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湖北 “高铁金三角” 环线正式叩响 “一小时通勤圈” 的大门,中部另一大省河南也将目光投向了 “环线高铁” 的布局。作为全国首个建成 “米” 字形高铁枢纽的省份,河南正以郑州为核心,串联洛阳、南阳、商丘等关键节点,谋划一盘贯通中原、辐射全国的 “高铁环” 大棋。这不仅是交通网络的升级,更是河南破解 “单极依赖”、推动区域协同、巩固中部交通枢纽地位的战略落子,一场由 “线” 到 “环” 的变革,正悄然重塑中原大地的发展格局。
回溯河南高铁的发展脉络,“米” 字形枢纽的建成曾是里程碑式的跨越。2023 年,随着郑渝高铁全线通车,郑州至重庆最快 4 小时可达,河南正式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向北京、武汉、西安、徐州、济南、合肥、重庆、太原八个方向辐射的 “米” 字架构。彼时,郑州作为绝对核心,承载了全省 70% 以上的高铁客流量,成为连接华北、华中、西北的交通要塞。但随着发展深入,“单极枢纽” 的局限逐渐显现:豫西的洛阳、三门峡,豫南的南阳、信阳,豫东的商丘、周口等城市,虽有高铁线路通达,却因需经郑州中转,导致跨区域出行效率受限;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与南阳、商丘等省内重要城市的直达通道不畅,产业协作、人才流动多受交通阻隔;更关键的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通过环线高铁强化城市群联动的背景下,河南 “米” 字形架构的 “辐射半径” 虽广,却缺乏 “闭环互通” 的协同力,难以充分释放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势能。
“中原城市群不是郑州的‘独角戏’,而是 18 个省辖市的‘大合唱’,交通必须先打破‘单点串联’,走向‘环状互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国的观点,道出了河南谋划环线高铁的核心诉求。从地理格局来看,河南呈 “东西狭长、南北适中” 的形态,洛阳居豫西、南阳扼豫南、商丘守豫东,三座城市分别是中原城市群西部、南部、东部的门户,且 GDP 均突破 3000 亿元,是除郑州外的经济支柱。若能以高铁线路将这三座城市串联,再衔接郑州形成 “环形闭环”,不仅能实现郑州与三大副中心 1 小时直达,更能让洛阳、南阳、商丘之间实现 2 小时互通,彻底打通豫西、豫南、豫东的 “经济动脉”。
今年初,河南发改委在《2025 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 “郑洛南商高铁环线” 前期工作,其中郑洛段(郑州至洛阳城际铁路升级版)、洛南段(洛阳至南阳高铁)、南商段(南阳至商丘高铁)、商郑段(商丘至郑州高铁)四大路段已进入勘察设计阶段。这一规划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现有线路的 “补链强链”:商郑段可依托已通车的徐兰高铁郑徐段和京港高铁商合段,仅需优化部分支线;郑洛段在现有郑西高铁基础上,新增城际快线提升运力;难点在于洛南段和南商段,需穿越伏牛山、大别山等山区,以及淮河冲积平原,工程难度不小,但一旦建成,将填补豫西南至豫东无直达高铁的空白。
“环线高铁的价值,在于让‘节点城市’变成‘枢纽节点’。” 王建国以洛阳为例分析,作为古都和工业重镇,洛阳拥有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但此前与南阳的新能源产业、商丘的冷链物流产业缺乏高效联动。若洛南段高铁通车,洛阳的大型装备零部件可通过高铁 1.5 小时运抵南阳,配套新能源车企的生产线;南阳的锂电池材料也能快速输送至洛阳,用于储能设备制造;商丘的冷链物流枢纽,则可通过南商段高铁,承接洛阳、南阳的农产品加工订单,实现 “产 – 运 – 销” 闭环。这种产业协同,正是 “高铁环” 带来的最直接红利。
从全国视野来看,河南高铁环线的建设,更是中部地区衔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关键一环。向北,通过郑太高铁衔接太原城市群,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南,经南阳至襄阳高铁对接湖北 “金三角” 环线,进而联通长株潭城市群;向东,借商丘至徐州高铁融入长三角;向西,依托郑西高铁深化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合作。正如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专家李红昌所言:“中原高铁环线不仅是河南的‘内循环’通道,更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中间枢纽环’,能让中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动西部资源输出,成为南北经济循环的‘传动轴’。”
事实上,河南在高铁环线建设上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 6 月,洛阳至南阳高铁先行段在栾川县开工,该路段全长 256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预计 2029 年通车。项目负责人介绍,为攻克伏牛山山区的复杂地质,施工方将采用 “隧道群 + 高桥墩” 的方案,其中老君山隧道全长 12.8 公里,将成为河南最长的高铁隧道。与此同时,南阳至商丘高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线路途经信阳、周口、亳州(安徽)等地,建成后将成为连接豫南与豫东的 “快速走廊”。按照规划,到 2030 年,“郑洛南商高铁环线” 将全线贯通,形成一条总里程约 1200 公里的 “黄金环”,串联起河南 10 个省辖市,覆盖人口超过 5000 万。
高铁环线的落地,还将彻底改变中原地区的 “时空观念”,催生 “通勤经济”“周末经济” 等新业态。郑州某互联网企业职员张萌对此充满期待:“我老家在南阳,现在每周回家要先坐高铁到郑州中转,全程得 4 个多小时。等南商段通车后,南阳到郑州直达只要 1 小时,我周末就能常回家看看,甚至可以考虑在南阳买房,郑州上班。” 这种 “跨城生活” 的可能性,不仅能缓解郑州的住房、教育等资源压力,还能带动南阳、洛阳等城市的房地产、消费市场发展。此外,环线高铁串联起龙门石窟、少林寺、老君山、南阳卧龙岗、商丘古城等知名景区,形成 “中原文化旅游黄金线”,游客可实现 “一地出发,多城游览”,预计每年将为沿线城市带来超 500 万人次的旅游增量。
当然,高铁环线建设也面临挑战。一方面,河南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高铁建设的资金投入、后期运营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建立 “政府主导 + 市场参与” 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另一方面,环线涉及多市协同,需在站点布局、班次调度、票价制定等方面加强统筹,避免 “各自为政”。对此,河南省交通厅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沿线城市建立 “高铁环线发展联盟”,同步推进交通、产业、旅游等规划衔接。
从湖北 “金三角” 到河南 “黄金环”,中部省份的高铁布局正从 “单点突破” 转向 “网状协同”。当高铁 “成环”,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重塑了区域经济的竞争格局。对于河南而言,这条 “高铁环” 既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 “钥匙”,也是巩固中部枢纽地位的 “基石”。未来,随着环线的贯通,中原城市群将真正实现 “一盘棋” 发展,为中部崛起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也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 “中原样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