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月反复发烧、扁桃体 “化脓”?别只想着切扁桃体,警惕这种易被误诊的良性疾病

在儿科门诊,经常会遇到家长带着反复发烧的孩子焦虑求助:“医生,孩子这半年几乎每个月都发烧,每次都说是扁桃体化脓,用了抗生素就好,停药没几天又犯,要不要干脆把扁桃体切了?” 面对这类 “每月一烧” 的孩子,很多家长甚至医生会优先考虑反复细菌性扁桃体炎,进而建议手术切除。但临床中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情况 —— 周期性发热(PFAPA 综合征),它看似和普通扁桃体炎相似,治疗思路却大不相同,若误诊可能会让孩子白遭罪。

上周门诊来了一位 5 岁的男孩,妈妈带着厚厚的病历本,一坐下就叹着气说:“医生,我们这两年快被孩子的发烧磨垮了。从 3 岁上幼儿园开始,几乎每个月都要烧一次,每次体温都飙到 39℃以上,去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都高,医生一看扁桃体上有白点,就说是化脓性扁桃体炎,开了头孢或者阿莫西林,吃一周左右能好。可好了没几天,下一轮发烧又准时来,耳鼻喉科医生说扁桃体反复发炎,建议手术切除,我们犹豫了很久,还是想再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

我翻看着孩子的病历,发现每次就诊记录都大同小异:发热、扁桃体有渗出物、血常规提示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有效。但仔细追问后,妈妈补充了两个之前没被重视的细节:“孩子每次发烧时,嘴唇内侧或颊黏膜上会有一两个小溃疡,不疼,我们以为是上火没在意;而且虽然老生病,但孩子身高体重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平时精神头也足,跟健康孩子没两样。”

听到这里,我心里有了初步判断: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反复扁桃体炎,而是 PFAPA 综合征。这种疾病在儿科并不常见,我从业多年也只遇到过寥寥几例,但由于症状和反复感染性疾病高度相似,很容易被误诊。很多家长像这位妈妈一样,在孩子反复发烧的过程中,只关注到 “扁桃体化脓” 这个表象,却忽略了口腔溃疡、生长发育正常等关键特征,最终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一、什么是 PFAPA 综合征?孩子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PFAPA 综合征的全称是 “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名字里的四个英文单词(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Adenitis)恰好对应了它的核心症状。作为儿童最常见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它属于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并非由细菌或病毒感染直接引起,而是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

从发病机制来看,PFAPA 综合征的根源在于固有免疫系统中的蛋白质功能缺陷,少部分孩子是由单基因遗传导致,比如家族中存在相关致病基因,但大多数属于复杂遗传病,也就是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了疾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就诊时,追问家族史会发现,父母或兄弟姐妹也有 “反复发烧” 的情况 —— 比如爸爸小时候经常 “扁桃体发炎”,姑姑家的孩子也有类似的周期性发热经历。

从发病年龄来看,PFAPA 综合征有明显的特点:大多数孩子在 1-4 岁开始出现症状,这也是很多家长误以为 “上幼儿园后交叉感染导致反复生病” 的原因;而且疾病有自限性,超过 90% 的孩子会在 10 岁前自行缓解,症状逐渐消失,只有极少数孩子会持续到成年,甚至成年后才首次发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PFAPA 综合征虽然会让孩子反复发烧,但属于良性疾病,不会对孩子的长远健康造成影响,也不会留下后遗症,这一点和其他免疫缺陷病或自身免疫病有本质区别,家长无需过度恐慌。

二、如何区分 PFAPA 综合征和普通反复扁桃体炎?记住这 5 个关键特征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每次发烧都有扁桃体化脓,血常规也提示细菌感染,用了抗生素也能好,怎么就不是普通扁桃体炎呢?”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PFAPA 综合征有几个独特的 “信号”,这些信号是区分它和普通感染的关键。

1. 发热有严格的 “周期性”,像 “定了闹钟” 一样规律

普通扁桃体炎的发热没有固定周期,可能这次好了之后,间隔 1 个月、2 个月甚至更久才会再犯,而且发作时间受季节、孩子免疫力、是否接触感染者等因素影响。但 PFAPA 综合征的发热非常规律,大多数孩子每 2-8 周发作一次,平均间隔 4 周左右,比如这个月 1 号发烧,下次很可能在次月 1 号前后再次发作,家长甚至能大致预测孩子的 “发烧时间”。

此外,PFAPA 综合征的发热还有两个特点:一是突然发作,孩子前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早晨醒来就突然高烧,体温迅速升至 38.5℃-41℃,常伴有寒战;二是退热也突然,发热持续 2-7 天后,体温会毫无征兆地恢复正常,比如前一天还烧到 39.5℃,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完全不烧了,没有逐渐下降的过程。

2. 几乎每次发热都伴随 “不起眼” 的口腔溃疡

普通扁桃体炎很少伴随口腔溃疡,即便有,也多是因为发烧导致口腔黏膜干燥、破损,溃疡数量少且疼痛明显。但 PFAPA 综合征的口腔溃疡有特定表现:

  • 位置固定:多位于内唇、颊黏膜或舌缘,偶尔出现在后咽部,家长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 症状轻微:溃疡面积小,直径一般在 1-3 毫米,孩子几乎不觉得疼,不影响吃饭、喝水,很多家长直到医生提醒才注意到;
  • 与发热同步:口腔溃疡会在发热开始时出现,随着发热消退而愈合,下次发热时再次出现,形成 “发热 – 溃疡” 的同步循环。

3.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 “标配”,但压痛不明显

普通扁桃体炎也可能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多是单侧、轻度肿大,且按压时孩子会喊疼,炎症消退后淋巴结会很快缩小。而 PFAPA 综合征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两个特点:一是双侧肿大,位置多在颈部两侧的下颌角下方;二是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偏硬,按压时孩子疼痛感不明显,即便发热消退,淋巴结也可能需要 1-2 周才会逐渐缩小,不会立刻消失。

4. 孩子整体状态好,生长发育完全不受影响

这是 PFAPA 综合征最关键的特征之一,也是和其他严重疾病的 “分水岭”。普通反复扁桃体炎如果发作过于频繁,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身高落后于同龄孩子,而且在不发烧的时候,孩子也可能显得精神不佳、容易疲劳。

但 PFAPA 综合征的孩子,除了发烧期间可能有些烦躁、食欲稍差外,不发烧的时候和健康孩子完全一样,活泼好动、食欲正常,身高体重也能稳定增长在正常百分位范围内。就像前文提到的 5 岁男孩,虽然两年内每月发烧,但生长曲线一直平稳,这正是 PFAPA 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5. 抗生素 “有效” 但 “治标不治本”,激素治疗 “立竿见影”

很多家长觉得 “用了抗生素能退烧,就肯定是细菌感染”,但实际上,PFAPA 综合征的孩子用抗生素后体温下降,更多是因为疾病本身有自限性,刚好在用药期间进入退热阶段,而非抗生素真正发挥了杀菌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抗生素只能缓解当次发热,却无法减少下次发作的频率 —— 因为疾病的根源不是细菌感染。

而 PFAPA 综合征有一个 “诊断性治疗” 的方法:在孩子发热时口服一次泼尼松或泼尼松龙(一种糖皮质激素),剂量按 1-2mg/kg 计算(最大不超过 60mg),大多数孩子在用药后几小时内体温就会降至正常,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也会明显缓解。这种 “立竿见影” 的效果,是普通扁桃体炎无法实现的,也是临床诊断 PFAPA 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三、孩子确诊 PFAPA 综合征后,该如何治疗?不一定需要切扁桃体

很多家长在孩子确诊后会问:“既然每次都有扁桃体化脓,要不要干脆把扁桃体切了?” 其实,PFAPA 综合征的治疗有多种选择,手术切除扁桃体只是其中一种,具体要根据孩子的发作频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家长的接受程度来决定,并非 “一刀切”。

1. 对症治疗:只在发烧时用退热药,适合症状轻微的孩子

如果孩子虽然每月发烧,但每次发热持续时间短(2-3 天),体温峰值不高(39℃以下),不影响吃饭、睡觉和上幼儿园,家长也能接受这种周期性发作,那么可以选择 “观察 + 对症治疗” 的方案,不需要额外用药。

对症治疗的核心就是使用退热药:当孩子体温超过 38.5℃,或因发热感到烦躁、不适时,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按照孩子的体重计算剂量(布洛芬每次 5-10mg/kg,对乙酰氨基酚每次 10-15mg/kg),每 4-6 小时一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 “预防发热” 而提前用药,也不要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以免增加肝肾负担。

这种方案的优势是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让孩子通过自身免疫力逐渐适应,等待疾病自然缓解(大多数孩子 10 岁前会自愈),适合对药物比较谨慎、孩子症状较轻的家庭。

2. 顿挫治疗:用激素快速终止发作,适合影响日常生活的孩子

如果孩子每次发热持续时间长(5-7 天),体温峰值高(39.5℃以上),伴有明显咽痛、食欲不振,导致频繁请假缺课,或者家长对孩子反复发烧的心理压力较大,那么可以选择 “顿挫治疗”,即在每次发热开始时口服一次激素,快速终止发作。

常用的激素是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具体用法是:

  • 首次剂量:1mg/kg,单次口服,比如 20kg 的孩子吃 20mg;
  • 效果观察:用药后 12-24 小时内观察体温变化,如果体温降至正常,说明有效,下次发作时仍用同样剂量;
  • 剂量调整:如果用药 12-24 小时后体温仍未下降,可补服第二次剂量(同样 1mg/kg),下次发作时直接将剂量调整为 2mg/kg(最大不超过 60mg)。

需要提醒的是,激素可能会增加发作频率(约 19%-50% 的孩子会出现),比如原本每 4 周发作一次,用激素后可能每 3 周就发作一次,但好处是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会缩短,症状会减轻。家长需要权衡 “发作频率增加” 和 “症状减轻、不影响生活” 之间的利弊,再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方案。

3. 预防治疗:用药物或手术减少发作,适合频繁发作的孩子

如果孩子发作频率过高(比如每月发作 2 次以上),或者每次发作都需要用激素才能控制,长期下来家长和孩子都不堪其扰,那么可以考虑 “预防治疗”,通过药物或手术减少发作次数,甚至让发作停止。

(1)药物预防:常用西咪替丁或秋水仙碱

  • 西咪替丁:原本是治疗胃病的药物,后来发现对 PFAPA 综合征有预防作用,用法是每天 20-40mg/kg,分 2 次口服(间隔 12 小时),最大每日剂量不超过 1200mg。比如 30kg 的孩子,每次吃 300mg,早晚各一次。如果用药有效,孩子的发作频率会明显降低,甚至不再发作,连续服用 6-12 个月后,可以尝试逐渐停药,观察是否复发。
  • 秋水仙碱:常用于治疗痛风,对 PFAPA 综合征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适合对西咪替丁不耐受的孩子。用法是:初始剂量每天 0.3mg 或 0.5mg,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逐渐增加,4-6 岁孩子的目标剂量是每天 0.5-1.2mg,6 岁以上孩子是每天 1-1.8mg,分 1-2 次口服。秋水仙碱需要连续服用 3-6 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停药后可能会复发。

(2)手术治疗:扁桃体切除术,适合药物无效的孩子

如果孩子用西咪替丁或秋水仙碱后效果不佳,发作频率仍然很高,或者家长不愿意长期给孩子服药,那么可以考虑扁桃体切除术。临床数据显示,约 70%-80% 的 PFAPA 综合征孩子在切除扁桃体后,发作会完全停止或明显减少,效果比较确切。

但需要注意的是,扁桃体切除术并非 “万能”,仍有 20%-30% 的孩子术后可能继续发作,而且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因此,是否手术需要家长和医生充分沟通,综合评估孩子的病情、手术风险和收益后再做决定。

四、家长最关心的 3 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需要忌口吗?能打疫苗吗?

在临床诊疗中,家长除了关心治疗方案,还会有很多细节上的疑问,比如疾病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日常饮食是否需要调整、疫苗是否能正常接种等。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我们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1. PFAPA 综合征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免疫力或未来健康吗?

不会。PFAPA 综合征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虽然会让孩子反复发烧,但不会损伤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长远免疫力。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成熟,大多数孩子在 10 岁前会自行缓解,成年后和正常人没有区别,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家长无需担心 “反复发烧会烧坏脑子” 或 “长期用激素会影响孩子发育”—— 短期、小剂量使用激素(如顿挫治疗时单次口服)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几乎没有影响,反而频繁发烧导致的缺课、食欲下降,可能会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营养,及时干预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2. 孩子需要忌口吗?比如不能吃海鲜、零食?

不需要。PFAPA 综合征不是过敏引起的,也和饮食没有直接关系,孩子不需要特意忌口。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老生病是因为吃了零食、海鲜等‘发物’”,其实这是误区 —— 孩子在不发烧的时候,饮食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保证营养均衡即可,比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肉、蛋、奶、豆制品),不需要刻意禁止零食或某种食物。只有在发烧期间,如果孩子因为口腔溃疡或咽痛不想吃东西,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温凉、细软的食物(如粥、烂面条、酸奶),避免辛辣、过烫的食物刺激口腔黏膜,等退烧后再恢复正常饮食。

3. 孩子反复发烧,能正常打疫苗吗?

能。PFAPA 综合征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孩子在不发烧、没有明显症状的时候,可以正常接种各类疫苗(包括常规疫苗和自费疫苗),不会因为接种疫苗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发作频率增加。反而,及时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减少因其他疾病导致的发烧,避免和 PFAPA 综合征的发热混淆,更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孩子发烧期间接种疫苗,建议在退烧后 1-2 周,孩子状态良好时再去接种。

写在最后:别让 “过度焦虑” 掩盖了疾病的真相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反复发烧确实是一件让人焦虑的事,尤其是每次都伴随着 “扁桃体化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必须手术” 或 “孩子免疫力差”。但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希望家长能了解:当孩子出现 “每月一烧、扁桃体化脓、口腔溃疡、生长发育正常” 的情况时,不要只盯着 “切扁桃体” 这一种解决方案,还要考虑 PFAPA 综合征的可能。

如果怀疑孩子是 PFAPA 综合征,建议家长做好 “病情记录”:每次发烧的时间、体温峰值、持续天数、是否有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用药后的反应等,这些记录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避免误诊。同时,家长也要调整心态 ——PFAPA 综合征虽然麻烦,但并不严重,随着孩子长大,症状会逐渐消失,过度焦虑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恢复。

最后想提醒家长:儿科疾病的诊断需要 “抽丝剥茧”,很多时候,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当孩子出现反复不适,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不妨多和医生沟通,提供更多细节,或许就能找到问题的关键,让孩子少遭罪,家长少担心。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