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秋,旧金山国际机场的喧嚣里多了几分焦灼。一群印度工程师刚登上回国探亲的航班,手机屏幕突然弹出公司紧急通知 ——“持 H-1B 签证者立即取消行程,滞留海外后果自负”。骂声中,他们拖着行李箱匆匆下机,直接导致航班延误 3 小时。这场混乱的背后,是特朗普签署的一纸行政令:将 H-1B 签证费用暴涨 10 万美元,相当于 71 万人民币,几乎能在二三线城市全款买套房。

这张签证,从来都不是普通的入境凭证,而是美国科技霸权的 “命根子”。自上世纪 90 年代推出以来,H-1B 签证专门面向 STEM 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外籍人才,最多可在美国工作 6 年,是硅谷吸引全球智力资源的核心工具。从最初每年 6.5 万个名额,到 21 世纪初的 19.5 万个,再到如今稳定在 8.5 万个(含 2 万个美国研究生专属配额),二十多年里,它像一条无形的管道,为美国科技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 “燃料”。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如今美国 IT 行业中,持 H-1B 签证的从业者占比已从 2003 年的 32% 飙升至 65% 以上,硅谷每四个关键技术岗位就有一个由 H-1B 持有者占据。亚马逊有 10044 名 H-1B 员工,微软、Meta 分别有 5189 人和 5123 人,苹果和谷歌也各有超 4000 人。从 GPT 大模型、Gemini 人工智能,到 iPhone 手机、Space X 火箭,这些定义全球科技趋势的产品,背后都离不开外籍人才的日夜攻关。可以说,H-1B 持有者早已是美国科技行业的 “中坚部队”。
但现在,特朗普要亲手切断这条 “燃料管道”。10 万美元的签证费,无论由企业承担还是员工自付,都会让雇佣成本大幅飙升 —— 要知道,全美 H-1B 人才的平均年薪约 16.7 万美元,办一次签证相当于大半年白干。白宫给出的解释听起来冠冕堂皇:“贵是为了筛选真正不可替代的高端人才”,潜台词却是倒逼企业 “放弃外籍员工,转用本土劳动力”,以此兑现为选民创造就业岗位的承诺。
更要命的是,政策初期的 “模糊性” 引发了全面恐慌。美国商务部长一句 “费用按年计算”,让外界猜测 H-1B 整个 6 年有效期需缴纳 60 万美元;网上甚至流传 “现有持有者过海关要补缴费用” 的谣言。科技公司慌了神,只能用 “禁止员工出境” 的极端方式避险;外籍人才更是人心惶惶,生怕一觉醒来就成了 “非法滞留者”。直到两天后白宫澄清 “新费用仅适用于下一轮申请,与现有持有者无关”,这场混乱才稍稍平息,但硅谷的焦虑远未结束。
对企业来说,眼下的平静只是暂时的。现有员工干满 6 年后,新人申请仍需缴纳 10 万美元;企业要扩大规模、补充新鲜血液,这笔 “人头税” 也躲不过去。更棘手的是,H-1B 签证早就 “僧多粥少”,8.5 万个名额年年被抢空,中签率仅 25%-40%,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常年被卡壳。如今再叠加天价费用,相当于给本就紧张的人才通道又加了一把锁。初创公司最先扛不住 —— 本就资金有限,额外的人力成本可能直接压垮业务;亚马逊、Meta 等巨头虽不敢公开批评,但私下里已开始重新评估全球人才布局,硅谷 “哀嚎遍野” 的背后,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层担忧。
这场签证风波,本质上是美国内部 “政治博弈” 的牺牲品。特朗普对 H-1B 的限制并非心血来潮,上一任期末尾就曾试图通过 “薪资分级” 改革缩减外籍员工数量 —— 将签证名额向高薪者倾斜,压缩中低端技术岗位的配额,只不过因败选未能落地。2025 年开启第二任期后,他面临着更复杂的内部矛盾:一边是核心票仓 “红脖子 MAGA”(民粹主义群体)的强烈诉求,另一边是硅谷右翼资本的坚决反对,双方围绕 H-1B 的博弈,几乎酿成 MAGA 阵营的 “内战”。
矛盾的爆发点出现在 2025 年 1 月。极端民粹主义领袖斯蒂芬・班农与硅谷右翼代表马斯克在网上公开对骂。马斯克的立场很明确:“美国需要 H-1B 才能保持全球竞争力”,他以自己为例 ——1995 年正是靠 H-1B 签证进入美国,才创办了 Space X 和特斯拉;支持者还提到,第一夫人梅拉尼娅也曾受益于 H-1B。在马斯克看来,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扩大 H-1B 规模才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美国维持优势的关键。
但班农为首的红脖子群体不这么想。在他们眼里,“美国优先” 首先是 “本土白人优先”,工作机会尤其是高薪技术岗,必须留给美国人。H-1B 持有者 16.7 万美元的年薪,是美国人均收入的 2 倍多,自然成了他们的 “眼中钉”。班农直言硅谷右翼是 “唯利是图的皈依者”,指责马斯克们 “只想着跨国公司赚钱,不在乎本土选民利益”;马斯克则毫不客气地回怼 “FxxK yourself”,誓言要为 H-1B 战斗到底。
特朗普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红脖子是他的 “基本盘”,民粹主义是他的执政底色,不能无视其诉求;而马斯克等科技资本掌握着美国经济命脉,不仅在大选中提供了资金和舆论支持,甚至有说法称 “特朗普能站稳脚跟离不开科技资本的保护”。此外,印度这个变量也让他纠结 —— 过去五年,印度人拿下了 70% 以上的 H-1B 签证,是最大受益群体。印度不仅靠海外人才汇款每年获得 1250 亿美元收入(其中 1/4 来自美国),更通过印度裔高管(如谷歌 CEO 皮查伊、微软 CEO 纳德拉)间接影响美国科技行业。特朗普既想拉拢印度制衡战略对手,又不想放任印度人才 “占据” 美国岗位,态度始终摇摆不定。
这种僵局持续到 2025 年 9 月,力量天平终于倾斜。一方面,马斯克因反对关税和新法案,与特朗普公开决裂,退出白宫阵营,硅谷右翼势力严重受挫;另一方面,印度在贸易谈判中拒绝让步,还坚持进口俄罗斯石油,彻底惹恼特朗普,美方将对印关税加至 50%—— 印度的 “统战价值” 骤降。失去了硅谷和印度的掣肘,特朗普毫不犹豫地抛出了天价签证令,将内部矛盾的代价转嫁给了科技行业。
但这场博弈背后,藏着一个更尖锐的问题:美国科技企业真的能 “放弃外籍人才,转用本土员工” 吗?红脖子群体觉得 “没问题”,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 美国本土的 STEM 人才,早就 “供不应求” 了。
问题的根源,出在美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上。印度裔富豪拉马斯瓦米曾在推文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去几十年,美国流行文化一直把 “刻苦钻研技术的孩子” 当成 “书呆子”“怪胎”,反而推崇 “自由放松”“追求个性”,甚至觉得 “秀肌肉、爱打扮” 比 “埋头学习” 更酷。这种氛围下,愿意深耕 STEM 领域的美国人越来越少,“快乐教育” 培养出的更多是 “平庸之辈”。
数据不会说谎。目前美国只有不到一半的高中毕业生接受过 STEM 教育,多数学生宁愿选择简单的课程,避免 “内卷”;高校里,2000-2017 年美国本土学生选择 STEM 领域攻读博士的比例仅 34%,而国际博士生占比高达 70%。更多美国人倾向于学习艺术、文史、法律或金融,渴望去华尔街 “一夜暴富”,而非在实验室里 “苦熬岁月”。
这种供需失衡,让美国科技企业不得不依赖外籍人才。2018 年,外国雇员已占美国 STEM 劳动力的 30%;据预测,到 2030 年底,美国将新增 385 万个技术岗位,其中 140 万个 “无人可填”。硅谷企业不是不想用本土员工,而是 “没人可用”——H-1B 人才不仅填补了缺口,更成了企业 “降本增效” 的利器。
相较于本土员工,H-1B 持有者有着天然的 “弱势优势”。他们的签证由雇主申请,合法留美的唯一依据是劳动合同,跳槽需重签、不能有空档期,转绿卡也依赖雇主协助。这种 “依附关系” 让他们对工作更加投入:愿意加班、有求必应,不敢像本土员工那样 “跟工会闹事”,也不会搞 “DEI(多元化、公平与包容)” 相关的争议行动,更不会随意跳槽 “背刺” 公司。虽然薪资不低,但 “好用又省心”,成了科技企业提高效率的 “秘密武器”。
更讽刺的是,每当科技行业遭遇寒冬,企业最先裁的是本土员工,然后用 H-1B 人才取而代之。2024 年初特斯拉裁员潮中,就申请了 2000 多个 H-1B 签证,占当年配额的近 3%;2022 年,美国前 30 大 H-1B 雇主裁掉了 8.5 万名本土员工,同时引进 3.4 万名 H-1B 员工 —— 相当于 1 个外籍人才能顶 2 个本土员工用。更荒诞的是,很多本土员工被裁前的最后一项工作,竟是 “培训取代自己的 H-1B 新员工”:迪士尼裁掉 250 名 IT 员工前,让他们培训了几十名外籍新人;时装企业 Fossil 解雇 100 名科技工人后,用 25 名 H-1B 员工接手了工作。
这些事实戳破了特朗普政策的 “谎言”:美国科技行业的繁荣,从来不是靠 “本土优先”,而是靠全球人才的 “卖命打拼”。没有 H-1B 人才填补缺口、提升效率,美国根本撑不起 “科技霸权” 的架子。如今特朗普用 10 万美元签证费 “驱逐” 外籍人才,本质上是在 “自断臂膀”。
眼下,硅谷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不少企业计划将研发中心转移到加拿大、新加坡等 H-1B 政策更友好的国家,甚至考虑在印度、中国设立人才基地;一些初创公司直接放弃美国市场,转向全球其他科技中心。而那些原本渴望通过 H-1B 实现 “美国梦” 的外籍人才,也开始重新规划人生 —— 有人选择去欧洲,有人回流亚洲,曾经挤破头想进美国的 “科技精英”,如今对美国的热情正在消退。
这场 “人才战争” 的转向,或许会成为美国科技霸权的 “转折点”。特朗普阵营里,有人想靠 “本土优先” 巩固政治基本盘,有人想靠 “吸引人才” 维持科技优势,但这两个目标根本无法兼容。当 10 万美元的签证费成了 “拦路虎”,美国正在失去最宝贵的 “智力资源”,而全球科技格局的重塑,或许才刚刚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