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锚定人形机器人新赛道:从 “四轮汽车” 到 “双足金刚” 的技术跨越

2025 年 9 月 25 日,2025 骁龙峰会・中国现场,高通公司首席运营官兼首席财务官 Akash Palkhiwala 一句 “人形机器人就是‘站立起来的汽车’,就像变形金刚一样” 的论断,不仅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更在科技与制造业领域掀起了关于技术迁移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讨论。在边缘侧 AI 技术加速渗透的当下,高通将物理 AI 的边界从汽车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凭借其在通信、计算与 AI 领域数十年的技术积淀,正试图在这个万亿级新赛道上复制汽车领域的成功,而中国市场,成为这场技术变革的关键试验场。

“站立的汽车”:一个比喻背后的技术迁移逻辑

当 Akash 将人形机器人比作 “站立起来的汽车” 时,并非简单的形象类比,而是精准点出了高通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战略 ——技术复用与场景迁移。在高通的技术版图中,汽车与机器人看似分属不同行业,却共享着相似的核心技术需求:稳定的连接能力、高效的算力支撑、精准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而这些,正是高通深耕汽车领域多年所构建的技术护城河。

在连接技术层面,高通的 5G 与 Wi-Fi 技术早已成为智能汽车的 “神经中枢”。从车载 5G 模组实现车辆与云端、车与车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到 Wi-Fi 7 技术保障车载娱乐系统与智能设备的无缝连接,这些经过汽车行业严苛验证的连接方案,正被迁移到人形机器人领域。对于需要在复杂环境中移动作业的人形机器人而言,稳定的通信是其完成任务的基础 —— 无论是工厂内的协作机器人与控制系统的实时联动,还是家庭服务机器人与智能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高通的 5G 与 Wi-Fi 技术都能提供低延迟、高可靠的连接保障,这相当于为人形机器人装上了 “灵敏的耳朵” 与 “通畅的喉咙”。

算力支撑方面,高通为汽车打造的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自动驾驶计算平台,集成了高性能的 CPU、GPU 与 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能够同时处理车载导航、多屏交互、环境感知等多任务负载。这种 “多任务并行处理” 能力,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高度契合。人形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同时处理视觉识别(如识别障碍物、人脸)、运动控制(如关节转动、步态调整)、语音交互等多种任务,对算力的需求呈现 “高频次、多维度” 的特点。高通将汽车级的算力平台进行适配优化后,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 “强大的大脑”—— 以骁龙 Ride Flex 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为例,其最高可支持 1000TOPS 的 AI 算力,不仅能满足人形机器人实时环境感知的需求,还能通过边缘侧 AI 推理,实现自主决策与路径规划,让机器人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复杂作业。

更关键的是,高通在汽车领域积累的规模化落地经验,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商用提供了 “加速器”。据 Akash 在峰会上透露,过去 30 个月(约两年半时间),高通已与中国汽车品牌合作推出 210 多款车型,覆盖从高端豪华车到主流家用车的全价格带。这意味着,高通的汽车技术不仅通过了实验室的性能测试,更经历了大规模量产、复杂路况、不同用户场景的 “实战检验”—— 从零下 30 度的极寒地区到高温高湿的南方沿海,从拥堵的城市道路到崎岖的乡村小路,高通的技术方案在稳定性、可靠性与兼容性上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当这些技术迁移到人形机器人领域时,高通无需从零开始进行市场验证,只需根据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如工业、家庭、医疗)进行针对性优化,就能大幅缩短技术商用的周期,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

物理 AI 的 “第二曲线”:从汽车到机器人的产业延伸

在 Akash 的演讲中,“物理 AI” 被定义为边缘侧 AI 的三大核心领域之一,而其发展路径也被清晰勾勒:从规模化部署的驾驶辅助汽车,迈向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的新阶段。这一判断,不仅揭示了高通对 AI 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其在技术布局上的前瞻性 —— 当消费电子领域的 AI 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高通正将目光投向 “物理世界的 AI 应用”,而人形机器人,正是物理 AI 落地的最佳载体之一。

物理 AI 与传统的云端 AI 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需要在物理世界中实现 “感知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这对技术的实时性、可靠性与鲁棒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驾驶辅助汽车中,物理 AI 的体现是: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感知路况,利用车载算力平台实时决策(如是否减速、避让),最终通过控制系统执行操作。而在人形机器人中,这一逻辑被进一步拓展 —— 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模态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根据任务需求(如抓取物品、与人交互)做出决策,再通过关节电机、机械臂等执行机构完成动作。

高通在物理 AI 领域的技术积累,恰好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 “钥匙”。以其 AI 引擎为例,高通的 Hexagon NPU 不仅支持传统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任务,还能通过异构计算架构,实现传感器数据的实时融合与处理。在汽车领域,这套 AI 引擎能够同时处理来自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多源数据,精准识别行人、车辆、交通标识等目标;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它可以将视觉传感器(摄像头)捕捉的环境图像、触觉传感器(指尖压力传感器)获取的物体质感数据、语音传感器(麦克风)收集的声音信息进行融合,让机器人更精准地理解环境与任务需求 —— 比如,当机器人需要抓取一个玻璃杯时,AI 引擎可以通过视觉识别确定杯子的位置与形状,通过触觉感知判断抓取力度,避免杯子滑落或被捏碎。

此外,高通在低功耗计算领域的优势,也为人形机器人解决了 “续航焦虑” 问题。与人形机器人相比,汽车拥有更大的电池容量与更稳定的供电环境,而人形机器人受限于体积与重量,对功耗的要求更为苛刻。高通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低功耗技术(如动态电压频率调节、异构计算节能方案),被成功应用到汽车与机器人领域。以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为例,其在提供高性能算力的同时,能将功耗控制在较低水平;而针对人形机器人优化的算力平台,更是在功耗与性能之间找到了平衡 —— 据高通内部测试数据显示,基于其技术方案的人形机器人,在单次充电后,可持续工作时间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30% 以上,这为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如长时间的工厂巡检、家庭服务)奠定了基础。

中国市场:高通人形机器人战略的 “试验场” 与 “增长极”

“中国是汽车和机器人变革的前沿阵地,也是高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Akash 在峰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高通将中国市场作为人形机器人战略核心的原因。当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机器人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 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 1500 亿美元,其中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同比增长超过 50%;同时,中国 “人工智能 +” 行动计划的推进,正加速 AI 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

对于高通而言,中国市场的价值不仅在于庞大的需求规模,更在于其 “技术验证与产业协同” 的能力。在汽车领域,高通与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中国车企的深度合作,已经形成了 “技术研发 – 产品落地 – 市场反馈 – 技术迭代” 的良性循环。以比亚迪为例,其搭载高通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的车型,凭借流畅的交互体验与强大的智能功能,成为市场爆款;而高通则通过比亚迪的市场反馈,不断优化平台性能,推出更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技术方案。这种 “双向奔赴” 的合作模式,正被复制到人形机器人领域。

目前,高通已与中国多家机器人企业展开合作,涵盖工业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在工业场景中,高通的 5G 技术帮助机器人实现了与工厂 MES(制造执行系统)的实时数据交互,让机器人能够根据生产进度动态调整作业流程;在家庭场景中,其 AI 语音交互技术让机器人能够理解中文方言与复杂指令,提升了用户体验;在医疗场景中,高通的低功耗算力平台,支持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实时分析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为医护人员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电机、传感器)、制造工艺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与高通的技术方案形成了 “互补效应”。高通提供的是 “大脑”(算力平台)与 “神经”(连接技术),而中国企业则在 “骨骼”(机械结构)与 “肌肉”(执行机构)上拥有优势。这种产业协同,不仅降低了人形机器人的整体研发成本,还加速了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据高通预测,到 2027 年,基于其技术方案的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 30% 以上。

挑战与机遇:高通的 “变形金刚” 之路并非坦途

尽管高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技术与市场优势,但要实现从 “四轮汽车” 到 “双足金刚” 的跨越,仍需面对诸多挑战。首先是技术适配的难度 —— 汽车的运动轨迹相对固定(主要在道路上),而人形机器人的运动场景更为复杂(如上下楼梯、跨越障碍物),这对运动控制算法、机械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通需要将汽车领域的环境感知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运行。

其次是行业标准的缺失。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如通信协议、接口规范、安全标准),不同企业的产品之间难以互联互通。高通作为技术提供商,需要联合行业伙伴推动标准制定,才能实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 人形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环境与用户数据,如何保障这些数据的安全,避免泄露与滥用,成为高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不过,挑战背后更蕴藏着巨大的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正快速增长;同时,AI 技术的持续迭代(如大模型与边缘计算的结合),也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能。高通若能抓住机遇,将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市场优势,有望在这个新赛道上打造出继手机、汽车之后的 “第三增长曲线”。

2025 骁龙峰会・中国的落幕,标志着高通正式吹响了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号角。从 “站立起来的汽车” 到真正的 “变形金刚”,高通的技术跨越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升级,更可能重塑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而在中国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上,高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或将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正如 Akash 所说:“物理 AI 的未来,不仅在汽车的四个轮子上,更在机器人的两条腿上。” 而高通,正试图成为这条未来之路的铺路人。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