;而 3×8 则读作 “3 乘以 8”,表示 “8 个 3 相加”。二者不仅读法不同,代表的数学意义更是有着本质区别。后来,为了简化学生的理解难度,教材进行了改版,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乘以” 的读法也统一成了 “乘”,8×3 和 3×8 被视作完全相同的算式。然而,2025 年新版教材的调整,又部分恢复了对二者含义的区分,这一变化正是引发此次争议的核心原因。

很多家长对教材的这一调整感到困惑,甚至质疑其合理性。在他们看来,既然乘法交换律告诉我们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那提前让孩子接受 “8×3=3×8” 似乎并无不妥,反而能减少学习的复杂性。但李永乐老师却指出,这种看似 “简化” 的教学方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尚处于具象化阶段,对抽象的数学规律理解能力有限。在没有掌握乘法交换律的前提下,强行模糊 8×3 和 3×8 的含义区别,很容易让孩子形成 “只要结果对,列式顺序无所谓” 的错误认知,而这种认知一旦固化,会对后续的数学学习造成严重阻碍。

李永乐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孩子在二年级就认为 8×3 和 3×8 “显然相等”,那么当他们学到除法时,就很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 “10÷5 与 5÷10 也是一回事”。可事实上,10÷5 的结果是 2,5÷10 的结果是 0.5,二者相差悬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根源就在于孩子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没有掌握 “算理”,仅仅停留在 “会算题” 的表面阶段。数学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的 “计算游戏”,每一个算式背后都蕴含着严谨的逻辑和特定的意义,而 “算理” 就是连接数学概念与计算方法的桥梁,是学生构建数学思维体系的基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算理教学的重要性远超单纯的计算技能训练。以这道 “水果装盘” 题为例,“3 个盘子各放 8 个水果”,从数学意义上分析,是 “3 个 8” 的集合,对应的列式自然是 8×3。这里的 8 代表的是 “每个盘子里水果的数量”,3 代表的是 “盘子的个数”,二者的角色和意义清晰明确。让学生理解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在 “吹毛求疵”,而是在帮助他们建立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的认知。当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准确判断每个数字的含义,正确列出算式时,他们所掌握的就不再是孤立的计算方法,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会伴随他们整个数学学习生涯,成为应对更复杂数学知识的 “敲门砖”。

新版教材部分恢复对被乘数和乘数含义的区分,正是出于对算理教学的重视。教育的本质是 “授人以渔”,而非 “授人以鱼”。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方法、算出正确结果固然重要,但理解 “为什么这样算”“这个算式代表什么意思” 更为关键。这就像盖房子,只有把地基打牢固,才能在上面建造起高耸的楼房。如果学生在低年级就忽略了算理的学习,仅仅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那么到了高年级,面对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如代数、几何等,就会因为基础不扎实而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场关于 “8×3 还是 3×8” 的争议,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敲响了警钟。在教育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 “成绩” 和 “结果”,更要注重 “过程” 和 “理解”。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探究每个数学概念、每个算式背后的算理,用生动、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联系;家长也应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因为孩子能算出正确答案就沾沾自喜,要多问问孩子 “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代表什么意思”,鼓励孩子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其实,类似的数学教学争议在过去也时有发生,比如 “0 是不是自然数”“分数的除法为什么要颠倒相乘” 等。每一次争议的背后,都反映出人们对数学教育本质的不断探索和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计算能力,更要求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从理解 “8×3 与 3×8 的区别” 这样的基础算理开始的。

当我们跳出 “结果论” 的误区,从数学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2025 年教材对乘法列式含义的调整,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回归。它让小学数学教学重新聚焦 “算理”,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启蒙和培养,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筑牢根基。这场争议也让更多人明白,数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只有真正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数学的世界里走得更稳、更远。

未来,希望教育领域能以此次争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算理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制定出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引导,陪伴孩子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让孩子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真正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成长为具有扎实数学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