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与美味兼得的时代,无糖甜饮料似乎成了许多人的 “理想之选”。当看到 “无糖”“0 糖” 的标签,人们往往会松一口气,心想终于能毫无负担地享受那一抹清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看似健康的无糖甜饮料,实则隐藏着诸多危害,并不宜天天饮用。

无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
无糖饮料中的甜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多种添加成分,常见的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只需极少量就能带来浓郁甜味;天然甜味剂包含糖醇类(如山梨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以及非糖醇类(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 。由于它们替代了传统糖类却保留了甜味,因此常被统称为代糖。
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与几乎不喝无糖甜饮料(每月少于 1 次)的人群相比,每天至少饮用一杯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竟然升高了 38%。即便不是每天饮用,每周饮用 1 至 6 次无糖甜饮料,患病风险同样会上升。更糟糕的是,即便通过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这种风险的增加。
不仅如此,最新研究还发现,经常饮用无糖甜饮料可能与大脑衰老加速存在关联。在对 1.2 万健康中老年人的调研中发现,每天一罐无糖汽水,相较于食用无糖甜饮料最少的人,大脑衰老会加速 1.6 年。这无疑给喜爱无糖饮料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人工甜味剂饮料的潜在危害
人工甜味剂与真糖相比,几乎不产生热量且不会引起血糖上升,在规定添加量范围内,安全性看似有保障。然而,早在 2023 年 5 月 15 日,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发出提醒:不建议将非糖甜味剂用于体重控制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有研究分析指出,每天多喝 250 毫升人工甜味剂饮料,肥胖风险会增加 21%,2 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15%。而且,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与肥胖和 2 型糖尿病之间呈现线性关联,即饮用越多,患病风险越高。同时,研究还发现,每天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群死亡率有所上升,其他慢性疾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从生理机制层面来看,长期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可能引发身体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大脑能够识别出人工甜味剂的 “假甜信号”,这反而容易造成混乱。摄入过多人工甜味剂饮料,会增加对甜食的偏好,进而影响长期的食物选择和饮食质量。从机理上讲,代糖就如同身体里不断上演的 “狼来了” 的故事,长期天天饮用,身体和大脑在反复被 “欺骗” 后,会衍生出一套新的复杂生理机制来应对。此外,人工甜味剂可能通过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葡萄糖耐受不良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多种途径,影响整个能量代谢过程。长期摄入,可能破坏血糖稳态,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风险。
糖醇类无糖甜饮料的注意事项
虽然不同类型的代糖对身体的影响各不相同,但目前关于糖醇类无糖甜饮料,尚未有大规模、明确提升慢性疾病风险的研究。不过,个别糖醇(如木糖醇和赤藓糖醇)仍存在一些小风险点。对于有血栓病史、心血管病史的人群而言,千万不可大量饮用含有这两种代糖的饮料。
此外,添加糖对身体的危害已十分明确。根据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应不超过 50 克,最好能控制在 25 克以下。这里的添加糖,不仅包括饮料中的糖分,还涵盖了甜点、冷饮以及家庭烹饪等过程中的隐形添加糖。
如果将健康放在首位,白水、无糖的淡茶和咖啡等,无疑是更优的饮品选择。它们不仅纯净天然,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还能有效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无糖甜饮料并非想象中的健康 “圣杯”。尽管在短期内,对于有控重、控糖需求的群体,人工甜味剂可作为一种选择,但从长远来看,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应当尽量减少对无糖甜饮料的依赖。唯有树立正确的饮品选择观念,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