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赛里木湖波光粼粼,33 岁的博主阿明正帮妻子林燕搭起折叠桌,两个年幼的孩子趴在湖边观察石子缝里的小虫。这是他们在新疆旅居的第五十八天,也是一家四口以 24 平米大巴房车为家的第七百天。“原本是买不起房的无奈,现在成了最珍贵的生活”,阿明擦拭着车窗上的晨露,窗外的雪山倒映在玻璃上,与车内贴满的旅行照片相映成趣。

2023 年,在广东清远打工的阿明夫妇算了笔账:当地房价每平米过万,首付缺口让他们看不到安家希望。偶然看到二手大巴改造房车的视频后,夫妻俩花光积蓄买下车辆,带着刚满周岁的双胞胎开启了漂泊之旅。“从清远到新疆,4600 多公里的路,孩子在车里学会了走路说话”,林燕翻出手机里的视频,画面中蹒跚学步的孩子正追着草原上的羊群奔跑,“绘本里的绵羊,在这里变成了能触摸的真实”。
沉浸式教育: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在林燕的教育计划表上,没有拼音识字的硬性指标,却写满了 “巴里坤湖观察候鸟”“吐鲁番学晾葡萄干” 等实践课题。每天傍晚,房车停靠后,她都会带着孩子做 “旅行日记”:用捡来的树叶做贴画,用沙土堆出当日见过的山脉,再通过平板电脑查询相关知识。“在超市买东西时学算术,和牧民交流时学方言,这些都是幼儿园教不了的”,林燕的语气里藏着笃定。
这种教育模式暗合了当下兴起的 “行走教育” 理念。正如天津德晟幼儿园的 “二十分钟步行研学圈” 所证明的,真实场景中的学习能显著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阿明夫妇将这种理念放大到全国范围:在广西喀斯特山区,他们带孩子观察溶洞形成;在陕西古城墙,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在云南村寨,他们跟着村民学做扎染。“孩子现在能认出二十多种植物,比同龄孩子更懂礼貌”,阿明骄傲地说。
争议中的坚守:自由与规范的平衡
“不上幼儿园能行吗?” 在阿明的视频评论区,这样的质疑从未停止。有网友担心孩子缺乏社交训练,也有人质疑教育的系统性。林燕对此早有准备:她加入了多个房车家庭社群,定期组织线下聚会,让孩子们集体游戏;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幼儿教育理论,每月提交成长报告。“学前教育没有强制要求,关键是科学规划”,她引用教育专家的观点回应,这与法律层面对学前教育自主安排的允许性不谋而合。
质疑声中也不乏支持者。一位教育博主留言:“比起背诵‘草原’的课文,亲眼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有意义”。这种认可背后,是公众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正如北海学校的研学活动所展现的,沉浸式体验能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而阿明一家则将这种体验变成了日常。
房车生活的 B 面:挑战与成长共生
车轮上的生活并非全是诗与远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房车曾因高温陷入沙坑,夫妻俩顶着烈日挖车时,孩子在阴凉处安静玩耍;寒冬穿越秦岭时,暖气故障导致车内结冰,他们裹着被子给孩子讲雪山传说。“这些困难不是苦难,是成长的养分”,阿明指着孩子手臂上的小伤疤,“上次在山里迷路,是哥哥主动向护林员求助的”。
经济压力始终存在。阿明通过直播旅行日常赚取收入,每月稿费勉强覆盖油费和生活费。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学会了修车补胎,自己种植蔬菜,甚至掌握了简单的医疗护理。“以前连灯泡都不会换,现在成了全能选手”,林燕的笑容里藏着生活的磨砺。这种技能的提升,恰是房车生活赋予成年人的意外收获。
教育的本质:适合比形式更重要
在新疆的最后一个清晨,孩子们把捡来的石头送给了民宿老板的女儿。看着两个孩子用稚嫩的语言交流,林燕想起出发时的忐忑。“有人说我们自私,剥夺了孩子的校园生活,但他们不知道,孩子在这里收获了更宝贵的东西”。她的教育实验,本质上是对 “何为好的教育” 的追问。
正如教育部相关文件所倡导的,教育应走向多元化发展。阿明一家的实践或许难以复制,却提供了重要启示:教育不必困于围墙之内,自然的馈赠、生活的磨砺、文化的浸润,皆是成长的养分。当房车再次启动,朝着下一个目的地驶去时,车身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字迹,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存智慧,更是对教育本质的生动诠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