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召回 11 万辆车,给新势力们敲响警钟

2025 年 9 月 19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决定自即日起,召回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2025 年 8 月 30 日期间生产的部分 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 116,887 辆。

根据公告,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这已经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召回。2025 年 1 月 31 日,小米汽车就曾召回过 30,931 辆小米 SU7,原因是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在特定场景下存在碰撞风险。

短短一年内两次大规模召回,给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小米汽车的 “狂飙” 之路

小米汽车的发展速度堪称 “狂飙”。2021 年 3 月,小米官宣造车,雷军喊出了 “为米粉造一辆好车” 的口号。仅仅三年后,2024 年 3 月,小米首款车型 SU7 正式上市,从立项到量产,小米用三年时间走完了传统车企五到七年的路,创造了业界惊叹的 “小米速度”。

凭借出色的外观设计、较高的性价比以及小米品牌在数码领域积累的大量粉丝,小米 SU7 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市场焦点。2024 年 4 月开启交付,7 个半月实现 10 万辆交付,到 2025 年 7 月 10 日,上市仅 15 个月就成功完成 30 万辆交付,成为造车新势力中达成这一目标速度最快的车企。

在小米 SU7 的营销叙事中,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一直是核心卖点。“自动跟车、车道保持” 等便捷性描述让不少消费者心动,再加上雷军亲自站台宣传,小米 SU7 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下单购买。

但快速的规模扩张也让小米汽车的品控短板暴露出来。

智能驾驶的 “极端场景盲区”

此次召回事件,将小米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 “极端场景盲区” 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根据公告,SU7 的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某些极端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的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小米在软件算法训练上的 “功课不足”。

按照最新的 L2 级辅助驾驶强制国标要求,仅场地试验就有 46 项,若涉及夜间环境还需增加 16 项测试,涵盖限速、换道、目标探测等多个关键场景。但小米为了压缩研发周期,很可能在极端场景测试环节 “偷了懒”。

传统车企仅电机、电池等部件的耐久性测试就需 6 – 12 个月,道路测试累计里程超 100 万公里,而小米显然没能完成这样充分的验证流程。这也导致了小米 SU7 在面对高速上的货车遗落物、邻车道加塞等情况时,智能驾驶系统难以有效应对。

更值得玩味的是,此次召回通过 OTA 远程升级解决,看似体现了智能汽车的便捷优势,实则掩盖了前期研发不充分的本质。小米秋季 OTA 升级公告显示,其重点优化了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包括大车避让和绕行体验,并新增动态车速调整功能。但这些本应在上市前就完成的测试优化,却要在用户实际使用中 “补课”。这种 “先上市后完善” 的模式,让用户成了企业试错的 “小白鼠”。

新势力车企的 “通病”

事实上,小米汽车面临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新势力车企的 “通病”。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不少新势力车企过于注重营销宣传,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和用户安全。

一方面,新势力车企重营销轻告知。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往往夸大其词,对系统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失效的风险提示却语焉不详。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消费者的认知偏差,让消费者误以为智能驾驶系统可以完全替代人工驾驶,从而在使用过程中放松警惕。

另一方面,新势力车企重参数轻责任。在产品宣传中,往往强调硬件参数有多高,却忽视了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实际性能和安全可靠性的打磨。同时,在用户使用培训、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也做得不够到位。

工信部最新调研显示,L2 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已突破 65%,但实际高频使用率不足 5%,93% 的车主因担忧系统故障而保持半接管状态,这一数据深刻揭示了智能驾驶宣传与用户信任之间的巨大鸿沟。

此次小米汽车的召回事件,无疑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敲响了警钟。汽车不同于手机,安全永远是底线。新势力车企若想在市场中长久立足,就必须摒弃浮躁心态,回归产品本质,把用户安全放在首位,加强技术研发和测试验证,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