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3 日,南海北部海面的 “台风眼” 清晰可见,今年第 18 号台风 “桦加沙” 正以每小时 20 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其中心附近 17 级狂风(58 米 / 秒)已持续超 40 小时,成为 2025 年全球最强台风。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这个强度堪比 “天鸽”、影响范围堪比 “山竹” 的 “风王”,将于 24 日凌晨至下午在广东深圳到徐闻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仍可达 14-16 级,8 级大风将几乎覆盖全广东,12 级风圈半径达 80-120 公里。

“‘桦加沙’的极端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强度超强、体型庞大、风雨集中。” 气象专家解释,台风登陆后将带来持续性强降雨,广东东部、福建东北部等地局地降雨量可达 250-450 毫米,强风雨天气将持续至本周五,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风险极高。截至 23 日上午,广东已有 11 个城市启动 “五停” 措施(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汕头则实施 “四停”,成为近年来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台风应急响应。
城市 “暂停”:11 城同步启动应急机制
9 月 23 日 18 时,深圳率先拉响防台风和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实行全域 “五停”:14 时起停工停业停市,20 时起停运公共交通,而停课早在 22 日晚已启动。在珠海,12 时起公交、轨道全面停运,外卖与快递服务暂停,商场超市逐步关闭,仅留下应急通道供民生采购。湛江、潮州等城市则分时段推进 “五停”,湛江西站多趟列车 23 日起停运,徐闻港客滚船 18 时起停航,建议外地旅客 12 时前撤离或寻找安全住所。
“‘五停’不是无序停滞,而是精准防护。”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解读,应急抢险、水电气保障、医院急诊等民生岗位仍 24 小时运转,全市所有室内场所均开放为避险点,配备冲锋舟、抽水机等设备的救援队伍随时待命。这让人想起 2023 年台风 “苏拉” 期间,深圳通过 “一键暂停” 实现灾害影响最小化的经验,如今这套应急体系正全面升级应对 “桦加沙”。
超市 “战场”:绿叶菜抢空辣椒剩架的广东式囤货
“下午三点到超市,菜心、油麦菜全没了,连娃娃菜都只剩两棵。” 深圳市民李女士的囤货经历颇具代表性。23 日下午,深圳、东莞等地商超掀起抢购潮,生鲜区货架大面积空置,唯独红辣椒、小米辣等辣味蔬菜整齐排列,网友戏称 “这是刻在广东人 DNA 里的执念”。
这种囤货偏好背后是鲜明的地域饮食文化。广东人对 “新鲜” 的追求在台风天被放大:绿叶菜保质期短,台风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多日,自然成为首选;而辣椒易储存且非日常必需,便成了 “漏网之鱼”。在美团、朴朴等生鲜平台,菜心、生菜、上海青等关键词均显示 “售罄补货中”,部分平台推出 “台风应急包”,包含绿叶菜、饮用水和即食食品,上线即被抢空。
商超方早已提前备战。深圳某连锁超市负责人透露,22 日起生鲜补货量提升至平日 3 倍,米面油备货量增加 50%,但仍难抵抢购热潮。“从‘山竹’到‘苏拉’再到现在,我们总结出经验:提前 24 小时启动应急补货,重点保障绿叶菜和民生必需品。” 该负责人表示,23 日晚将有应急物流车冒雨送货,确保 “五停” 期间物资供应。
全民防御:从阳台清障到避险点值守
在珠海情侣路,商户们忙着用木板加固门窗,沿海小区物业逐户提醒 “清理阳台花盆”;湛江渔民 22 日前已全部返港,渔船整齐锚泊在避风塘;深圳中小学通过家校群推送防台风指南,教学生识别台风预警信号。“经历过‘山竹’的威力,这次不敢大意。” 东莞市民陈先生不仅囤了一周的菜,还买了防水布和手电筒,“阳台的花盆全搬进屋,窗户贴了防爆膜。”
城市的细微之处藏着防御智慧:广州地铁在重点车站备好沙袋和抽水设备,佛山对地下车库入口设置挡水板,中山开放 120 个应急避难场所,每个场所配备毛毯、方便面和应急药品。在汕头,社区网格员挨家挨户排查老旧房屋,将独居老人转移至避险点,“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风雨可期:科学防御与生活保障双线并行
气象部门提醒,24 日凌晨起广东沿海将出现风暴潮,珠三角沿海潮位可能超警戒潮位 1-2 米,需警惕海水倒灌。针对可能出现的断电情况,南方电网已集结 3000 多支抢修队伍,配备应急发电车待命;水务部门加强管网巡检,确保供水稳定。
“五停” 期间的生活保障成为焦点。深圳市明确,医院急诊、药店、便利店(部分)正常营业,12345 热线增设台风专席,接受紧急就医、物资求助等咨询。珠海市则建立 “应急出行车队”,为透析病人、孕妇等特殊群体提供点对点接送服务。
夜幕降临,广东沿海的灯光逐渐稀疏,但应急指挥中心的灯火彻夜通明。“桦加沙” 的风眼仍在逼近,但从精准的气象预报到有序的 “五停” 部署,从超市货架的民生温度到全城联动的防御网络,广东正以最充分的准备迎接这场 “风王” 考验。正如网友所说:“抢得到青菜,守得住家园,这就是广东人的台风生存法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