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营收背后的时代转向:泡泡玛特超迪士尼读懂的三个商业真相

2025 年上半年,一份全球玩具与 IP 消费品榜单引发行业震动:中国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以 138.8 亿元营收,以 2000 万元的微弱优势首次超越迪士尼消费品部,成为全球第二大玩具与 IP 消费企业。这并非简单的数字更迭,而是媒介变革、消费代际交替与 IP 商业逻辑重构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这场 “东升西落” 的行业变局,藏着当代商业世界最深刻的进化密码。

一、Kidult 经济崛起:成人玩具市场改写行业格局

泡泡玛特的逆袭,本质是抓住了全球消费市场最具爆发力的增量 ——Kidult(长不大的成年人)群体。这个兼具消费能力与情感需求的群体,正在彻底颠覆 “玩具是儿童专属” 的传统认知,而泡泡玛特精准踩中了这一时代脉搏。

数据印证着这一市场的潜力:泡泡玛特上半年 138.76 亿元营收中,超八成来自 18-35 岁的年轻消费者,核心 IP”THE MONSTERS”(以 Labubu 为代表)单 IP 贡献收入达 48.14 亿元,占总营收的 34.7%。这些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玩具的娱乐功能,更将其视为情感寄托与身份表达的载体。傲娇倔强的 Molly、古怪反叛的 Labubu、治愈人心的星星人,泡泡玛特的 IP 矩阵精准捕捉了高压社会中被忽视的 “小情绪”,让消费者在具象化的符号中完成自我投射。正如迪士尼靠动画构建梦想世界,泡泡玛特用 IP 符号搭建了成年人的精神自留地。

这种需求并非个例,而是全球化的消费浪潮。乐高近年的增长核心同样来自成人收藏品产品线,布鲁可、五月天阿信的卜卜等品牌也凭借成人向定位实现突围。Kidult 群体的崛起,本质是物质丰裕后,人们对精神满足的迫切追求 —— 他们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为身份认同消费,为社交货币付费。泡泡玛特的成功,正是把这种无形的需求转化为了可触摸的 IP 商品。

反观迪士尼,其消费品业务长期锚定家庭与儿童市场,虽近年开始向草莓熊、奇奇蒂蒂等个性派 IP 倾斜,但庞大的内容体系与品牌惯性使其难以快速转向成人市场。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成为泡泡玛特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前提。

二、IP 逻辑迭代:从 “内容叙事” 到 “符号共鸣” 的效率革命

迪士尼与泡泡玛特的对决,更是两种 IP 构建逻辑的碰撞:前者是 “内容→授权→消费品” 的重资产模式,后者则是 “符号→情绪→社交” 的轻量化路径。在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中,后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优势。

迪士尼的 IP 构建堪称经典范本。从米老鼠到冰雪奇缘,迪士尼始终以电影、动画等长内容为核心,通过构建完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让 IP 获得穿越周期的生命力。这种模式成就了迪士尼近百年的辉煌,但也带来了 “船大难掉头” 的困境 —— 一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往往长达数年,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更重要的是,其输出的普世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逐渐难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泡泡玛特则开创了全新的 IP 生产方式。它跳过了冗长的内容铺垫,直接以视觉符号切入,用 “颜值 + 人设” 快速建立情感连接。Labubu 的 “怪萌” 美学、SKULLPANDA 的暗黑风格、CRYBABY 的情绪自由理念,这些 IP 无需复杂故事,仅凭鲜明特质就能与目标群体产生共鸣。这种 “符号优先” 的策略,完美适配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 —— 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就能完成 IP 渗透,一次盲盒开箱就能引发社交裂变。

为了强化这种连接,泡泡玛特构建了独特的运营体系:通过盲盒机制制造稀缺性与惊喜感,刺激消费者主动分享;利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打造 “自来水” 传播效应,使 IP 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通过线下门店与社群运营增强归属感,形成 “收藏 – 交流 – 交易” 的闭环生态。这种运营模式让 IP 快速渗透圈层,实现从符号到文化现象的跨越。

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玛特已摆脱单一爆款依赖,形成了可复制的 IP 孵化体系。目前其已有 13 个 IP 收入过亿,MOLLY、SKULLPANDA 等头部 IP 分别贡献 30.41 亿、20.93 亿元营收,多元 IP 池显著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这种工业化的 IP 生产能力,使其能够持续响应市场需求,保持增长活力。

三、媒介重构:社交时代的商业逻辑革新

无论是 Kidult 经济的爆发,还是 IP 逻辑的迭代,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变量 —— 媒介环境的彻底变革。泡泡玛特的崛起,正是踩准了社交媒体、内容电商与商业综合体发展的三重风口。

迪士尼的成长史,是一部媒介适应史。从无声电影时代的动画短片,到电视普及后的情景喜剧,再到多媒体时代的流媒体平台,迪士尼始终紧跟主流媒介变迁,通过占领家庭娱乐场景实现 IP 渗透。但在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主导的今天,其传统媒介策略遭遇挑战 —— 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已从长视频转向短视频,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分享,从家庭场景转向社交场景。

泡泡玛特则天生适配社交时代的传播规律。其 IP 形象自带 “视觉记忆点”,极易转化为表情包、头像等传播载体,在社交网络中实现病毒式扩散。明星在社交媒体分享 LABUBU 合影、消费者晒出隐藏款开箱视频,这种自发传播形成的影响力,远非传统广告可比。而盲盒的 “不确定性” 更成为天然的话题引擎,推动 IP 在社交圈层中持续发酵。

在渠道层面,泡泡玛特同样展现出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创始人王宁从 “格子店” 获得灵感,将线下门店打造成潮流打卡地,既实现了产品销售,又构建了品牌场景。同时,其 “减宽加深” 的渠道策略与 “七分饱” 的饥饿营销,精准平衡了稀缺性与可及性,维持了 IP 的市场热度。线上通过内容电商实现精准触达,线下依托商业综合体贴近目标人群,这种全渠道布局让 IP 无缝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

迪士尼显然已意识到这一差距,近年显著增加了快闪活动频次,通过 “毛毛狂欢” 等主题活动创造沉浸式体验,试图将经典 IP 转化为情绪符号。但这种调整更像是对现有体系的修补,难以与泡泡玛特原生的社交化基因相抗衡。

四、变局背后的隐忧:谁能穿越商业周期?

尽管泡泡玛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这场胜利背后仍潜藏着行业终局的拷问。2000 万元的营收差距微不足道,两种模式的真正较量,在于谁能构建更持久的商业生命力。

泡泡玛特的最大挑战,是 IP 生命周期的延续性。目前其 IP 主要依赖 “颜值与人设”,缺乏迪士尼式的内容根基,这使其面临 “快时尚陷阱”—— 正如流行单品会过时,纯视觉符号可能随着审美疲劳而被抛弃。LABUBU 的爆火虽印证了符号打法的短期有效性,但能否像米老鼠一样穿越百年,仍需时间检验。为此,泡泡玛特已开始布局 IP 叙事升级,为星星人开发绘本,尝试构建基础世界观,但这与迪士尼成熟的内容体系相比仍显稚嫩。

迪士尼的困境则在于组织惯性与文化适配。其近 2115 亿美元的市值、3380 亿元的营收规模仍是泡泡玛特难以企及的高峰,乐园与流媒体业务的协同效应更是泡泡玛特尚不具备的竞争力。但如何让百年品牌年轻化、如何在文化多元时代平衡普世价值与地域需求、如何快速响应碎片化市场,这些问题若无法解决,其消费品业务的优势可能进一步萎缩。

两种模式的交锋仍在继续,但行业趋势已清晰可见:IP 商业正在从 “内容为王” 转向 “用户为核心”,从 “单向传播” 转向 “双向共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精准触达”。泡泡玛特的超越,与其说是中国品牌的胜利,不如说是时代逻辑的必然 —— 在这个个体意识觉醒、情感需求升级、传播方式碎片化的时代,谁能更好地 “看见人”,谁就能赢得未来。

这场玩具行业的 “世纪对决” 没有终局,却为所有品牌敲响了警钟:商业世界的法则永远在变,唯有紧跟时代脉搏,读懂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能在不断迭代的市场中始终立于潮头。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