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中国连锁咖啡市场迎来里程碑时刻 ——27 家重点品牌总门店数突破 7 万家,达 70311 家,环比净增 3853 家,相当于每天新增超 127 家门店。但这场扩张狂欢背后,是极致分化的竞争格局:仅 6 个品牌实现环比增长,库迪、幸运咖、瑞幸组成的 “第一梯队” 以 3444 家新店占据 88.22% 的增量份额,几乎垄断市场增长。
头部品牌的扩张逻辑呈现鲜明差异:瑞幸以 27814 家门店占据 39.5% 市场份额,依托数字化运营在高基数下保持稳健增长,其与巴西签订的 5 年 24 万吨咖啡豆采购协议,为规模扩张筑牢供应链根基;库迪延续激进策略,288.14% 的同比增速与 “9.9 元咖啡” 补贴延长至 2026 年的动作形成呼应,试图以价格优势巩固 1.5 万家门店的规模优势;而幸运咖 820% 的同比爆发式增长,印证了下沉策略的正确性 —— 其超越星巴克升至行业第三,恰好与县域市场 34% 的新增门店占比形成共振。
相比之下,中尾部品牌陷入生存困境:挪瓦咖啡新店数环比 “腰斩”,沪咖、M Stand 等品牌存量门店出现负增长,9 个品牌 8 月零开店。这种分化本质是 “供应链能力竞赛” 的结果:头部品牌通过规模化采购对冲咖啡豆涨价压力(阿拉比卡豆价格较去年翻倍),而中小品牌面临 “采购成本涨 40% 却不敢涨价” 的两难,部分门店闭店率已超 50%。
产品创新战:从风味同质化到健康差异化的突围
当门店扩张成为头部游戏,产品创新成为中尾部品牌的 “生存稻草”。8 月 27 家品牌共上新 81 款 SKU,虽总量与 7 月持平,但创新方向已从 “数量比拼” 转向 “价值深耕”,呈现三大趋势:
1. 季节风味高度趋同,茶果融合成标配
秋季消费需求驱动下,桂花、白桃成为绝对主流风味 —— 瑞幸推出桂花芦荟美式、星巴克上线金桂白桃拿铁,甚至 Manner 的 “桃子乌龙冰美式” 将果、茶、咖三者融合,以 “平价精品” 定位抢占 20-25 元客单价市场。这种同质化并非偶然,而是品牌对 “20-35 岁主力消费群体味觉偏好” 的精准捕捉,该群体占比达 75%,且对季节限定产品的复购率高出常规产品 30%。
2. 健康化成为差异化突破口
在风味趋同的红海之外,健康赛道正在形成新蓝海。库迪推出羽衣甘蓝美式、纤气水系列,直接切入 “功能性咖啡” 赛道 —— 这类添加草本、益生菌的产品年增速已超 200%;挪瓦对经典生椰拿铁进行 “控糖升级”,顺应低糖化趋势,而星巴克、Manner 等品牌则提升燕麦奶、椰奶等植物基选项占比至 40%,满足乳糖不耐人群需求。
3. 地域特色与场景创新崭露头角
部分品牌开始跳出 “跟风式创新”:代数学家引入地方小吃元素打造糯糯冰浆系列,鸳央咖啡以荔枝美式挖掘地域水果价值,这种 “本土食材 + 咖啡” 的组合,与汕头马蹄爽美式、长沙紫苏桃拿铁等区域创新形成呼应,试图以文化记忆点构建壁垒。而 Tims、LAVAZZA 坚持 “咖啡 + 轻食” 路线,通过场景化定位提升复购率,其逻辑与 “咖啡 + 书店” 等跨界模式 55% 的复购率数据高度契合。
营销博弈:IP 联名的取舍背后是品牌力的真实较量
8 月 14 起联名活动中,品牌策略呈现 “两极分化”:库迪以联名宝可梦、杨幂的 “顶流组合” 维持曝光,与激进扩张形成协同;肯悦咖啡跨界鹿晗、大同文旅、电视剧 IP,试图以多元合作覆盖不同圈层;瑞幸则延续与浪浪山小妖怪等潮流 IP 的合作,稳定年轻客群新鲜感。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 “缺席者”:星巴克、Manner、幸运咖等品牌未参与联名。这种取舍折射出行业成熟度的提升 —— 头部品牌已无需依赖外部流量,转而通过供应链优势(如星巴克的全球豆源布局)、产品力(Manner 的精品风味)或价格力(幸运咖的 10 元均价)构建护城河。数据显示,这类品牌的会员体系贡献了 60% 营收,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是依赖联名品牌的 3 倍。
7 万店之后:成本风暴与存量竞争的双重考验
门店总量突破 7 万的背后,是咖啡行业 “冰火两重天” 的真实处境:一方面,现磨咖啡占比升至 60%,年人均消费量达 15 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8000 亿元;另一方面,咖啡豆价格创 50 年新高,行业平均净利率不足 5%,过度补贴导致的 “增长虚火” 正在消退。
未来竞争将聚焦两大核心:供应链效率与用户心智占领。头部品牌已提前布局:瑞幸的智能烘焙设备普及率超 60%,生产效率提升 40%;星巴克通过 Alloy 小店模型下沉,降低单店成本;幸运咖依托云南豆成本优势(较进口豆低 30%)巩固低价壁垒。而中尾部品牌的出路可能在于 “细分聚焦”—— 或像代数学家那样深耕地域特色,或如挪瓦般切入垂直圈层,在头部的缝隙中寻找生存空间。
8 月的数据犹如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咖啡从 “小众饮品” 到 “国民刚需” 的跨越,也折射出行业 “马太效应” 加剧的残酷现实。7 万店不是终点,而是咖啡行业从 “规模竞赛” 转向 “价值竞争” 的新起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