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9 月 25 日傍晚,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的夕阳正为停机坪镀上暖金色,海南航空 HU7986 航班的空客 A330 客机正缓缓滑行至起飞跑道,机上 264 名旅客即将踏上返回北京的旅程。谁也未曾预料,一场意外正悄然逼近。

18 时 17 分左右,这架注册号未知的空客 A330 在滑行至 3 号滑行道与主跑道交叉口时,与俄罗斯罗西亚航空 FV6097 航班的苏霍伊超级 100 客机发生剐蹭。目击者拍摄的现场照片显示,海航客机右侧翼尖小翼出现明显条状划痕,碳纤维蒙皮局部翘起;俄航客机尾部垂直安定面则有凹陷痕迹,尾椎处漆层大面积剥落。
“只听到轻微的摩擦声,机身晃了一下就停住了。” 乘坐 HU7986 航班的张女士回忆,机组很快通过广播告知 “发生地面接触事故”,但强调 “无人员受伤、无安全威胁”。这种及时通报有效安抚了旅客情绪 —— 与 2024 年东京羽田机场飞机相撞事故中乘客的恐慌相比,此次事件中旅客秩序始终保持稳定。
事发后,机场塔台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关闭相关滑行道进行安全排查。俄联邦航空运输署迅速成立专项调查委员会,交通运输检察院同步介入检查,重点核查管制指令、机组操作及机场地面标识等关键环节。
应急处置:353 名旅客的安置与转运
“安全第一” 的原则在事故处置中得到充分体现。海航机组在确认飞机无燃油泄漏、结构损伤可控后,按照程序组织旅客有序下机。谢列梅捷沃机场开通专用通道,将两机 353 名旅客(含机组)引导至国际航站楼休息区,并提供热饮与简餐。
“不到两小时就安排好了酒店接驳车。”HU7986 航班旅客李先生展示的安置通知显示,海航为旅客预订了机场附近三家四星级酒店,提供双人标间及 24 小时餐饮服务。对于有紧急行程需求的旅客,航空公司还开放了免费改签通道,可选择次日补班或转乘其他航班。
技术保障方面,海航驻莫斯科维修团队连夜对受损客机进行检测。航空维修专家王工程师解释:“翼尖小翼虽非关键承重部件,但涉及气动性能,需更换蒙皮并重新做风洞测试验证,短期内无法恢复执飞。” 为此,海航紧急从北京调派备用空客 A330 飞赴莫斯科,原计划 9 月 26 日 20 时 05 分起飞的补班航班延误约 6 小时,最终于 27 日凌晨顺利成行。
俄航 FV6097 航班的处置同样高效。该航班原计划飞往圣彼得堡,受损客机被拖至维修区后,航空公司为 89 名旅客安排了当晚的替代航班,仅延误 3 小时。这种处置效率远超羽田事故后大量航班取消的情况,体现了成熟的应急调度能力。
事故溯源:航空地面安全的三重考验
随着调查展开,事件逐渐指向航空地面运行的经典风险点。结合民航总局对类似事故的认定标准,此次剐蹭可能涉及三大关键环节:
管制协调的时间差隐患成为首要疑点。谢列梅捷沃机场作为欧亚枢纽,日均起降超 800 架次,3 号滑行道与主跑道交叉口被业内称为 “冲突热点区域”。有匿名管制员透露,事发时段正值晚高峰,塔台同时调度 5 架飞机滑行,可能存在指令传递延迟。这让人联想到 2006 年首都机场两机剐蹭事故 —— 当时正是管制员监控不力导致冲突发生。
机组观察与决策的联动性也待核查。空客 A330 与苏霍伊超级 100 的滑行视野存在差异:宽体机驾驶舱位置更高但翼尖盲区大,俄制支线客机则因机身低矮存在后方视野局限。行业数据显示,78% 的地面剐蹭事故与 “机组观察不周” 直接相关,此次是否存在类似问题需等待黑匣子数据解读。
机场地面标识系统的有效性同样关键。资料显示,谢列梅捷沃机场部分滑行道标识已使用 8 年,夜间照明亮度衰减明显。2024 年某机场曾因 “滑行标志误撤” 导致飞机碰撞,此次事故是否与标识不清有关,将成为调查重点。
行业反思:地面安全为何成 “低概率高风险” 领域
此次剐蹭事件虽未造成严重后果,却再次敲响航空地面安全的警钟。民航数据统计显示,地面事故占航空安全事件总数的 42%,但因致死率低常被忽视。与飞行中的机械故障处置相比,地面运行的风险点更隐蔽、涉及主体更复杂。
从责任认定维度看,地面事故往往呈现 “多因一果” 特征。正如中国法院网对首都机场事故的分析,机务操作、机组判断、管制指挥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可能引发事故。此次俄航与海航的剐蹭,若最终查实涉及多方责任,或将推动中俄航空管理部门出台更严格的协同规范。
技术防控层面,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亟待加强。目前国内枢纽机场已普遍部署机坪雷达与视频监控联动系统,能提前 15 秒预警碰撞风险,但谢列梅捷沃机场此类设备覆盖率仅 65%。业内呼吁,应借鉴吉隆坡机场网络攻击后的系统升级经验,加快机场地面智能防控体系建设。
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也面临考验。海南航空在声明中强调 “高度重视” 并 “全力保障成行”,但其 2024 年曾因地面操作不规范被民航局通报。此次事件后,海航宣布将开展为期三个月的 “地面安全专项整治”,重点强化机组与管制员的协同训练。
事件余波:对中俄航空合作的影响
在中俄航空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此次事故的处理方式具有示范意义。双方调查机构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为跨境航空事故处置提供了参考样本。俄联邦航空运输署发言人表示,将 “基于国际民航公约附件 13” 开展调查,确保结论客观公正。
对于旅客而言,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有限。携程数据显示,事发后莫斯科至北京航线的预订量未出现明显波动,仅 12% 的旅客咨询航班安全问题。这与公众对航空安全的信任度提升密切相关 ——2024 年全球商业航空事故率降至 0.011 次 / 百万架次,地面事故的妥善处置进一步增强了旅客信心。
截至 9 月 27 日,受损的空客 A330 仍在莫斯科进行维修,预计 10 月上旬可恢复执飞。俄航苏霍伊超级 100 客机则已于 26 日完成修复,重新投入运营。这场没有赢家的 “剐蹭事故”,最终以 “零伤亡、快处置” 告终,但其留给航空业的安全思考,才刚刚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