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搞笑诺贝尔奖:死鱼会游泳,老鼠用肛门呼吸,鸽子开导弹

2024 年 9 月 12 日,第 24 届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举行。一如既往,今年的奖项成果在靠谱中带着一丝 “疯感”。

和平奖:鸽子导弹

二战期间,美国行为学家斯金纳开展了一项大胆的研究 —— 训练鸽子控制导弹。这种 “鸽子炸弹” 前端设有容纳鸽子的小型 “驾驶舱”,内部配备显示前方景象的电子屏幕。斯金纳训练鸽子识别地面目标,并通过啄屏幕来瞄准,以此操控导弹飞向目标。尽管训练有素的鸽子成功完成了制导演示,但军方最终因更精准的制导电子设备而放弃了这一计划。没想到,80 年后的今天,这个疯狂的点子荣获 2024 搞笑诺贝尔和平奖。不得不说,这个导弹制导方式,最 “和平” 之处或许就在于战争结束了它都没派上用场。

医学奖:加点副作用,安慰剂更有效

来自瑞士、德国和比利时的研究团队获得本届医学奖。他们研究发现,给安慰剂添加一些副作用,能增强其安慰剂效应。研究人员利用 77 位健康受试者展开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纯盐水安慰剂,添加微量辣椒素、会产生刺激副作用的安慰剂鼻喷雾,展现出更强的止痛效果。副作用的存在似乎成了一种 “药物在起效” 的信号,让人们对治疗效果产生了更积极的预期,并且真的减轻人们了对疼痛的主观感受。这个研究能帮助医学界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安慰剂对照研究,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只是往鼻喷里加辣椒素,这想法确实够新奇。

概率学奖:抛硬币其实不公平

概率学奖的获奖者是一个由 50 人组成的庞大研究团队。他们通过多达 350757 次的硬币抛掷实验,证明了抛硬币时硬币两面朝上的概率并非均等。这堪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抛硬币实验,研究者们甚至进行了长达 12 小时的抛硬币视频直播。他们发现,抛掷前朝上的一面,最终朝上的概率略高,大约为 50.8%。研究还指出,这种概率偏差主要源于人类抛硬币动作的不完美。为了探究这个,弹 12 小时硬币,研究者们大拇指的指甲还安好吗?

化学奖:如何分离喝醉的虫子

本届化学奖研究者聚焦一种名为正颤蚓的小虫子。他们先将部分虫子用酒精灌醉,再把它们与清醒的虫子混合,随后尝试将二者分离。他们采用类似色谱的分离方法:设置一系列充满阻力的 “迷宫”,活力更强的清醒虫子能够更快通过。这项看似离谱的研究,实则与化学紧密相关,这些小虫子可作为研究模型,助力人们更好地理解活性聚合物的动力学。不知道这 “迷宫” 走完了,有没有奖品,比如送个冰箱啥的。

植物学奖:植物模仿塑料

来自南美的植物三出博奎拉藤拥有独特的模仿能力,能模仿相邻植物的叶子形状。本届植物学奖获得者发现,其模仿对象不仅限于活体植物,即便旁边放置假的塑料植物,也能促使它改变叶子形状。他们猜测,这种植物可能通过某种特殊的 “视觉” 实现模仿,但这一猜想尚未得到证实。看着三出博奎拉藤模仿不同植物的样子,还真让人难以分清谁是 “正主”,谁是模仿者。

物理奖:死鱼水中游

本届物理奖获得者证实,在特定条件下,鳟鱼能毫不费力地在水中逆流游动,甚至死鱼也能做到。在实验画面中,死鱼在障碍物后方的水流中,身体有效摆动,对抗着水流阻力,宛如活着一般。死鱼能游泳,一方面得益于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涡流,另一方面得益于其灵活身体善于从环境中汲取动力。看到死鱼游泳这一幕,着实让人感到惊奇。

生理学奖:肛门呼吸

获得生理学奖的日本研究者发现,小鼠和猪等动物能够通过直肠吸收氧气。若用富含氧气的氟化液给这些动物灌肠,可使缺氧动物获取更多氧气,显著提升它们的血氧水平。研究者设想,未来或许能将这种 “肛门呼吸” 补充氧气的方法应用于医疗领域,弥补现有呼吸机的不足,减少机械通气引发的肺损伤。不过,目前这种灌肠吸氧法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研究者将此技术命名为 EVA 通气法(enteral ventilation via anus),这名字,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别样联想。

人口统计学奖:可疑的长寿

该奖项获得者 Saul Justin Newman 研究发现,许多宣称活过 110 岁的 “超级长寿老人”,其年龄记录存在疑点。他注意到,当一个地区开始规范记录人口出生时间后,当地超级长寿老人的统计数量有所下降。这表明,部分长寿老人可能在出生时间和年龄记录上存在偏差,实际年龄或许并没有那么高。这些老人不一定是故意说谎,可能只是记忆出现错误,但这无疑会对长寿相关研究产生影响。说不定以后营销号会借此标题党:《惊!科技越发达,长寿老人越少!》

生物学奖:惊吓奶牛

这是一个追授奖项,授予 Fordyce Ely 和 William Petersen,以表彰他们在 20 世纪 40 年代进行的奶牛产奶研究。该研究分析了惊吓对奶牛产奶的影响,而他们惊吓奶牛的方式十分奇特:让猫站在牛背上,同时在旁边不断弄爆吹鼓的纸袋。结果显示,受到惊吓的奶牛产奶量确实减少了。可怜的奶牛和猫,一个被吓产奶量受影响,一个也跟着担惊受怕。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研究,其实都有着各自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们以独特的视角,激发着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思考 。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