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摩根士丹利的尽职调查团队进驻雀巢日内瓦总部时,这家全球食品巨头的战略收缩已进入实质阶段。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此次由大摩主导的战略审查聚焦于雀巢维生素与矿物质业务,涉及 Nature’s Bounty、Osteo Bi-Flex 等多个知名品牌,估值区间锁定在 30-40 亿欧元(约合 35-45 亿美元),交易最快或于 2026 年第一季度落地。

这并非突发决策。财报数据显示,该板块年收入约 10 亿瑞士法郎(约 13 亿美元),仅占雀巢总营收的 0.8%,且利润率连续三年低于集团平均水平。“低端维生素市场已沦为价格战红海,”Kepler Cheuvreux 分析师 Jon Cox 直言,“原料成本上涨 30% 的同时,终端售价被迫下调 15%,这样的生意对雀巢没有意义。” 这种困境在新兴市场尤为突出 —— 在印度,Nature’s Bounty 的复合维生素产品价格较本土品牌高出 40%,市场份额从 2022 年的 8% 萎缩至 2025 年的 3%。
高端化执念:从 “大而全” 到 “少而精” 的转向
战略调整的背后,是雀巢对 “高端营养” 赛道的押注。在 2025 年 7 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管理层明确将 Garden of Life、Solgar 等高端品牌列为核心资产,这类产品的毛利率可达 65%,是低端维生素业务的两倍以上。以 Pure Encapsulations 为例,其针对过敏人群的无麸质维生素系列,在北美市场的年增长率保持在 22%,远超行业平均的 7%。
这种聚焦在健康科学板块已初见成效。2024 年雀巢健康科学业务实现中个位数增长,下半年增速更是突破双位数,其中泰州工厂生产的肽敏舒、蔼儿舒等特医食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激增 45%。“我们在儿童罕见病营养领域的研发投入五年增长了 120%,” 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区负责人顾欣鑫透露,其 Vitaflo 系列已覆盖 17 种先天性代谢疾病,服务超 3 万名中国患儿。这种 “科研 + 临床” 的模式,正是雀巢试图复制到高端维生素领域的核心逻辑。
领导层动荡中的战略延续性考验
但战略转型始终笼罩在管理层动荡的阴影下。启动维生素业务审查的前 CEO 劳伦特・弗雷克斯,因 “办公室恋情” 丑闻在 2025 年 9 月黯然离职,其任职期间雀巢股价下跌 17%,远超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 5% 跌幅。接任者菲利普・纳夫拉蒂尔虽承诺 “战略不变”,但投资者信心已然动摇 —— 自 2022 年股价高点以来,雀巢市值蒸发 45%,债务率攀升至 62%,摩根士丹利更是在 2024 年 9 月罕见将其评级下调至 “减持”。
雪上加霜的是水业务的持续失血。2025 年 5 月曝光的巴黎水欺诈事件,揭露雀巢长期隐瞒水源污染问题,导致该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额暴跌 60%,330ml 装产品价格腰斩至 5 元以下。而高端水品牌普娜一年内三次因亚硝酸盐超标被通报,超标值最高达 4 倍,进一步冲击消费者信任。2024 年雀巢全球水饮业务营收下滑 1%,中国市场贡献仅占 0.8%,迫使集团将水业务与高端饮料合并为独立部门,开启自救模式。
剥离非核心:救急还是长远之计?
出售维生素业务被视为雀巢回应市场压力的 “止血针”。分析师测算,交易所得资金若用于偿还债务,可将资产负债率降至 55% 以下,若投入高端研发,有望将健康科学板块的营收占比从目前的 12% 提升至 2027 年的 20%。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Nature’s Bounty 等品牌掌握着全球 1.2 万个零售终端资源,剥离后可能影响高端产品渠道渗透。
更关键的是战略连贯性问题。股东们对 “剥离 – 收购” 的循环早已不满 ——2024 年雀巢出售欧莱雅股份套现 80 亿欧元,却未能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如果高端维生素业务增速不及预期,这次出售可能成为压垮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Sarah Simon 警告,其团队预测 2025 年雀巢有机增长将落后同行 2-3 个百分点。
全球营养市场的新战局
雀巢的收缩正给竞争对手创造机会。拜耳已联合私募巨头 KKR 组建专项基金,有意竞购雀巢维生素资产;本土品牌则加速填补市场空白 —— 中国的汤臣倍健通过 “透明工厂” 营销,将低端维生素市场份额提升至 18%。而在高端领域,Swisse 母公司健合集团计划 2026 年推出基因定制维生素系列,直接对标 Pure Encapsulations。
对雀巢而言,这场战略豪赌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将资源转化为技术壁垒。其在海口启动的 “中国儿童营养特护计划”,已联合 120 家医院建立营养管理标准,这种 “专业渗透” 策略若复制到成人高端维生素领域,或能构建竞争护城河。但在消费者信任重建、管理层稳定、新兴市场开拓等多重挑战下,这场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深耕” 的转型,注定道阻且长。
截至发稿,雀巢尚未回应收购方名单传闻,但市场普遍认为,最终买家或将在营养品专业企业与私募资本之间产生。这场估值 35 亿美元的交易,不仅关乎几个品牌的命运,更决定着全球食品巨头能否在健康消费革命中重获增长动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