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多起公路桥梁重大灾毁事件的发生,让 “如何提前感知道路危险” 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紧迫命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紧急部署技术攻关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高德地图开启近一年的联合研发,最终于 2025 年 9 月推出 “鹰眼守护” 预警系统 ——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 专项的核心成果,它首次实现了路桥灾毁等事件的 “秒级感知 – 预警 – 发布 – 拦阻” 全链条应对。

在此之前,公路安全防控长期陷入 “事后救援” 的被动困境:驾驶员依赖肉眼观察路况,面对弯道盲区、远方塌方等视线外风险几乎无计可施。而 “鹰眼守护” 的问世,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 通过连接千万车辆的感知能力,在云端构建起覆盖全国的 “安全感知网络”,让主动防护成为现实。
技术解密:90% 准确率背后的三重核心架构
“鹰眼守护” 的高可靠性源于 “数据融合 – 智能判断 – 精准推送” 的闭环设计,每一环都暗藏技术巧思:
1. 多源数据的 “感知神经网络”
系统以匿名脱敏的行车数据为基础,整合地图导航、手机定位、车辆传感器等多维度时空信息。当车辆发生速度骤降、急刹等异常时,数据会实时上传至云端 —— 这些看似零散的 “行为信号”,实则构成了感知道路风险的 “神经末梢”。与传统单一摄像头监测不同,这种 “车车互联” 的感知模式,能突破固定设备的覆盖局限,实现全域无死角的风险捕捉。
2. TrafficVLM 模型的 “智能大脑”
云端 AI 大模型是系统的决策核心,其中交通视觉语言模型(TrafficVLM)堪称 “智慧中枢”。它通过 “交通孪生还原” 技术构建虚拟路况镜像,再结合视觉语言分析,比对上百辆周边车辆的运动轨迹 —— 当同向多车同时出现急刹等协同异常时,模型能在数毫秒内判定 “前方发生重大事件”,准确率超 90%。这种 “群体行为分析” 逻辑,有效规避了单一车辆急刹(如避让行人)造成的误判。
3. 秒级响应的 “预警传递通道”
一旦判定风险,系统会通过 “语音 + 地图界面” 双重推送预警:导航语音会立即播报 “前方 1 公里多车急刹,请减速避让”,同时地图界面弹出红色警示框标注风险位置。在山东高速实测中,当车速达 80km/h 时,后方车辆接警时间仅需 2-3 秒,1 公里的预警距离能为驾驶员争取至少 15 秒的 “黄金反应时间”—— 这足以让车辆时速从 80km/h 降至安全区间。
7 类场景全覆盖:从高速到城区的安全防护网
历经技术升级后,“鹰眼守护” 已从最初的重大事件预警,扩展为覆盖日常驾驶全场景的安全体系。其核心防护场景可分为三大类:
- 高危风险场景:针对路桥塌方、多车连环追尾等重大异常,系统保持 1 公里超视距预警,为高速行车筑牢 “第一道防线”;
- 道路交互场景:在弯道来车、无灯路口会车、汇入口冲突等视线盲区场景,通过预判对向车辆轨迹实现 “提前示警”;
- 日常通勤场景:涵盖前方急刹、后方快速来车、骑行车辆避让等 12 类高频场景,甚至能识别高速公路上的慢速作业车辆。
这种 “全场景覆盖” 意味着无论是暴雨天的高速公路,还是夜间无灯的乡村路口,用户都能获得针对性预警。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全国推广,只要打开高德导航并开启语音播报,就能自动加入 “车车互助” 网络 —— 每辆参与车辆既是预警信息的接收者,也是风险数据的贡献者,形成全民共建的安全生态。
行业革新:重新定义智能出行安全标准
“鹰眼守护” 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公路安全防控进入 “AI 主动预警时代”,其行业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填补技术空白
传统道路监测依赖固定摄像头和雷达,成本高且覆盖有限。而该系统依托手机与车辆终端,实现了 “零硬件新增” 的全域监测,为偏远地区公路安全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2. 提升应急效能
对于交通管理部门而言,系统的实时风险上报能缩短突发事件处置时间。在测试期间,山东高速交警通过系统预警,多次提前抵达事故现场疏导交通,平均处置效率提升 40%。
3. 推动产业协同
作为地图服务商与科研机构跨界合作的典范,该项目构建了 “技术研发 – 实车测试 – 落地推广” 的全链条机制。其匿名脱敏的数据处理模式,也为智能网联时代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提供了参考范本。
未来展望:从 “预警” 到 “主动干预” 的进化
高德地图相关负责人透露,“鹰眼守护” 下一步将融合更多智能硬件数据:接入新能源汽车的车载雷达信息后,可实现对行人、动物等弱势目标的提前探测;联动高速公路龙门架的毫米波雷达,能进一步提升恶劣天气下的预警准确率。未来甚至可能实现 “预警 – 制动” 联动 —— 当驾驶员未及时响应时,系统可向车企 API 推送信号,触发车辆主动减速。
从 “被动避险” 到 “主动防控”,从 “单点监测” 到 “全域互联”,“鹰眼守护” 用 AI 技术为亿万出行者编织起安全网。当每一辆车都成为 “移动的感知节点”,每一次预警都精准传递,公路出行的 “未知风险” 正被逐步消解 —— 这或许就是智能科技对生命安全最深刻的致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