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阴阳转换间的 “防燥护脾” 密码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的记载道破了这一节气的核心特质。作为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不仅是昼夜均分的时间节点,更是气候从 “温燥” 转向 “凉燥” 的关键转折期 —— 风邪裹挟寒邪渐盛,阳气收敛而阴气渐长,人体极易陷入 “燥邪伤津、寒邪扰脾” 的困境。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张引强指出,秋分时节肝胆系统首当其冲受外邪干扰:寒邪侵袭肝经会导致气血瘀滞,引发胸胁胀痛、头晕足冷;凉燥耗伤肝血则会出现眼干视物模糊、指甲脆裂等症状,情志上更易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而 “脾为后天之本”,凉燥与寒邪的双重刺激会削弱脾胃运化功能,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形成 “肝脾失调” 的恶性循环。因此,秋分养生需紧扣 “平衡阴阳,润燥御寒” 核心,将调和肝脾贯穿始终。

饮食调养:疏肝养血与健脾温燥双管齐下

饮食是调和肝脾的基础,需遵循 “疏肝不耗阴、健脾不生燥” 的原则,实现 “润” 与 “温” 的平衡。

(一)核心食材与搭配逻辑

  1. 疏肝理气类:陈皮、茉莉花、玫瑰花可理气解郁,开水冲泡代茶饮能疏畅肝气而不耗伤肝阴,适合日常饮用。重庆地区推荐的决明子茶则能强化清肝效果,搭配菊花饮用可缓解肝火旺盛引发的眼干。
  2. 养血润燥类:猪肝、枸杞、黑芝麻、桑葚是养肝血的经典食材。需注意猪肝每周食用 1-2 次即可,每次 30 克以内,避免过量增加代谢负担;黑芝麻、桑葚可加入粥品,兼顾滋补与消化。
  3. 健脾温燥类:生姜、肉桂能温化寒邪,茯苓、白术可健脾益气,搭配山药、莲子等食材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本上抵御凉燥。

(二)时令养生食谱推荐

  1. 猪肝枸杞汤:猪肝切片焯水去血沫,与枸杞、姜片同煮至熟烂,加盐调味。此汤能补肝血、明目,尤其适合眼干视物模糊者,搭配小米粥食用更易吸收。
  2. 芹菜炒百合:百合与黑枣蒸 15 分钟后,与焯水的芹菜混合,淋蜂蜜糖桂花调味。芹菜平肝降压,百合润肺生津,黑枣补铁,三重功效适配凉燥气候。
  3. 枸杞菊花粥:粳米煮至半熟后加入枸杞、菊花,焖煮 10 分钟加冰糖调味。可滋阴润燥、增强免疫力,晨起食用能唤醒脾胃机能。
  4. 沙参玉竹瘦肉汤:沙参、玉竹各 15 克与瘦肉同炖,加盐调味。滋阴润燥效果显著,适合阴虚体质者缓解咽干、皮肤干燥。

(三)饮食禁忌需牢记

应避免高脂饮食、过量饮酒及辛辣生冷食物:油炸食品与肥肉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酒精直接损伤肝细胞,生冷食物则易刺激脾胃引发腹泻。烹饪时优先选择清蒸、快炒等低脂方式,减少油盐摄入。

起居调护:避寒就温,顺应 “收敛” 之道

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起居调养需以 “护阳气、防寒凉” 为核心,配合自然节律调整作息。

(一)作息:早睡养阳,晨起舒肺

中医提倡 “早睡以养阴精,早起以舒肺气”,建议每晚 11 点前入睡,早晨 6 点左右起床。起床时避免骤起,可先活动四肢头部 5 分钟,防止血压骤变。夜间睡眠时可在腹部加盖薄毯,保护脾胃免受寒邪侵袭,脾胃虚弱者还可通过肚脐热敷驱寒助阳。

(二)保暖:重点防护 “三部位”

  1.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凉燥风邪易从头部侵入,外出需戴帽子,洗头后及时吹干,水温略高于平时。
  2. 足部:每晚用艾叶水泡脚 15 分钟,能温阳散寒,改善寒邪导致的足冷症状。
  3. 腹部:穿带腰封或贴身衣物保护腹部,避免生冷食物直接刺激脾胃。

运动与情志:疏肝解郁,调和身心

秋季 “肺金当令,克伐肝木”,易引发 “悲秋” 情绪,运动与情志调节需兼顾 “疏泄肝气” 与 “收敛阳气”。

(一)运动:柔和舒展,避免耗伤

推荐八段锦 “攒拳怒目增气力” 式:左脚开步成马步,双拳握于腰侧,左拳向前冲出时怒目而视,再旋腕收回,左右各做三次。此动作能刺激肝经,促进肝气条达,同时增强肌力。户外散步也是优选,每日 30 分钟可舒展气机,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耗伤肝血与阳气。

(二)情志:疏畅气机,远离悲秋

  1. 音乐调节:每日听《平湖秋月》等舒缓轻音乐 30 分钟,通过听觉疏导情绪,改善失眠与抑郁倾向。
  2. 自然疗愈:登高处望远方,利用秋季景致开阔心胸,缓解 “忧思” 情绪。
  3. 冥想放松:每晚睡前静坐 5 分钟,专注呼吸,可平抑肝火、安神助眠。

穴位调理:按揉艾灸,精准养护肝脾

穴位疗法能直接刺激经络,辅助调和肝脾,操作简单且效果显著。

(一)疏肝关键穴:太冲穴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凹陷处,是肝经原穴。每日用拇指按揉 5-10 分钟,可疏肝解郁、平抑肝火,改善头晕眼干;每周艾灸 1 次,每次 15 分钟,能温补肝气、增强肝胆代谢功能。

(二)健脾核心穴:足三里穴

被誉为 “养生第一穴”,位于外膝下四横指处。每日按揉 3 分钟,能温中健脾,改善腹胀、消化不良,通过 “培土生金” 增强肺功能,间接抵御秋燥。

(三)调和三穴:三阴交与膻中

  1. 三阴交:内踝上三寸,是肝、脾、肾三经交汇穴,按揉可同时调理三脏,改善阴虚失眠、口干。
  2.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按揉 3 分钟能宽胸解郁,缓解 “悲秋” 情绪引发的胸闷。

秋分养生如同 “校准” 身体节律,需紧扣 “凉燥” 与 “阴阳转换” 的节气特点,以调和肝脾为核心,通过饮食滋养护、起居避寒凉、运动疏气机、穴位通经络,实现 “阴平阳秘” 的健康状态。正如《素问》所言 “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秋分收敛之道,方能为寒冬筑牢健康根基。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