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机器人初创公司 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宣布完成 1.2 亿美元(约合 8.5 亿元人民币)A 轮融资,此轮融资后该公司估值突破 6 亿美元(约合 42.7 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亚马逊、三星和 LG 等行业巨头参与了此次融资,投资者具体包括专注于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基金 Robostrategy、CRV、First Round Capital 领投,Salesforce Venture、英伟达、亚马逊、三星和 LG Technology Ventures 参投。
Dyna Robotics 成立于 2024 年 9 月,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在上海设有硬件研发中心。在今年 3 月,该公司完成了超 20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 CRV、First Round Capital 领投,真格基金参投。彼时该公司估值约 1 亿美元。
这意味着,成立仅一年,该公司估值有望飙升五倍。
一支华人团队
Dyna Robotics 成立于 2024 年 9 月,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同时在中国上海设有硬件研发中心。公司由三位联合创始人共同创立:Lindon Gao、杨世远(York Yang)和 Jason Ma。这三位创始人的背景组合堪称完美,融合了创业经验、技术专长和学术实力。
Lindon Gao 和 York Yang 是长期的商业伙伴,他们曾一起创立并成功出售了智能购物车公司 Caper AI,该交易金额达到 3.5 亿美元。Lindon Gao 自幼随父母从中国移民美国,具备丰富的商业视野和跨文化管理经验。York Yang 则出生于中国杭州,2010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后赴美深造,获得 UCLA 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
第三位联合创始人 Jason Ma 是机器人领域的学术权威,他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GRASP 实验室,曾先后在英伟达 AI、Meta AI 和谷歌 DeepMind 任职,专注于构建机器人基础模型,主导多个突破性算法的开发。团队其他核心成员均来自哈佛、MIT、Berkeley 等著名高校以及谷歌、Nvidia、Aurora、Cruise 等头部科技公司,形成了一支既懂研究又懂工程的顶尖团队。
在公司发展历程上,Dyna Robotics 展现了惊人的成长速度。2025 年 3 月,公司刚刚完成了超过 20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 CRV、First Round Capital 领投,真格基金参投,当时公司估值约为 1 亿美元。仅仅半年后,公司估值已飙升至 6 亿美元,吸引了更多战略投资者的目光。
技术实力方面,Dyna Robotics 目前拥有约 30 名员工,正专注于研发用于帮助机器人在现实场景中学习和提升能力的 AI 模型。今年 4 月底,公司正式发布了第一款全天候、高效且稳定的自主灵巧操作模型 DYNA-1(Dynamism v1),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款可落地于商业场景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在质量、速度和稳定性方面表现优异。
该公司的机器人理念与英伟达 CEO 黄仁勋提出的 “物理 AI” 概念高度一致。CEO Lindon Gao 表示,Dyna 不会为机器人编写任务指令,而是让它们通过从环境中获取的数据输入逐渐学习。通过让机器人融入现实世界,Dyna 的模型能够变得更快、更智能,“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解锁物理 AGI”。
不过与一些人形机器人公司不同,Dyna Robotics 在硬件端的重点并非人形产品。目前,公司的固定式机械臂已经应用于多个行业,包括为餐厅折叠餐巾、为健身中心整理毛巾以及为自助洗衣店处理衣物。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和适应性,是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重要一步。Lindon Gao 表示,从长远来看,Dyna 将探索 “更接近人类形态” 的机器人,但现阶段更专注于解决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具体问题。
Dyna Robotics 的成功融资也反映了整个机器人行业的火热程度。根据 PitchBook 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已吸引 121 亿美元投资。在市场看来,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趋势投资前期,初期的订单数量并不构成关键信号,核心在于能否解决人形机器人的两个核心卡点:硬件成本高、结构复杂且未定型;以及大脑不够智能。
对于此次融资的用途,公司计划进一步优化其 AI 模型,并部署更多机器人。随着资金的注入,Dyna Robotics 正在扩大其世界级研究和工程团队,加速开发下一代基础模型,致力于在商业环境中交付高性能的通用机器人。
从富春江畔到硅谷之巅,Dyna Robotics 的华人背景创始团队正在用他们独特的技术理念和商业哲学,在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书写着新的篇章。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商业的成功,更是关于东西方智慧的融合,以及如何让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发挥价值的思考。随着英伟达等巨头的加持,这家初创公司正在成为连接机器人研究与广泛应用之间桥梁的重要建设者。
黄仁勋,频繁出手
说起来,最近几年的黄仁勋投资行动颇为频繁。仅 2024 年英伟达就进行了约 45 笔投资,其投资组合中已拥有约 40 家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
黄仁勋的投资逻辑清晰而坚定 —— 他并非简单地追逐风口,而是着眼于那些能够强化英伟达生态体系、证明其技术平台价值并能将 AI 能力从数字世界延伸至物理世界的企业。其对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重注,尤其是近期的几笔关键投资,深刻反映了这一战略意图。
英伟达对新兴机器人公司 Dyna Robotics 的投资是其布局具身智能的一个典型缩影。
这家由浙大校友参与创办的企业在短短半年内估值飙升了 5 至 6 倍,在最新一轮融资中获得了 1.2 亿美元,估值突破 6 亿美元。Dyna Robotics 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研发的全球首款可商业落地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 DYNA-1(Dynamism v1),该模型能让机器人流畅完成多项复杂的端到端任务,例如双机械臂协作整理物品、整理毛巾、组装三明治,并能迅速响应人类语音指令。
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依赖传统编码指令,而是让机器人通过环境数据输入逐步学习,这与黄仁勋倡导的 “物理 AI” 概念高度契合。英伟达看中的正是 Dyna Robotics 这种将 AI 模型与物理世界操作能力结合,并在餐饮、健身、洗衣等多元场景中快速部署的潜力,这有助于英伟达的硬件和仿真平台在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
除了直接投资,英伟达还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的方式广泛布局具身智能赛道。
黄仁勋像当年押注 OpenAI 一样,正在中国市场分散下注多个未来的具身智能巨头。在 2025 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英伟达携手众多中国机器人生态合作伙伴亮相,包括代表硬件本体的 “南宇树” 宇树科技和代表软件大脑的 “北银河” 银河通用机器人。
宇树科技将其新型人形机器人 R1 部署了 NVIDIA 全栈机器人技术,并利用 NVIDIA 的 Isaac Sim 平台训练机器人动作,其机器人已应用于晚会表演、商业演出等场景。银河通用则自研了内置英伟达 Thor 芯片的人形机器人 Galbot,其在搬运任务中能快速滑步至货架并自主完成装卸动作,并已在智慧药房和智慧零售店等具体场景中落地签约超百家药店。
英伟达的机器人生态并非简单的采购关系,而是以 “算力 – 仿真 – 数据” 三环相扣的基础设施,将分散的硬件本体、垂直场景和算法团队编织成一张可快速商业落地的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广泛的合作伙伴获取丰富的场景和数据,反哺其技术平台的迭代与完善。
黄仁勋对 AI 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样不遗余力。在美国本土,英伟宣布向陷入困境的芯片巨头英特尔投资 50 亿美元。
尽管这并非直接投向创业公司,但此举深刻反映了黄仁勋为巩固和扩展 AI 算力基础所下的决心。通过与英特尔合作,英伟达旨在将英特尔的 x86 CPU 与英伟达的 AI 加速 GPU 更紧密地结合,开发面向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的新款芯片。
黄仁勋指出,这项合作揭示了 “加速计算和 AI 计算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有望为英伟达打开一个年市场机会约 250 亿至 500 亿美元的新领域。这不仅能够帮助英伟达更深入地进军 PC 市场并转向 “边缘计算” 领域,分散业务风险,更是对同时拥有 CPU 和 GPU 能力的 AMD 的一种战略制衡,确保英伟达在 AI 算力的关键底层架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深入分析黄仁勋投资 AI 与具身智能赛道的原因,首要在于其构建和巩固英伟达生态系统护城河的战略需求。英伟达通过投资与自身技术协同性高的企业,确保了其 GPU、CUDA、Isaac Sim 仿真平台及最新 Thor 芯片等核心技术能持续获得前沿应用场景的反馈与驱动。
其次,黄仁勋敏锐地洞察到 AI 正从处理信息向操控物理世界迈进,他称之为挖掘 “100 万亿美元物理世界市场” 的潜力。投资 Dyna Robotics、Wayve 以及中国的机器人企业,正是为了抢占物理 AI 的入口,主导下一个计算时代的范式转换。
黄仁勋的投资逻辑本质上是一场以技术生态为核心、穿越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战略布局。他并非简单地追逐财务回报,而是通过资本纽带深度绑定那些能够验证其计算平台、拓展其技术边界并最终将其芯片与软件植入未来智能世界的创新力量。
从硅谷的机器人初创公司到英国的自动驾驶企业,再到对中国具身智能潜力的重视,黄仁勋正以其独特的投资哲学,为英伟达在 AI 时代构建一个难以撼动的帝国基石,并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从虚拟代码走向物理现实的革命进程。
华人,站在硅谷科技 C 位
说起来,这家公司最吸引外界目光的一点,是其创始团队全部由华人组成。
事实上,自 2022 年末 ChatGPT 惊艳亮相以来,华人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眼下,国际科技界已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来自中国的研究人才,正在成为支撑美国顶尖 AI 机构的关键智慧力量。
就在 7 月 9 日,马斯克正式推出了 xAI 的第四代产品。不过发布会现场的焦点并非他本人,而是两位华人科学家 —— 吴宇怀和吉米・巴。活动结束后,一张 xAI 团队的大合照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 其中华人成员的比例接近 80%,格外引人注目。
具体来看,xAI 的 12 位初创成员中,华人就占据了五个席位。除了前述两位,还包括哈佛数学系的杨格、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的戴子航,以及来自浙江大学的张国栋。
而对华人科学家青睐有加的,不只有马斯克。另一位硅巨头 ——Meta 的 CEO 扎克伯格,也在积极招揽华人技术人才。
他正在发起硅谷近十年来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首要目标正是华人工程师。
其中,最受瞩目的一笔引援,是原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的加入。据彭博社报道,他加盟 Meta 的合约总价值高达 2 亿美元。很快,其副手 Tom Gunter 以及其他多位核心成员也陆续转投 Meta。
在 Meta 目前已公开的 14 人招募名单中,华裔工程师达到 8 人,其中多数来自 OpenAI 和谷歌 DeepMind。
首批确认加入的包括清华校友赵晟佳、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余家辉、浙江大学毕业生毕树超,以及北大毕业的任泓宇。这些人都是支撑 OpenAI 实现 GPT-4.1 等突破的关键研发力量。
不只是 Meta,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加入抢人大战,并将华人科学家列为核心目标。比如,谷歌成功引进了毕业于清华基科班、并已在 MIT 取得终身教职的视觉识别专家何恺明;英伟达 CEO 黄仁勋则招募了两位中国留学生,并破格提拔其中一位担任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 “华人科学家持续影响硅谷” 的同时,中国本土的人工智能实力也在迅速提升,甚至在部分领域逐步实现反超与领先。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与深圳东壁数据合作推出的一项报告,在全球百大 AI 顶尖科学家中,有 65 人具有中国背景。其中 50 人目前在中国机构工作,另外 15 人则任职于美国的研究中心。
与此相应的是,中国学者在人工智能核心成果产出方面也已确立领先地位。
斯坦福大学《2025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表明,从 2010 到 2023 年,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数量从 3833 件大幅增长至 122511 件,仅去年一年就上升 29.6%。截至 2023 年,中国在 AI 专利总量上排名第一,占全球授权专利的 69.7%。
华人科学家之所以能在 AI 时代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模型技术范式的变革 —— 这一转变恰好凸显了华人工程师在效率、稳健性与创新方面的综合优势。
一位曾在 Meta 和 OpenAI 都工作过的华人工程师这样分享:“他们不是特别偏爱华人,而是认清了一个事实:华人工程师是实现效率、稳定与创新三重目标的最佳保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